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致力于縮減作業總量及時長,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通過將分層明確、有彈性、個性化、可操作性強的作業內容融入勞動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主動探索勞動作業內容,還能產生勞動積極性。本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深入分析小學勞動課程作業的設計策略及方法。
【關鍵詞】小學勞動課程;作業設計;策略分析
作業作為小學勞動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旨在輔助學生復盤舊知識,探索新知識并以實踐的方式提升勞動技巧、能力、意識。然而,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容易將作業紙面化、統一化。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喪失勞動積極性并將勞動視為一種負擔。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也為了深化勞動內涵,實現勞動課程的延伸,教師應重視作業的設計,豐富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
一、堅持生本思想,布置彈性任務
(一)貼合學生勞動能力,調整勞動難度
不同學段的學生,其勞動能力均是不同的。比如,低年級小學生的勞動能力有限且缺乏勞動認知。這時,能夠“整理自己”“使用簡單的家用電器”成為學生勞動的主要內容。再如,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初步具備勞動能力及規劃意識。這時,適當的勞動計劃及勞動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互動中提升綜合能力?;诓煌膭趧幽芰Γ處熆梢哉{整勞動任務的難度。
以“清潔與衛生”單元為例,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布置了兩張任務單。其中,第一個任務單有關“清洗衣服”“清洗鞋子”。第二個任務單有關“除了清洗衣服、鞋子”的勞動任務。基于第一個任務單,學生以表格填寫的方式填寫自己在一周內清洗的衣物、鞋子的表格里。“在清洗衣物和鞋子時,你有哪些獨門秘籍?”經過一周的實踐后,學生記錄自己在清洗衣物、鞋子時的心得。相較于第一個任務單,第二個任務單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僅需要填寫自己幫助爸爸媽媽做的家務。從后續的反饋來看,學生可以以任務為驅動參與勞動并積累勞動技巧。
要想引導學生參與勞動,提升勞動能力,積累勞動技巧,首先要確保勞動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通過難度適宜、內容適宜的勞動任務,學生主動總結勞動經驗并通過分享提升勞動意識。
(二)貼合學生勞動能力,布置差異性勞動任務
受諸多要素的影響,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均是不同的,因此,學生的勞動能力也有所差異。針對差異化的勞動能力,教師匹配以差異化的勞動任務。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于課程講解及課后作業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重構教學理念并將作業轉化為一個又一個循序漸進的探索項目?;陧椖績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勞動內容、技巧并將其付諸實踐。
以“班級圖書角”為例,針對教材內容,教師設計為期一個月的學習項目。根據項目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管理方法并以照片的方式記錄每天的整理情況。一般來說,不同小組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及整理方法。因此,教師并不急于介入,而是觀察他們的大致情況及實踐進度。比如,其中一個小組在圖書角的附近張貼了一張記錄單。結合記錄單的內容,參與借閱的學生在旁記錄自己借閱的書籍名稱,記錄下大致的歸還時間。每天學習結束后,該小組都會按照書籍名稱,按照書籍種類重新規整。
差異化的勞動任務不僅能讓勞動能力、實踐能力不同的學生參與勞動,還能讓學生在勞動任務中提升綜合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轉變角色定位,觀察各小組的探索進度,適時地予以專業引導。
二、堅持生活教育,深化勞動任務
(一)創建生活情境,培養勞動習慣
陶行知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實踐家曾提出生活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看來,教育離不開實踐,同時也離不開實際生活。作為一門極具實踐屬性的學科,勞動教育建立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之上。針對學科特點,教師將學校、家庭等場景串聯起來。憑借適當的家務勞動,學生一邊產生觀察“家庭中包含哪些勞動?”一邊思考:我可以參與哪些勞動?在此過程中,教師以家校合作與家長建立聯系。
以“烹飪與營養”為例,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緊扣單元主題設計實踐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學生與家長一起搜集“如何設計有營養的食譜?”其次,學生與家長一起制訂一周食譜。相較于以往的活動設計,教師積極與家長建立溝通渠道并了解學生的學習、勞動情況。從具體的反饋來看,學生缺乏規劃能力,因此,學生在設計食譜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有的學生缺乏自主設計意識并被動地依照家長的觀點,抄寫食譜內容。再如,有的家長僅考慮學生的偏好而忽略了“食譜是否有營養”,針對形形色色的問題,教師及時介入,滲透專業知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創新,家校互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教師以社交軟件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勞動情況,以線上學習平臺布置具體的勞動任務?;谙冗M的教育理念及科學的教育方向,家長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勞動。
(二)融入社會要素,深化作業內涵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钡慕逃枷?。從學科特點來看,勞動教學不僅包含知識傳遞,還承載著豐富的人文要素。基于社會發展趨勢,教師秉承支架式教學理念豐富課程內容及作業內涵,相較于以往的作業設計,學生不再處于被動地位?;陟`活的作業要求,學生或以個體為單位觀察、探尋時新熱點,總結勞動新內涵,或以小組為單位分析社會發展趨勢。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的諸多能力較為薄弱,因此,教師應重視前期的小組劃分,并確保學生可以在合作、互動中提出猜想、得出結論。
以《剪紙團花》為例,在預習階段,教師布置探索任務。“什么是剪紙團花?”“剪紙團花有哪些步驟?”“在我們的周圍有哪些團花非遺傳承人?”結合上述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索。首先,針對前兩個問題,各小組以互聯網技術為指引,搜集有關剪紙團花的文字、視頻,并以整理的方式整合出其內涵及實踐步驟。其次,針對第三個問題,各小組從城市博物館、非遺傳承館中尋找團花的蹤跡。經過探尋,大部分小組可以參與博物館中的團花體驗活動并真實地感受“團花是如何剪出來的?”在后續的課程講解中,學生代入小老師的角色,輸出自己的探索經歷及收獲。
作業內涵的深化建立在教師深度把握教學內容、學情的基礎之上。憑借線上、線下等渠道的資源搜集、實踐,學生將社會發展趨勢與勞動相融合,明確“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哪些勞動?”規劃自己的發展方向及努力途徑。
三、堅持創造教育,實現知識延伸
(一)融合多個學科,創新作業形式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跨學科融合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于課程講解、被廣泛地應用于作業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堅持勞動教學的主體地位,設計豐富的、新穎的勞動任務?;诙喾N形式的勞動項目,學生一邊開闊視野,以勞動的方式體會課程內容,提升勞動能力,一邊從多個學科的角度探尋勞動學科的特點,以交叉學科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相較于以往的作業設計理念,學生不再將勞動視為一項枯燥且單調的實踐任務。
以“設計班徽”為例,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將美術、信息科技、勞動等學科串聯起來。根據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信息科技為載體設計一個符合班級文化、符合班徽設計要求的班徽。在成果分享階段,學生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語言表達與圖片展示的方式輸出自己的觀點。比如,有的小組以多媒體技術展示了自己的設計成果?!拔覀兠恳惶於荚诮淌依飳W習,所以在設計班徽時,將班徽中的圖案設計為一個小人在桌前讀書。”“我們班級的體育成績很好,所以在設計班徽時,可以在圓圈中畫上正在奔跑的小人兒?!睉{借形形色色的奇思妙想,教師展開過程式、評語式的引導。憑借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既從美術的角度探尋“怎樣設計班徽更美觀?”又從勞動的角度、從信息科技的角度確保班徽符合班級文明、理念。
作業形式的創新旨在豐富勞動內涵。從教材內容來看,小學勞動課本包含多個維度的內容?;诰唧w知識點,教師調動教學經驗,探尋學科間的交叉點,并以交叉點為基礎延伸作業內容,豐富作業形式。
(二)優化成果展示,優化多元互動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秉承結果式評價理念,滲透專業知識。然而,勞動教學并非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及技能培養,還包含多個維度的內容。為了最大限度地踐行勞動這一學科特點,教師靈活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及評價主體。首先,從評價主體的角度來看,學生、家長、大數據技術均可以成為評價主體。一方面,針對家校合作的勞動任務,家長積極參與并針對學生的表現予以客觀、公正的點評。另一方面,針對小組合作任務,學生或秉承互評、自評的方法列明彼此的問題,或以大數據技術完善知識架構。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均是不同的。結合這一情況,教師秉承生本思想,展開有針對性的引導。
以“電飯鍋的使用”為例,電飯鍋具有哪些功能?電飯鍋應如何使用?圍繞上述兩個問題,教師設計實踐任務、調查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要以小組為單位,先調查市面上的電飯鍋有哪些功能?再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繪制一份家用電飯鍋的使用說明。相較于以往的評價模式,教師轉變教學思路并傾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由于每一小組制作的說明書均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他們的成果,并從“實用性”“科學性”“真實性”展開點評及分析?!叭绻闶请婏堝佋O計師,你還有可能增加哪些有趣的功能?”結合生活經驗,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科學、合理的成果展示建立在教師充分把握學情,把握任務內涵的基礎之上。憑借靈活的評價標準、豐富的評價內容及高效的、多主體互動,學生既能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又能從互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合勞動活動的特點,教師堅持問題式引導理念,輔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
四、結束語
總之,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一環,作業的合理設計旨在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旨在提升其勞動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重構教學理念并將實踐任務、學習項目融入作業設計。憑借高效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或以個體為單位,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或以小組為單位,增加知識積累,提升勞動能力。相較于以往的作業設計模式,教師不僅關注學生“應具備的勞動能力”,還關注他們可以提升的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懷陽,黃達廳.區域協同育人下的小學勞動教育實踐[J].天津教育,2023(30):125-127.
[2]張心怡.小學勞動作業的創新設計及評價[J].基礎教育研究,2022(24):23-25.
[3]張德瓊,劉漢兵.實踐育人:“雙減”背景下小學勞動實踐作業設計與實施[J].今日教育,2023(3):30-31.
[4]胡赟,顧任飛.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視角的小學勞動教育探索[J].教師,2023(1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