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習是學生對要學習的新知識自主開展的預先學習,學生在預習中對新的知識建立初步的感知和理解,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習慣,能為上好課打好扎實的心理和學習的基石。有效的預習能進一步提高自學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導學案是學生“預學”的好工具,本文將結合廣州市荔灣區林鳳娥小學(以下簡稱“我校”)開展導學案設計的理念,淺談以導學案設計提高學生數學預習質量的幾點日常做法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導學案;預習能力
預習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杖”,此乃兵家之常事,而預習就是學好數學、提升學習質量必不可少的環節。預習習慣的養成,既是鍛煉學生開展自我閱讀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對所學數學內容產生獨立見解和領悟新知識的過程。隨著預習能力的提高,學生就會對數學預習產生興趣,同時促使課前預習習慣的養成。
然而在平時教學中,預習又是怎樣的呢?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總喜歡用上這句“口頭禪”——“回家把明天要學的數學內容預習一下。”然而小學生年齡小,能力有限,他們知道如何預習嗎?在他們心中的預習往往被簡單地理解為看一看、畫一畫數學課本相關內容,預習時走馬觀花,一目十行,根本沒有深入理解教材;也有學生把書后的“做一做”做一遍便是大功告成了。試問這樣的預習又怎么不枯燥呢?哪個學生會感興趣呢?如何打破這種預習的“固定模式”,讓學生真正喜歡預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習質量的提升。
結合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林鳳娥小學(以下簡稱我校)開展的導學案設計課題研究,通過導學案設計,科學、有效地設置課前預習單,提高學生自主預習質量,為學生的有效預習提供“拐杖”。下面就教學中如何運用導學案的有效設計,幫助和提高學生數學預習質量的實踐和思考進行分享。
一、貼近生活情境,讓數學知識從感性走向理性,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課程標準》強調并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切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編排也極力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所謂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著這一目的,以“公頃”的課前預習導學案設計為例:
(一)實踐操作題
(1)以組為單位,在操場上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每條邊每5米站一個孩子),看看圍成的正方形的面積有多大?
面積:
(2)以班為單位,在操場上測量出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每條邊每20米站一個孩子),看看圍成的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有多大?
面積:
(3)根據測量的結果,估一估,校區的占地面積大約是(" )平方米,并談談你是怎樣估的?
(二)預習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測量,感受1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頃)的大小,初步建立公頃的表象,為課堂開展學習提供感性的認知。借助測量,提出估算,強化學生對自己最熟悉的身邊場景的面積大小的認知,為后面進一步學習更大的土地面積單位這一理性的抽象知識,樹標準、建模型。
數學的概念是從若干個具體的事件中抽象出來的,借助這些具體而生活化的事件提煉概念,有效幫助學生直觀建立“公頃”的概念,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當量達到一定的標準就會有質的飛躍。在本節課的導學案預習單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感受的方式強化感受1公頃有多大。《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預習時,設計動手實踐環節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個環節既必要又重要。因為小學生仍處在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在預習中設計活動性作業,不但提高學生做數學作業的興趣與質量,還很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數學概念,有助于對概念建立模型。
二、借助舊知遷移新知,找準知識間的延伸點,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小學數學課本上的內容很多屬于遷移性的知識,學生在已經具備一定的舊知識的基礎,只要找準舊知與新知的生長點和延伸點,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新舊知識的關系,就能在舊知的“幫助下”學習和自主開拓新知,能從數學思維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中例4的課前預習的導學案設計為例:
(一)知識回顧
想一想、填一填、說一說,你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123+75=" "+" " "53+(47+86)=" "+" "+
A+" " =B+" " " "C+3.6=" "+
(二)遷移引新
根據你熟悉的運算定律,嘗試填寫下面各題,并驗證:
1.2+4.8○4.8+1.2" (4.7+2.6)+7.4○4.7+(2.6+7.4)
5.6+" "=3.8+" " 0.74+(0.26+3.9)=" "+" "+
(三)尋找關系,理出延伸點
通過上面兩組題的練習,你能發現它們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嗎?嘗試寫下來:
共同點:
不同點:
(四)預習設計意圖
通過知識回顧,幫助學生喚起舊知(整數的加法運算定律),并在C+3.6=" "+" "一題埋下伏筆,讓學生初步感受加法的運算定律并不只適用在整數中,字母或小數的加法運算同樣適用。借助遷移引新,激發學生對新舊知識關系的探究,進一步引發對新知識的數學思考。最后讓學生靜下心來觀察和對比,尋找新、舊知識的異同點,從而發現和挖掘它們之間的生長點與延伸點,為課堂上進一步學習和解決更多小數加法運算定律及其運用打好扎實的根基。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的本質就是運用所學到的舊知識去探索新知識,在對比、發現新規律中不斷進行重組,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更多采用類比遷移的數學思維方式,通過一系列類比性的題組訓練,既喚起已有知識記憶,又引發對新知的好奇;既厘清它們的本質聯系,又明確它們各自的生長點發展區。在知識的遷移中,關注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有序推理、依據推理能力。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發展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素養。
三、導學案設計中運用問題式設計,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引發學生的學習共鳴
“預習”就本質而言,應該是學生自主開展課前學習感知的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的自學活動。導學案預習設計可以從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解決簡單的“問題”,開展自主學習。通過思考和解決導學案中的問題、借助舊知識與經驗,從而獲得對新知識的初步理解。同時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疑問、不解或新的想法和見解,可以嘗試用數學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新問題”,為課堂探究埋下“問題”的伏筆。以“負數的認識”一課的課前預習導學案設計為例:
思考以下問題,并與身邊的同學或家長分享你的思考:(1)0一般都會表示沒有的意義,那常說的零攝氏度有沒有意義呢?(2)在天氣預報時,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A市最高氣溫是-4℃,B市最高氣溫是4℃,那么-4℃和4℃各表示什么?(3)伍老師有記賬的習慣,她本月的賬本上寫著:收入+5000元,購買水果共用去了95元,應該如何記賬呢?
上面三個問題,你都解決了嗎?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現提出你對負數預習中存在的疑惑或不解,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讓我們在課堂上一起解決吧!
你的發現【你的疑惑】:
預習設計意圖通過第一關的三個由淺入深的生活中負數問題引發學生的共鳴,初步明確“0”在正、負數中的作用與地位。正、負數的數學意義、本質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負數的數學現象。并學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問題,提出關于本知識點的“新問題”“新疑惑”,確定學習的“新方向”。
借助問題式設計,學生通過由淺入深地問題了解負數,初步形成對負數的數感、量感、模型意識及對負數的簡單應用意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提煉并表述出來。精心設計的問題要在一定的情境性問題驅動下,讓學生主動學習、深入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同時提出新問題,使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主動學習的探究者、建構者、實踐者,讓學生經歷深度學習的過程。在問題設計時,主問題設計及問題鏈要不斷延伸,使學生的學習不斷深化,為課堂的合作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學案設計的問題驅動給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知識框架和機會,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揮主體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四、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提升各層次學生數學預習的質量
利用導學案的預習單,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堅持學習、獨立完成、獨立思考。但事實上,每個學生的學習力、理解力、思維力均不相同。同樣的預習有的人可能只會做其中一部分,有的卻能在預習中有更多發現、更豐富的收獲。在導學案的預習中,把預習的最后環節回歸教材,緊扣教材,借助閱讀教材相關的內容,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拐杖”。也為學生創造閱讀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的同時,明確預習的目標最后是為解決教材相關的知識點服務的。
伴隨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微課已成為當前教育背景下重要的學習策略之一,也是學生間接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導學案設計的數學預習中,微課是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結合新知識的內容,篩選適合學生預習的微課(微課時間不適宜過長,建議不要超過5分鐘)。微課可以進行多次、反復觀看,為不同水平學生提供二次學習的素材。對學生有效開展數學預習,提升預習質量有一定的幫助。微課視頻可以是教師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自行制作,也可以利用網上共享資源,我們科組常常使用《洋蔥學院》《樂樂課堂》作為預習的小幫手,讓學生在預習遇到困難、閱讀教材遇到不懂時,為學生提供有聲的幫助。合理恰當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能為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學預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借導學案預習單設計,設計出生動的預習活動,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方式的變化。合理的信息化環境,提升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數學與信息的整合與綜合素養,最終達到提升質量的效果。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預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找準學生知識的能力點、瞄準學生的興趣點,真正能夠讓學生在預習中“動”起來(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表達),就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化被動為主動。教師必須在新課標的精神下,在新理念的視覺下,在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充分把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設計出更科學、更實效、更順應學生自主學習,富有實效性和減負性的導學案設計。在今后的導學案設計與研究中,繼續深化和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最終達到減負增效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霞.高效的課堂學習從有效的課前預習開始[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