【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高中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育人是歷史課程的重要功能,也是歷史教育的價值取向,核心素養是確定課程目標、遴選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學生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核心素養也是達成育人目標的重要舉措。基于此,為更好地培養學生高中歷史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本文主要分析高中歷史問題鏈的教學,提出問題鏈教學法的運用措施,旨在為提高教育工作效果提供助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鏈教學;運用
“問題鏈”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訂的,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材知識轉化為一連串有主題指向的問題群。在當下高中歷史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基于深層學習的問題鏈應用,通過問題的導入引導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連接,以此加深學生更深層的理解,進而實現知識的應用,提高高中生學科素養。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問題鏈的設置,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問題鏈分析
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鏈指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構建問題鏈的核心主題,并結合課堂的實際教學由低到高、由內而外將單元為主分層次地構筑一系列的分支問題。問題鏈是將所有問題分別串聯起來,形成知識網,并在“問題鏈”的單元設計中,逐漸學會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將“碎片化”的歷史知識整合起來,進而了解歷史全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預設中針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困惑和疑難問題,將教材知識與內容轉化為有聯系、有層次、具有思考性和系統性的問題鏈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建構主干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學科活動經驗、體驗學科思考中的基本思維方法。以學科核心思維為依托的問題鏈教學,利用問題將學生帶入具有思考性的學習活動中,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建構新知與知識網絡,學生由此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實現深度學習。
二、問題鏈教學法運用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鏈教學法通過引入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產生探究的動力,主動參與學習。問題鏈教學法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提高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思維,激發對知識點學習的興趣。
(二)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
問題鏈教學法通過問題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幫助學生將知識點進行連接和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問題鏈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期間將知識點進行串聯,形成知識網絡,自主探究和批判思考,解決復雜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記憶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問題鏈教學法鼓勵學生進行小組或全班的合作討論,通過交流和合作,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和補充,共同解決問題,形成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同時,問題鏈教學法通過對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關注歷史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了解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演變規律,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四)提高學生深度學習能力
問題鏈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問題鏈教學法通過引入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深入思考和研究,從而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問題鏈教學法通過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需要自己思考問題、收集資料、分析信息,從而形成獨立的觀點和見解。另一方面,問題鏈教學法通過問題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幫助學生將知識點進行連接和整合。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綜合運用,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從而提高學習深度,促使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高中歷史問題鏈教學的運用措施
(一)基于已有的學習經驗設置問題鏈
“問題鏈”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和潛在的發展水平,設計恰當的一組問題,并保證初始問題能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在教師的喚醒、激發下,自覺地將已有經驗代入學習,既符合當下的學習活動,又能通過知識的內化不斷提升,進入新的知識體系,并逐漸形成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二戰后的蘇聯經濟改革”課堂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生既有的學習經驗設置問題鏈,需要教師在引入問題鏈之前,采用問卷調查、小組討論或簡短的知識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二戰”后的蘇聯經濟改革已有的基本知識和觀念。這樣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起點,為后續問題鏈的設計提供參考。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將問題鏈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是向學生提出問題:“蘇聯經濟改革對人民生活的影響?”與學生對經濟發展、社會變革、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經驗進行對比和連接。再提出問題:“你是否能分享自己或家人的親身經歷,然后與“二戰”后的蘇聯經濟改革進行對比和聯系?”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加深他們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在此之后,教師可以使用統計數據、圖表和具體案例,將問題鏈與實際情境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二戰”后蘇聯經濟改革的影響和成果。學生可以根據圖表和案例,進行數據分析、比較和推理,從而深入了解經濟改革的效果和變化。且在問題鏈的設計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觀點和疑惑,展開討論和交流。學生與同學互動時,同時也分享自己的見解和理解,從而加深對“二戰”后蘇聯經濟改革的認識。
(二)基于引領性學習主題設置問題鏈
引領性的學習主題是根據課程標準,圍繞學科的某一核心內容組織起來的。在學習中往往將學生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進行整合,賦予其意義,體現學科思想和方法的深化,使學生能深度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樣主題設置的引領性學習主題也是整合提煉的學科大概念,緊扣學習中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在問題鏈中體現重要的歷史概念、主干知識,在學習活動中引領學生圍繞學習主題回答問題,以此讓學生把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聯系,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設置“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政權分立”主題性問題鏈,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的歷史概念、事件和影響。教師在設置問題鏈之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課堂講解或閱讀資料等,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前期知識。確保學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政權分立”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為后續問題鏈的設計打下基礎。教師在問題鏈的設計中,盡量設置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可以提出問題:“在歷史發展中,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如何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歷史進程中的意義是什么?”等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入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案例,幫助學生進行比較和對比分析,學生比較中國的統一過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情況,探究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影響,并分析政權分立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作用和影響。另外,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觀點和疑惑,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討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問題時,學生可以思考并討論統一對多民族國家的意義、挑戰和發展路徑等。也可以使用圖表、地圖、文獻資料、視頻片段等多種資源材料,幫助學生獲取更全面和具體的信息。學生深度分析相關資源材料,深入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政權分立”等主題的歷史背景和演變過程。
(三)基于真實的學習情境設置
目前,大部分高中學生面對復雜陌生的真實歷史問題時,會將已有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此情況下需要教師創設真實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客觀、具體事物,將其作為解決具體問題、創設新意義過程中的重要切入口,能夠推動知識和方法的學習與遷移,同時真實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場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并點燃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
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過程中,為促使問題鏈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可以設置生活化情境和社會情境。教師設置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使學生能夠將歷史概念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講述孔子的故事,如孔子與弟子的對話、與其他思想家的爭辯等,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受到孔子與弟子間思想的碰撞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教師可以將歷史概念和社會現象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理解儒家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討論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教育體系、家庭倫理等方面的情境,讓學生探討儒家思想對社會秩序和價值觀的塑造。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要求學生扮演思想家、學生或普通人,通過交流和討論,模擬出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交流與辯論場景,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種思想的觀點和爭議,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教師組織學生參觀或調研與儒家思想相關的地點,如古代儒家學堂、孔廟等,進行實地考察,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儒家思想在古代社會中的影響,加深對其形成過程的理解。另外,教師運用多媒體圖片、視頻等,展示與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相關的文物、典籍等,展示具體的文物和文獻,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歷史背景和演變過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采用問題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育人工作效果。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按照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采用問題鏈教學法,將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基礎設置問題鏈,為學生設置真實的情境,以引領性學習主題設置問題鏈,以此增強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萊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高文,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吳慶麟.認知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林立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下的作業設計現狀分析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9):147-150.
[4]折彩芬.初中歷史作業的布置[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20(1):51.
[5]郭海珊.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4):18-19.
[6]陳雷.新課改下初中歷史作業多樣化探索[J].軟件:電子版,2018(10):24.
[7]劉霞.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的優化[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1(9):89-90.
[8]戴軍.初中歷史多元化課后作業設計例談[J].求學,2021(28):57-58.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深層學習的問題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探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GS[2023]GHB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