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質,語文學習不限于一節語文課的學習,更不限于單一語文學科的學習。新課標指明了方向——跨學科學習和大單元教學。立足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理解教材單元的設計意圖,摸清不同學科的內外聯系,以此提取單元內部和學科之間的重要聯結點,便能形成有效的跨學科大單元學習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大單元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拓展型”任務群中的“跨學科學習”指出:“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以語文學習為基礎,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開展跨學科學習,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其他學科、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探究活動;注重真實情境中的活動與體驗、問題與探究、設計與表達,掌握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新課標第一次從課程內容的角度將“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這一大語文理念落到實處。它以語文學科為本位,跨越學科界限,將多個學科融合聯結在一起,在更大的視域里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
實現跨學科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大單元教學通過對傳統教學的目標重構、內容重構、程序重構最終實現價值重構,具有學習者經驗統整性、課程內容結構化、教學程序逆向性、學習成果生活化等特點,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由新課程可知,用大單元優化思維設計教學,與任務群組織呈現形式完全合拍,大單元教學是落實“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擇優路徑。基于此,如何才能將跨學科學習和大單元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立足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理解教材單元的設計意圖,摸清不同學科的內外聯系,以此提取單元內部和學科之間的重要聯結點,便能形成有效的跨學科大單元學習模式。
一、基于素養聯結的大單元跨學科學習模式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語文為本,跨越了多個學科的教材編寫理念和教學目標。因此,以素養為聯結點進行大單元跨學科學習,是實現學科融合的重要途徑。
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主題,引領學生探索自然的奧秘,因此筆者抓住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特性,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跨學科整合點,融合創新應用,對本單元進行主題式跨學科學習設計。以“留心觀察,善于發現”為大概念,以“探索自然的奧秘”為核心任務,設計了四個主題式子任務(見表1)。
二、基于活動聯結的大單元跨學科學習模式
“教”與“學”是貫穿教學活動始終的一對主要關系。教師的“教”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學”,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學生本位”的教學方式,采用活動式學習是一個較好的途徑。
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單元的主題是“難忘小學生活”,由“回憶往事”和“依依惜別”兩個活動板塊組成,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引領整個單元的學習。而同冊的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主題是讓真情在筆尖流露。這個單元作為習作單元,雖然指向表達訓練,但要求是真情實感的表達,更核心的指向應是時間空間、經歷的變化導致心境變化,并通過文學加工將這些變化以藝術化形式表達出來。因此在這個單元教學中,不能將教學著力點置于作家的表達技法上或學生寫作方法的應用上,這樣的教學是沒有真情實感的。更多的真情實感是源于學生的生活體驗,是一種認知流露。因此,筆者以畢業季活動為契機,打亂教材內容并重新統整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的內容(見表2),先以“任務一:回憶往事”引導學生收集材料勾起回憶,并通過美術課和信息科技課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小學六年的成長材料,制作成長紀念冊和成長影集。在“任務二:真情流露”中插入第三單元的內容,讓學生以第一個任務中整理出來的自身生活體驗為基礎,品讀朱自清和史鐵生等名家的作品,更深刻地體會時空變化與心境變化,學會真實表達自我的情感變化。最后在“任務三:依依惜別”中再次通過活動回歸第六單元的學習,結合音樂和書法學科為畢業聯歡會增光添彩。
三、基于情感聯結的大單元跨學科學習模式
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不僅如此,在小學階段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情感教育也被置于教學目標的高處,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是每個學科教材編寫的情感基調之一。因此,以情感聯結跨學科學習,可以讓學生學會調動情感鏈接各學科,以多種方式表達自我情況,豐富情感體驗。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在家國大義面前的不同風采,可以說旨歸相同,但是情愫卻不一。所以這樣的理解與感悟要讓四年級學生來達成,應該說是具有非常大的難度的。基于此,筆者立足本單元的情感基調,以“英雄勇擔興亡任,少年志圓強國夢”為核心任務,在合理整合教材原有材料的基礎上,輔以音樂、美術和道德與法治的相關材料,其中既有為本單元學習自主研發的音樂、美術和道德與法治的課外教材,也有美術和道德與法治課內教材的整合,充足的材料拉近了文本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可以在多學科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家國情懷(見表3)。
四、基于知識聯結的大單元跨學科學習模式
知識是各個學科內容的本質。研讀全學科的教材編寫,筆者發現各學科知識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教材編寫者有意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而豐富的知識網絡,這就為基于知識聯結的跨學科學習提供了條件。教師在跨學科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和定義學科知識內容,打開新的教學思路,為學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科整體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集中識字單元。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充滿童真,滲透了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在這組內容的跨學科學習設計中,筆者抓住不同學科的相同知識要點進行整合:將語文學科的“歸類識字”和勞動學科的“整理能力”、語文學科的“情境識字”和音樂學科的“情感鑒賞”、語文學科的“圖文對照識字”和美術學科的“遠近圖像感知”、語文學科的“對比識字”和數學學科的“比較能力”、語文學科的“會意字識字”和課外繪本閱讀的“造字故事”進行整合,設計出以“這樣識字真有趣——漢字研學之行”為主任務的大單元跨學科學習模式(見表4)。將識字寓于充滿趣味的漢字研學之旅中,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在鞏固識字成果的同時完成朗讀訓練的落實。
一系列跨學科大單元學習模式的研究,跨越低、中、高三個學段,選取五個不同類型的單元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視野和更深入的學習體驗。學生在跨學科課堂上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和觀點,學習了更多的技能,獲得更完整的學習體驗。學生通過大單元跨學科學習逐步建立統整的學習觀,學會在學習中對知識進行分類和整理,掌握更加有效的學習方式。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單元教學是實現跨學科學習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找準單元內部知識結構及不同學科知識特性的可聯結點,能統整知識體系,豐富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有效,真正實現新課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
[2]周勤珍.大單元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24(1):139-141.
[3]黃麗君.大單元教學視域下“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4(Z1):157-160.
(本文系福建省石獅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JGZX2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