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君,黎胤靈,徐一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了思政學科應培養的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同時明確了本次課改的教學內容;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1]。 新高考地區使用的新教材均是依據新課標編寫的統編教材。 研讀新教材可以發現,新教材在呈現每個模塊的知識架構時都具有顯著的大概念特征。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進一步明確了新高考已進入“素養立意”時代,考察內容是“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考察要求注重“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2],這與大概念教學的要求和目標是一致的:讓學生通過大概念學習,習得具有綜合性、概括性、可遷移運用的核心概念,進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關鍵能力,培育學科素養。 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三新”交匯的重要關鍵詞之一就是“大概念”。 因此,在“三新”背景下的高中思政課堂教學實踐中,采用學科大概念教學有利于融通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綜合素質,適應“三新”時代的到來,助力其全面發展。
首先基于模塊本身的教學目的和價值,遵循“以終為始”的原則提煉大概念。借鑒李剛老師和呂立杰教授提出的科學大概念體系[3],搭建金字塔型的思政學科大概念體系(圖1),即先確定模塊大概念,再向下延伸單元大概念、核心大概念和知識概念。

圖1 思政學科大概念體系
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確定模塊和單元大概念時,首先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對必修1 的定位、課程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
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結構,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線,設計必修課程的整體框架。 模塊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循歷史進程,講述為何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塊2、模塊3、模塊4,依托模塊1 的基本原理,講述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可見,對應模塊1的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整個統編新教材體系中處于統領和旨歸地位,其他必修課程是對必修1 的具體展開,而選擇性必修課程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拓展延伸。
“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業要求集中指向了‘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素養。 ”[5]基于此,必修1 最大的學科價值、最終的教育目標,就是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堅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這也應該是必修1最重要的、最具有統領性和遷移性的模塊大概念。但是思政學科四個核心素養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 需要青年學生主動擔當責任,不斷提升公共參與素養;也需要學生崇尚和遵循各種法律法規,不斷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因此模塊大概念的習得,指向于培育思政學科核心素養。
要學生發自內心地自覺認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需要學生懂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某個政黨的意志, 也不是某個人的意志,而是由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的,因此支撐本模塊大概念的兩個單元大概念確定。 第一個單元大概念“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與趨勢”,從普遍原理出發,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自覺認同科學社會主義的建立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第二個單元大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結合中國特殊實際,讓學生了解:實踐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符合規律,符合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這兩個單元大概念的確立及理論構建,體現了科學精神對激發學生自覺政治認同的重要性。
核心大概念的確立。 再結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素養目標和學業要求,選取其中符合必修1 育人價值指向的內容,確定單元下面的核心大概念。基于此,第一單元的核心大概念有兩個,第二單元的核心大概念有四個。
以必修1 第四課“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例。研讀新課標上關于這部分的內容要求和教學提示, 認真學習和揣摩部編新教材的具體內容, 明確這部分內容在價值引領層面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落腳點。 可以把本課的內容主要概括為四個事實性知識,為金字塔型思政學科必修1 大概念體系筑基。
必修1 最核心的概念主要指向 “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素養。 但思政學科四個核心素養之間是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不能割裂。因此,在大概念教學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選擇合適的素材,進行真實情境的創設, 結合情境適當地延伸構建模塊大概念金字塔,恰當地呈現、挖掘“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其他核心素養,例如,事實概念“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授課時可以拓展到“中國夢也是與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夢”,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國際視野素養。
模塊內的核心大概念,重模塊內部的邏輯體系,還未達到更上位的大概念層次,進行自上而下的整個模塊大概念金字塔梳理后,還要自下而上地整合,向上延伸至跨學科大概念。
結合2016 年教育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協作組發布的《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6],充分考慮必修1 的價值定位主要指向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 “國家認同、理性思維和社會責任層面”,最終確定必修1 跨學科層面大概念指向的學科素養, 旨在提升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社會參與和文化基礎素養。 基于此,結合“國家認同、理性思維和社會責任”素養的具體闡釋,探求必修1 的跨學科大概念,將之確定為五個可遷移、運用的大概念。
在教學設計環節,要整合教材內容、結合真實情境、設置梯度任務,進行大單元設計,通過大情境、大任務協同發揮作用,實現大概念的落地落實。
例如,必修1 第四課“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以大情境、大任務和大概念為統領,延伸出課時情境、任務和概念體系,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如圖2)。

圖2 大單教學設計示例圖
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堅持以終為始的原則,從落實“科學精神促進自覺政治認同,實現價值引領”和習得各級大概念出發(大概念和學科素養已融合),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參照李松林教授提出的KUDB 原則,確定教學目標,明確各級大概念習得的要求; 創設教學情境, 設置議學活動,進行結構化、序列化的呈現,預設相應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指向是否有利于學生習得、內化、運用相應大概念(如圖3)。

圖3 課時設計構架
在設計具體教學環節時,要考慮需要培育的學科核心素養、要習得的大概念和學科任務之間的關系;選擇真實情境進行創作再加工的過程中,要注重選材的真實性和綜合性,注重整節課的活動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在情境化的生活實踐中獲得或者運用大概念,是否有利于學生獲得較好的過程性評價和各類水平考試評價。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課堂教學設計為例。 第一步,根據模塊大概念體系,結合教材內容,梳理出本節課的具體素養目標,對標并完善本節課需要建構的各級大概念(如圖4)。
第二步,梳理教材內容,把本節課所有需要構建的各級概念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認知邏輯進行議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如圖5)。

圖5 議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圖
第三步,考慮到內容較為抽象,理論性較強,在素材選擇的過程中,多選擇學生能直觀感受的視頻、圖片資料,學生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等作為情境創設的原材料(如表1)。

表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情境任務設計
第四步,議學活動任務設計,要盡量讓更多同學參與,任務最好由易到難,層層深入。 借鑒了沈雪春老師的線魚型課堂架構模式,希望學生能在結構化的情境中,根據層層遞進的任務活動,積極參與和完成議學活動,完成大概念搭建,進而達成教學目標。如圖5 所示,從左往右是教學活動設計和開展過程。從右到左,三個議學活動完成后,希望能實現最終本課的目標,也是整個教學活動設計的出發點:學生能構建相應的大概念體系,并以此為載體,內化相應的學科核心素養。
在描述性情境中,設計概括與描述任務,幫助學生了解事實概念“新時代是什么”。在論證性情境中,通過過去與現在的相關材料的對比,在思辨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解釋與論證的任務,幫助其理解事實概念“新時代中國的‘變’與‘不變’的原因”。 在選擇性情境中,用相對開放的背景,讓學生主動選擇,自覺擔當,在完成預測與選擇的活動中,理解事實概念“新時代對黨和國家的要求”,理解并努力落實事實概念“新時代對青少年的要求”。 在完成這些顯性任務的過程中,實現隱性的目標“構建大概念體系,提升學科素養”。
在授課過程中,可采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學生的課前、課堂和課后表現,判斷、檢驗學生是否習得、內化各級學科概念,為后續調整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以課前任務的形式進行診斷性評價, 可以幫助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素養等學情進行預測,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實現因材施教。
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課堂教學前,設置課前任務:(1)梳理本課主干知識邏輯。(2)課前將學生分為6 組,每組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中選擇一個關鍵詞收集相關領域取得的成就,并闡明原因。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聽課教師和上課學生可以利用課堂觀察量表,觀察、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形成表現性評價,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能力及素養的習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 力求在評價、反饋、調整的過程中,使學生更好地習得與運用大概念,達成教學目標(如表2)。

表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評價表
課后進行終結性評價。通過課后作業、考試等各類評價性方式,幫助學生及時進行終結性評價,幫助老師評估、確定學生在后續課程學習中的起點,進一步調整后期教學。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需要不斷變革,教法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三新”時代,大概念教學只是適合當下的教法探索方向之一,我們還需要不斷嘗試,為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課,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實現習總書記對思政教師的“六要”期待而上下求索、朝夕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