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劇演員在后臺化妝。圖/羅芳菲
距離演出開場還有一個小時,這是后臺化妝間最熱鬧的時候,演員們都在忙著給自己化妝,打肉色底彩、撲粉定妝、描眉畫眼……勾著一半臉的小花臉在樓梯間壓壓腿,小生小旦們倚靠著門框聊一會兒天,妝造完成的老生在樓道里開嗓,放假的孩子手拿保溫杯目不轉睛地盯著花旦姐姐涂抹口紅。
“一場戲,簡單的妝造也要一個小時,復雜一些的需要一個半小時甚至更久。”唱瓊劇已經27年,國家一級演員、出演《張文秀》中二姐夫的張昌義已經畫完面妝,站在鏡子前一邊勒著頭上的網子,一邊對記者說:“戲曲演員很辛苦,但是既然認準了這個行當,就堅持做下去。”
2月5日晚8點,惠民演出瓊劇經典傳統劇目《張文秀》正式開演,海南省瓊劇院座無虛席,老戲迷全神貫注,年輕戲迷看得津津有味。演出過程中,86歲的海口本地人羅奶奶在座位上瞇著眼睛,手跟隨著唱腔板式打著節奏。“阿婆從小看瓊劇長大,對每一個橋段都很熟悉。我們有時間就會陪她出來看戲。”坐在一旁的羅奶奶的孫子說。
這個春節,多個經典瓊劇劇目在海南各地熱鬧上演,豐盈著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彰顯著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嶺南四大劇種之一的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是海南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瓊劇作為海南本地特有的戲劇,吸收多元文化積淀形成,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是現在存活劇中保存宋元以來戲曲遺音的為數不多的劇種之一。如今,它不僅活躍在海南和兩廣地區,還經常走出國門,到東南亞、歐美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成為海南與世界各地交流的橋梁和紐帶。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海南,看戲、聽戲是村民文化娛樂生活的一部分。“瓊劇對于海南人來說百聽不厭,它在鄉間田野擁有大量粉絲,在海南民眾的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國家二級作曲、海南省瓊劇院非遺保護辦公室副主任張發長說道。
在生活方式逐漸改變的今天,海南鄉村依然保留著整套民俗儀式。每年的正月到三月,在瓊北、瓊東一帶的許多地方會舉辦公期活動,需要瓊劇演出為拜公等儀式營造氛圍。為了熱鬧,村民們一般會請戲團來唱戲,也可以借此顯示本村的經濟實力。遇到軍坡等傳統民間節日,或有學子金榜題名、老人做大壽、華僑回鄉等喜事,不少鄉鎮、村落也會請瓊劇戲團搭臺“唱大戲”。
演出前大概一周,村鎮周邊都會貼出演出海報,村干部發出通知,村民們奔走相告。演出當天,平日里很少出門的阿公阿婆、忙碌勞作的村民,都會迫不及待地結束手頭事,拿著凳子早早去占個好位置,位置越佳,看得越過癮。觀眾有來自本村的,還有特意從周邊村鎮趕過來的。戲場內外人山人海,十分熱鬧。
如今,在瓊北、瓊東一帶,大大小小的瓊劇戲團有將近60個。目前,瓊劇戲團演出一場大戲的費用是1萬元到4萬元不等,各村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選擇合適的戲團以及演出場次。
“瓊劇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化、廣泛的群眾基礎、自由靈活的表演形式、豐富優美的音樂、濃郁的鄉土氣息等特點,是傳遞海南鄉音鄉情的最佳文化載體之一。”在86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瓊劇)代表性傳承人陳育明看來,“眾多老百姓的喜愛,是瓊劇能夠傳承下來的重要原因。正因為瓊劇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他見記者聽得專注,興之所至就唱起了瓊劇《文武兩少年》中的一段“五更天”,“既生男女來相應,何苦落在專制家庭。”雖然聽不懂海南方言,但陳育明飽滿的情緒、優美的瓊韻唱腔,讓“瓊劇是一種可以跨越語言障礙的戲劇”在此刻得到了印證。
瓊劇,根植于民間,生長于本土,蘊含著海南人民的歷史記憶與現實思考,是海南人民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精神的表現。經過將近400年的不斷自身變革和吸收借鑒,剔除庸俗情節、粗俗話語等低俗成分,逐漸做到了雅俗共賞。
“金烏欲墜隱西山,留余暉,映紗窗,倦鳥知還相呼喚,并翅投林影雙雙。”如果問一個瓊劇戲迷最喜歡的劇目是哪一部,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張文秀》。亦莊亦諧的劇情,婉約動聽的唱腔,詩情畫意的唱詞,深受百姓的贊譽。
“《張文秀》是歷代閨門旦角爭相搬演的劇目之一,也一直深受百姓喜愛,是海南和東南亞瓊僑中流傳甚廣的優秀傳統戲。”張發長表示,《張文秀》經過不斷壓縮和提煉成為經典。“我們的演職人員對傳統戲都保持著敬畏心。在改編劇目時,我們都在思考,在傳承瓊腔瓊韻、遵循瓊劇表演美學精神的基礎上,如何在留住老觀眾的同時,爭取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曾轟動京城,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火爆出圈,這都說明傳統戲曲要想在當下乃至未來的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必須順應時代潮流,適應年輕人的獨特審美與他們的“打開方式”。
2023年,海南省瓊劇院相繼開設官方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開始走出舒適區。但是,相對于其他劇種,這一步走得似乎慢了一些。
海南省瓊劇院院長楊濟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南省瓊劇院屬于正處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因受三年疫情沖擊導致經濟運轉壓力大,自負盈虧的“局面”是一大挑戰。“2023年,省瓊劇院承接的本地商演、惠民演出檔期滿滿,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當年,劇院一團做了123場商演、73場惠民演出,二團做了93場商演、78場惠民演出,兩個團的總收益是808萬元。加上出租場地等其他盈利項目,2023年,我們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他坦言,如今劇院負債基本還清,才有時間培育新媒體賬號。
藝術的根基在于守正,活力在于創新,就瓊劇而言,守的是瓊劇之本,方言演唱、獨特唱腔和表演風格,創的是故事之新、形態之新。
楊濟銘表示,創作是文藝劇團的核心,沒有創作作為基礎也就談不上創收。“創作上,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我們將目光投向‘當下’,無論是改編歷史題材還是創新復排經典,我們都注重挖掘海南本土題材,以及注重與年輕人的關系。”
例如,海南省瓊劇院在2023年創排的新編歷史瓊劇《路博德》對戲曲傳統的形式手段進行創新,將現場特效和機械裝置相融合,營造藝術的虛實場景;復排經典瓊劇《蘇東坡在海南》,融入了斗笠舞、鬧春斗牛舞等舞蹈元素;古裝神話青春版瓊劇《白蛇傳》、青春版新編歷史瓊劇《海瑞》等劇目都在不同程度上“注入”了青春氣息和時尚表達。
面對瓊劇展現的“新貌”,市場上不乏爭議。例如,復排的《蘇東坡在海南》,就在行業內引起了熱議,有人認為,將歌舞植入戲曲,缺失了瓊劇傳統的規范和韻味。但楊濟銘認為,復排經典并不是原封不動地將老版復制重演,而是在尊重和繼承瓊劇表演藝術的基礎上,根據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進行調整。
此外,海南省瓊劇院還注冊了用于發布演員工作日常的新媒體“小號”,著眼于抓住年輕觀眾的興趣點,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現演員的專業能力、瓊劇的魅力。“沒有了觀眾,戲曲如何延續發展?將演員的魅力、瓊劇的魅力通過這些平臺傳播出去,就有可能形成大流量,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瓊劇,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劇院、參與到這個行當。”面對市場上不同的聲音,楊濟銘表示,“瓊劇要跟隨時代發展下去,總要有一個新樣式改造與轉型的過程。”
地方戲眾多是中國戲曲所獨有的劇壇景觀,區分地方戲最顯著的特征是方言,越劇是嵊州方言、豫劇是河南方言、粵劇是粵方言。地方戲是地域性的,也是鄉音,身在外鄉聽地方戲,是思鄉。
在這個通信與傳媒高度發達、交通極其便利的時代里,方言的處境越發艱難。地方戲曲是方言最頑固的載體,方言是地方戲曲表演的基礎。對此,陳育明表示,要加強海南方言教學,“海南話是瓊劇的根。只要海南話存在,瓊劇就不會消失。”說到這里,陳育明還是有些擔憂,如今,在海南,孩子在家里在學校也鮮少講海南方言,瓊劇的受眾大多為本地中老年人群體也就不足為奇。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的關鍵在“人”。
瓊劇是綜合性的藝術,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于一體。“一部瓊劇對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主創人員的要求不低,除了過硬的專業能力,還要具有全面的瓊劇知識、較強的文化功底,更需要對瓊劇有熱愛有感悟。”楊濟銘直言,一些行當“稀缺”優秀青年瓊劇演員、表演人員出現“斷層”,主創人員中能擔重任、挑大梁的人才數量遠低于創作和市場需求。

惠民演出瓊劇《張文秀》。圖/羅芳菲
瓊劇主創人員培養,遠落后于其他劇種。瓊劇演員的培養和輸送渠道也相對封閉,各大瓊戲劇團都是從幾所戲校的畢業生中招人,在海南省內,僅有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開設瓊劇表演專業。此外,戲曲演員從走出校門到走上舞臺需要時間和空間,他們需要一年一年滾上來,不是在地上打滾,而是在舞臺上磨煉。
這都是瓊劇工作者必須直面且要妥善解決的問題。
為此,作為用人單位的各戲曲院團,也在根據自身需求和特點,在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海南省瓊劇院采取了“劇目創排、名師傳戲、拜師收徒、送出去請進來”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在復排經典瓊劇上,大膽起用瓊劇新人擔任主角,在給年輕演員增長本事的同時提供更多表現機會;在“拜師收徒”上打破局限,除了傳統的表演類師徒結對外,新增創作類和演奏類;將年輕人“送出去”,青年演員張昌義在2016年赴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導演專業,并于當年首次獨立導演復排傳統古裝戲《昭陽宮冤》。
在地區性的生活方式逐漸消失、千篇一律的城鎮化生活模式快速出現的背景下,瓊劇還有演出的空間嗎?如何修復瓊劇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激發社區民眾對瓊劇的熱愛?除了“送戲下鄉的惠民演出”“舉辦展演活動”,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要從娃娃抓起”。眼下,要讓下一代接觸瓊劇、喜歡瓊劇,切實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讓瓊劇進校園”。
“保護瓊劇,就是要保護瓊劇生存的環境。要有演員,還要有觀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瓊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素珍經常走進校園手把手教孩子們唱瓊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瓊劇走進課堂,從少年抓起,教會他們看懂瓊劇,培養他們對瓊劇的認知和興趣。各大藝術院團也能在中小學中發現好苗子,早早培養成才。”
此外,要想發展和傳承瓊劇,僅靠幾所戲曲學校選拔人才遠遠不夠,應該要在瓊北、瓊東一帶中小學開設瓊劇課程,組織專家團隊編纂瓊劇教材,配備相關的音樂老師。“瓊劇只有從少年抓起,才能生根、壯大。”
在后臺化妝間,20歲的年輕演員吳善喜在小心地畫著眉眼。她在學校里的行當是武旦,且頗受關注,去年8月進入海南省瓊劇院,從“小丫鬟”演起。談起未來目標,吳善喜拿起化妝鏡擋住畫了一半的面妝,不好意思地說:“希望能演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