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中小學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升,旨在培養出具有較高法治素養的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承載了法治教育的任務,教學中加強法治內容挖掘、法治意識的滲透至關重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該自覺承擔起法治教育的職責,認真、仔細發掘教材內容,并探究、研討出更多可行性方案,以充分促進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深入滲透,加強法治素養培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策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要進一步弘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觀念,守護學生健康成長。法治觀念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重要構成,需要教師積極重視,并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法治教育”的落實,聯系學生生活、學習實際,創新法治教育方法、拓充法治教育資源,大幅度提升法治教育質量與效率,全面推進學生的成長。
一、發掘教材內容,把握滲透核心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德育、法治教育的功能,其中蘊含很多與法治相關的知識點。教師要滲透法治教育,首先要注重對“教材”的挖掘,探尋其中課程內容與“法治”的聯結點,以把握法治教育滲透核心,充分基于教材內容將“法治內容”滲透到學生心中,加強課堂教學中的法治實踐教育。且小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法治延伸時,也要充分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基于學生實際的學習、認知水平進行法治滲透,讓法治教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及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生活離不開規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法治元素,并充分把握滲透核心,加強課堂上的法治教育。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如排隊插隊、亂寫亂畫、亂扔垃圾等,以引領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充分感知生活中存在的各項規則,引導學生遵守生活規則。并引領學生對這些社會事件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到這些社會行為違背了公共秩序,是不道德的行為,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得學生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在社會公共場合做恰當的事,以實現法治教學目標。又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8課《網絡新世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挖掘此課程內容中的法治元素,向學生進行提問:“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我們能夠從網絡上了解到新事物,你們會用網絡嗎?你們一般用網絡干什么?”以此引出課程主題,引領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然后,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主題延伸法治教育內容,向學生進行提問:“網絡的發展有利有弊,現今也出現了很多網絡詐騙事件,如何辨別網絡上的信息呢?”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明辨網絡上的是與非,并可以展示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條款,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網絡規則,遠離不良信息。以此基于教材內容進行法治延伸,能夠更好地加強課堂中的法治教育實踐,將學科內容與法治教育緊密聯系到一起,有利于強化學生的道德素養、法治素養,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穩步提升,也能夠充分促進素質教育的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二、合理情境創設,加強法治滲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創設法獲得了教師的認可、學生的歡迎。在法治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創設法創設合理的法治情境,以增強法治教育的真實感,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情境中,能快速地融入法治學習隊伍,喚醒內心的學習意識。在此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恰當地根據情境圍繞與法治相關的問題進行多元設計,以加強法治滲透,為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提提“速”。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9課《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真切情境吸引學生加入學科學習,引領學生在情境探索中了解、掌握相關的課程知識點,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如教師可以構建“買到過期面包”這一法治情境:“霞霞在家附近的超市里買了一個面包,回家吃完以后感覺肚子疼,這時霞霞看包裝袋才發現這個面包過期了”,然后教師再以此設計情境問題:“那么商家需要為此負責嗎?為什么?”并延伸“法律”內容,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法律條款,提升學生法治認知,使得學生認識到商家應該為此負責。教師可以再基于此設計情境問題:“如果你是霞霞,你接下來會怎么做?”引發學生思考、分析,很多學生回答道:“我會拿著面包到超市與老板進行對峙,讓老板賠償我的損失” ,教師再進行肯定與鼓勵,并依據課程內容進行教育講解:“在我們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我們要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此滲透法治教育,使得學生真切感知“知法懂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今后在生活中積極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基于情境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傳授“維護權益”的途徑。如教師可以繼續設計問題:“霞霞在找到超市老板后,老板不承認這是自己的過錯,拒絕賠償,那么霞霞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呢?”加強學生的思考,然后教師可以再講述消費者維護權益的方法,如打12315投訴電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進一步滲透法治教育,促進學生法治素養的快速提升。
三、聯結生活實際,普及法治教育
陶行知曾指出“生活即教育”,對教師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且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加強法治教育主要就是為了使學生了解到多種多樣的生活規則、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得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并能夠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權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法治教育中,教師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結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把握滲透核心,然后再以“問題”將法治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結到一起,以拉近法治教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普及法治教育,促進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聯系現實生活開展具體教學。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多種面值的“人民幣”,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你們見過這個物品嗎?它在生活中有怎樣的用途?”以此關聯學生的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想、回答。由于人民幣是學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品,因此很多學生能夠做出回答,有的學生說:“我見過,去超市買東西要用到它!”有的學生說:“我也認識它,可以用它買很多食物”,以此快速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快速加入學習隊伍。然后教師可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漫畫,如“小明心想人民幣真好看,我想在它上面畫美麗的圖案”“小紅與朋友說,我想用人民幣制作美麗的工藝品”等,再對學生進行提問:“你覺得在人民幣上畫畫的想法是正確的嗎?我們能不能在人民幣上亂涂亂畫、隨意雕刻?”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討論。然后教師再講述關于人民幣的相關法律條款,使學生認識、了解到損害人民幣是不被允許的,認識到愛護人民幣是每個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促使學生形成“愛護人民幣”的意識。教師還可以以此拓展當前社會中“拒收人民幣”的現象,引導學生辨明對錯,并展示相關法律條款,使學生認識到拒收人民幣屬于違法行為,鼓勵學生在面對相同情況時利用法律知識據理力爭,并可以積極進行投訴、舉報,以此充分滲透法治教育,促進學生法治觀念的快速形成。像這樣聯系學生生活加強法治教育滲透,能夠更好地帶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課程學習隊伍,也能夠更好地使學生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促進學生法治素養的快速提升。
四、引導案例分析,發展法治思維
案例分析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常采用的一種方法,但是以往教師在此中的引導性過強,并沒有關注到學生自身產生的“新”想法、體會,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低,法治素養發展緩慢。在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遵循新課標“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原則,在案例分析中多為學生創造思考、交流、合作的機會與空間,真正幫助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實現主動性思考,以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發展學生的法治思維,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還可以基于案例以“組”為單位積極開展討論、辯論活動,以進一步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法治教育滲透,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探知其中的法律知識,發展學生的法治思維。如教師可以引入這一案例:“某學校校外有兩個‘小混混’,總是以‘收保護費’的名義阻攔放學的學生,以威逼利誘、打罵的方式讓學生交錢,很多學生因為害怕只能乖乖地交錢,且不敢告訴家長、老師,有一天上學路上小明又遭到了‘小混混’的攔截,小明只能將父母給的書本費上交。在交不上錢后老師聯系小明家長,小明家長趕到學校,多次詢問下小明終于說出了自己被搶錢的過程,并報了警”。然后教師可以針對此案例設計問題:“這兩個小混混犯法了嗎?”“在遇到這種事情時,我們應該如何做?”由此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究,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這兩個小混混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這是搶劫,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學生說:“他們這種行為會對受害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有的學生說:“應該及時尋求大人的幫助與保護,不能讓他們一直逍遙法外”……對此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實際也是法治教育的滲透過程,在此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認識到違法行為對受害人也會帶來一定的傷害,我們都要做遵紀守法的良好公民。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價值,并聯系教材內容、學生生活將其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促進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掘教材中蘊含的“法治”元素,把握法治滲透核心,積極聯系現實生活,應用情境創設法,調動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互動,深化學生的學習、情感體驗,并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辯論,以充分促進學生法治素養的穩步提升,推動學生的全方位成長。
【參考文獻】
[1]黃瑩.基于《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學生法治教育探究[J].考試周刊,2022(38):141-144.
[2]李惠,張淑清.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學與管理,2022(18):27-31.
[3]姜廣殿.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法治教育[J].科幻畫報,2022(4):241-242.
[4]徐玉.創設真實情境提升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J].新智慧,2022(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