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艷 付祥
〔摘? ? 要〕? 隨著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數字化教學成了應然的追求。在小學“慧雅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能夠提供多元的互動平臺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對學生數學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因此,在當前的工作中,要特別重視多媒體技術的研究、滲透式的培訓及高質量的推廣使用。“慧雅數學”十分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難題,教師可以多嘗試使用多媒體技術,引入更為形象的思維導圖和更為直觀的動畫演示,以開闊學生的審美境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慧雅數學;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6? ? 106-108
多媒體技術的引入,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方便,特別是對更加注重思維性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作用尤為突出。它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習得“求真、善思和創生”的數學品質;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開展對知識的溯源與數學美感的探尋,使數學學習更有實效性。
一、概念綜述
(一)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對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實時信息交互的技術,又稱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二)慧雅數學
慧雅數學以“智慧”與“雅致”為生長點,著力構建慧思雅行的教學范式,意在培養慧心雅性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在筆者看來,慧雅數學教學在追求智慧和雅致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更加睿智理性的數學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根據創造與創新能力,通過數學的“慧”來獲得“雅”的素養與品性的發展。
(三)審美能力
懷著審美意識參與數學學習,能幫助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從感知體驗中獲取美的感受,進而深化所學知識,獲得深刻且全面的啟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幫助其在感受數形之美、規律之美的基礎上,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濃厚探究熱情,開闊數學的審美境界,有效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技術的支持,充分關注二者的本質特征,以慧眼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審美元素,以慧雅的思維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活動氛圍,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慧雅氣質,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二、在“慧雅數學”審美能力培養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基于慧雅數學教學,如何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廣大教師關心的焦點問題。那么,如何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升審美能力?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以蘇教版教材為范例,對具體實踐流程進行總結,以供廣大教師借鑒參考。
(一)豐富學生審美認知
目前,大部分小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中,存在過于依賴教師講授,缺乏自主思考、探究意識的問題,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及智慧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設計有效的自主預習環節,引導學生在家長和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自主預習,并將所收獲的知識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分享。通過此種方式,能有效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培養其審美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內容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意在使學生通過圖形知識的學習感受平移與旋轉的特點。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動態視頻,讓學生對圖形的變化產生濃厚興趣,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內涵,感受數學所蘊含的圖形之美。結合本單元重點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課前預習的微課視頻,并邀請家長協助,帶領學生在課前預習。視頻中包含了平移與旋轉的流程以及具體方法,同時也包含了美麗的軸對稱窗花、圖片等內容,以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在對稱圖形中,對稱軸的左右兩邊圖形經過折疊后可以完全重合、對稱軸兩側的對應顛倒與對稱軸兩側的距離相等。在學生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后,大家還可以根據教師在微課視頻中所提供的軸對稱圖形“窗花”,尋求父母的幫助,嘗試利用彩紙進行設計,剪裁并創作軸對稱剪紙作品,并在班級中展示。通過良好的課前自主預習,能幫助學生啟迪智慧,在短時間內掌握并了解本單元重點學習內容。學生在動手操作設計剪紙作品的過程中,也能充分感受圖形的對稱之美,感受賞心悅目的和諧變化,在發展智慧的同時提高審美體驗。
多媒體技術的切入,可以幫助學生在展示、自學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在發展審美能力的同時,其智慧也能得到有效發展,改善對教師的依賴現象,在后續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
(二)積淀學生審美經驗
合作學習是教育改革背景下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以多媒體技術推動多人協作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在獲得智慧發展的同時形成與他人協作的良好意識,獲得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因此,應幫助學生積淀審美經驗,保障班級內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審美體驗,增強學生探究數學審美知識的主動性。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結合本單元重點學習內容,教師可以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安排學習小組,并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臨時調換座位參與實踐。通過小組合作形式的推進,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三項合作任務: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與同伴相互交流協作,分析三種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多邊形圖形面積計算的理解;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測量少先隊中隊旗面積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科學地傳遞測量的方法,再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計算出隊旗的整體面積;與同伴共同協作,前往校園內部,調查并測量校園的綠地面積(包含校園內的草坪、花圃和樹木的占地面積),根據綠地總面積計算本小學的人均綠地面積,將活動的過程錄制成視頻,利用多媒體技術分享給其他班級的學生,取長補短。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能夠以與同伴協作、實踐的方式,經歷測量、計算等環節,進一步深化對圖形面積計算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在測量綠地面積環節,也能夠讓學生走出班級,呼吸并感受新鮮空氣,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校園綠地形狀的設計之美,在真實情境中幫助學生主動地審視數學的無限美感。
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以互學的方式,既能突出合作這一美好品質,也能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通過群策群力的方式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借助集體的智慧幫助學生在探究中感受美。
(三)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借助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交流中獲得對知識的認知。在實踐環節結束后,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其在交流展示環節進一步深化對所學的認知,提高學習體驗,教師可在班級內利用多媒體技術組織展示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分享實踐經驗,使課堂成為智慧交互的海洋。針對學生提出的反饋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借助微視頻、手機同頻等方式適當進行精講與點撥,幫助學生在自己動手,主動探究,感知數學知識產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中內在美的規律。
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分享了我國古代剪紙中常見的窗格圖案,并指導學生通過搜集整理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多邊形圖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為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所學,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七巧板材料,并鼓勵大家嘗試根據所學知識,自主拼接圖形,將其組合為全新的圖案后在班級內分享。在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巡回指導和點撥,引導學生根據七巧板材料中不同圖形的特點以及形狀進行思考并設計。在成果分享環節,學生提出選用七巧板材料的數量可以決定拼出新圖形的數量,利用七巧板能夠拼出金魚、小貓以及小狗等不同動物形狀;在分享環節,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交流,汲取經驗與靈感,在構建空間想象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以交流分享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和諧的交流討論氛圍中感受數學中內在的規律,在發展智慧的同時了解到古代勞動人民設計的七巧板的精妙,進而有效豐富學生的審美認知,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
(四)強化學生鑒美意識
應用環節主要是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相關聯,設計生活化數學問題,利用多媒體技術平臺,幫助學生通過情境化的習題練習形成靈活學習的智慧,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與此同時,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生活與數學的橋梁,逐漸形成悉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良好習慣,發揮學科育人的價值與功效,實現美化學生心靈的目的。
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為例,結合本單元重點學習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設計問題。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校園內花壇的景觀圖片,以嬌嫩欲滴、色彩艷麗的直觀形象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其在美的浸潤下集中學習注意力。隨后,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花壇外觀并提出“此花壇底面為邊長1.3米的正方形,且四周用磚墻砌成,已知磚的厚度為0.3米,花壇的高度為0.5米,花壇所占的空間有多大?”這一思考性問題,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復習鞏固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完成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在慧雅教學的呼喚下,為發展學生的智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自主設計校園內花壇擺放的直觀圖,調動學生的審美思維,發展其創新與創造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利用花壇裝點校園環境,使校園更加美好。
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和對知識的內化以及理解,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實現審美意識的提升,通過問題解決發展自身思維能力,促進慧雅教學落地生根。
(五)培養學生創美能力
實踐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教學任務結束后,大部分教師都未能夠及時引導學生參與實踐練習,導致學生遺忘速度較快,難以實現自身智慧的發展。在慧雅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用“慧雅”的教學設計,構建“雅智”的課堂,利用多媒體技術組織“雅趣”的教學活動,利用課后實踐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幫助學生在自主實踐探索中感受數學的實踐之美。
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一課的教學為例,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已經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夠在具體情境中利用所學知識計算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以及體積。在基礎教學任務結束后,為發展學生智慧,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習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探索生活中圓柱和圓錐物體的體積”這一實踐任務,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圓柱和圓錐物體,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對物體的測量,計算其體積,并在班級中進行交流與分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形成對生活細致觀察的習慣,也能夠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圖形之美,在深化立體圖形體積計算知識的同時,通過自主實踐,感受數學美突出表現的理性之美與智慧之美,樹立良好的審美意識,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與發展。
三、結語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開闊學生的審美境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廣大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慧雅理念落到實處,使學生以感受美與體驗美為宗旨,通過不斷學習感受數學獨具的審美價值,最終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燕君,周九詩,王尚志,等.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的意見征詢:訪談張奠宙先生[J].數學教育學報,2015(6).
[2]林崇德.林崇德教育演講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史寧中.數學的抽象[J].東北師大學報,2008(5).
[4]羅銳,付祥.慧雅數學建構與實施[M].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