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是新課標對初中歷史教學創新的一次突破,既可以落實核心素養的發展,又為新課改工作的多元化教學設計提供新的方向。跨學科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活動不同,是通過多學科、多方向的融合,學生在獲取多維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以“絲綢之路”這一主題為研究方向,通過探索跨學科學習的內容,聚焦于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挖掘和該主題相關的內容,并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探索,對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展開了具體的實施探析。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絲綢
之路
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是指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突破傳統歷史知識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與整合,實現多學科融合教學。這種跨學科教學方式可讓學生從多角度掌握歷史知識,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重要意義。為了落實跨學科教學的理念,教師要積極革新自身的認知,結合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活動,促進學科的整合。
一、立足“跨學科主題學習”,思考設計方向
新課標在原六大板塊的前提下,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這一板塊,更加注重對學生素養的發展與提升。通過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學習,學生形成更加清晰的歷史認知與人文追求。對此,下文將從主題的思考及目標的分析兩個角度入手,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思路。
(一)圍繞“絲綢之路”分析教學主題
縱觀初中歷史的課程性質,包括了政治、文化、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學習主題是跨學科背景下歷史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以“絲綢之路”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梳理相關內容,又可以立足于時代教育環境下,嘗試重走絲綢之路,對歷史和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的了解。
“絲綢之路”是我國歷史上進行文化方面的交流的典型的案例,這一主題跨越了多個歷史階段,也是古代進行東西往來的主要線索,對我國的文化和貿易外交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雖然經常聽到“絲綢之路”這個名詞,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元素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較為困難,內容主要集中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中,除此之外,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13課的“發達的中外交通”內容中也體現出了絲綢之路。由于學生對時間、空間等觀念缺乏,因此,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一個清晰的線路認知,教師可以將跨學科教學作為創新課堂的思路,引導學生掌握“絲綢之路”主題的內容。
首先,教師要立足于新課標,將歷史上涉及的絲綢之路的內容和目前比較熱門的“一帶一路”進行融合,以“絲綢之路”為主題探索跨學科的方向,融入語文、地理、科學、信息技術等多門課程知識,對這一主題開展深度研究,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文化探索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文化觀等,促成核心素養的落地。
(二)圍繞“絲綢之路”分析學習目標
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將“核心素養”作為課堂革新的方向,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為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明確歷史學科滲透“核心素養”的方向,并立足于跨學科,分析“絲綢之路”這一主題的學習目標,具體內容見表1。
二、立足“跨學科整合學習”,探索具體實施策略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想要立足新課標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就需要教師對其他學科的內容有全面的理解,這樣才能夠實現有效的融合,為學生打造一個精彩的歷史課堂。
(一)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學習內容
對主題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表2),并以此構建學習的方向與內容,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輕松,也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從多個角度理解歷史知識。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從備課階段就嘗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實現情感、價值的完美融入,讓教學活動更有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究活動
歷史和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知識點之間存在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特點。教師在跨學科的教學理念下,可嘗試將歷史和多學科進行融合,讓學生從素養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歷史知識,這對發展學生思維、構建歷史知識框架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從問題情境的創設出發,設計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收獲知識、提升能力。
結合這一主題,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搭建學習支架,并圍繞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板塊,以板塊的探究完成跨學科的學習。
板塊一:絲綢之路商品探究
本板塊的學習以視頻情境的方式導入,教師為學生播放“一帶一路”引導下的漢字發布活動中“互”字的時政內容,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對歷史、對文化產生興趣。然后,從語文的角度為學生綜合性解讀“互”字的含義,再延伸到絲綢之路的內涵上,進而使學生明白絲綢之路展現的是中國和世界的往來歷史,也彰顯出社會的發展和交流。隨后,教師為學生呈現絲綢之路中商品的交換,在圖片中,學生可以看到中國的絲綢、瓷器,也能看到羅馬的珍珠、燃料……在物與物的交換中,也讓學生明白了絲綢之路便是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也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家國情懷。
板塊二:絲綢之路人物探究
在這一板塊的學習中,以人物的探究為重點,為學生呈現漢武帝、張騫、玄奘、鑒真等推動絲綢之路的關鍵人物,教師為學生介紹不同的人物和絲綢之路之間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偉大的歷史任務對整個歷史的發展所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絲綢之路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梳理,讓學生了解不同階段絲綢之路的變遷,綜合性地理解該方面知識,并且明白絲綢之路具有長時段、多領域及大空間等特點,以此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和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
板塊三:絲綢之路地點打卡
該板塊的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主,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及張騫出使西域所路過的路線圖,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幅圖之間的異同點。隨后再為學生呈現地形圖、氣候圖、海上航路示意圖、文化傳播圖等一系列的圖示內容,將地理知識和歷史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在讀圖、探圖過程中,分別從交通、外交、經濟、政治等多方面明白絲綢之路為什么這么暢通,并將其延伸到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強大,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板塊四:絲綢之路的古今對比
該板塊與第一板塊的內容相對應,為學生呈現“一帶一路”所打造的內容和取得的成就的視頻,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時政內容,讓學生明白“一帶一路”和“絲綢之路”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存在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在完成古今對比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問題探究的任務,讓學生對未來“絲綢之路”的發展進行暢想,提出促進“絲綢之路”發展的可行性建議。在本板塊的學習中,學生對各個學科的知識都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圍繞“絲綢之路”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想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且使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落地。
上述四個板塊都是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布置學習任務,在問題任務的引導下,學生不僅主動嘗試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分析問題,還會更加全面地探索歷史現象,掌握分析史料、學習歷史的方法。通過設計上述不同板塊的融合性活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絲綢文化,又可以在學科融合的研討中,全面體會到絲綢文化對我國歷史發展與進步的重要作用。
(三)拓展主題內容,開展社會實踐
將跨學科學習聚焦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完成課程的學習之后,開展各種各樣的探究性活動,同時也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能力和思考方向。
跨學科學習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需對多元化的資源內容進行整合,并充分地挖掘當地的文化背景,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將歷史與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巧妙的融合,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趣味活動,最終達到學生知識應用與反思的效果。在本次跨學科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和學校的德育部門形成教育合力,利用地方資源,組織學生到歷史博物館進行考察學習,或者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圍繞“重走絲綢之路”開展主題演講競賽,基于真實情境及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習成果更加多元化。
文化導向是歷史的前進和發展的基礎,以該方向為主體實施跨學科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強化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理解,在這一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信,這是目前教育領域一個熱點的改革話題,也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主要形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認識到跨學科教學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性,并嘗試從多個角度出發,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從其他學科的角度來分析歷史、理解歷史、拓展歷史,最終達到學生綜合發展的目的。本次跨學科學習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將歷史教材的知識進行整合,并融入其他課程中相關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知識圖譜”,并在問題的探究中發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在多元化學習方式中,進一步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對于學生來說,都是進步過程,也是能力提升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陳洪.開展跨學科教學,提升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的研究[J].學苑教育,2023(34):31-33.
[2]張繼國.有效開展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2023(31):21-23.
[3]戴曼麗.基于跨學科教育視角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