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教材編輯的角度廓清新時代教材思政的價值內涵,探析教材思政理念下教材編研出版的邏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材編研出版質量提升的策略。實踐證明,教材思政理念下教材編研出版質量提升的策略為:統一思想認識,明確育人目標;堅持系統觀念,聚焦核心素養;創新內容形式,深化育人實效;多元協同共治,優化建設機制。
[關鍵詞]教材思政;編研出版;質量;邏輯;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將教材建設作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環節。這都為新時代教材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核心載體,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從培養人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公民。因此,如何編好教材和提升教材編研出版質量是當前教材出版單位的首要課題。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大基礎工程,是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關鍵環節。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022年11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提高課程思政水平,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深入實施跨學科綜合育人。教材是課程內容的核心載體,又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隨著課程思政的研究深入,教材思政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并逐步從課程思政的研究領域中獨立出來,成為教材建設領域重要的研究話題[1]。教材是一種特殊的出版物,兼具政治性、思想性、教學性等多種屬性,教材出版單位作為教材的編研出版第一責任主體,應重點關注和深入研究教材思政對教材建設的支撐作用。文章從教材編輯的角度廓清新時代教材思政的價值內涵,探析教材思政理念下教材編研出版的邏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材編研出版質量提升的策略。
一、教材思政的價值內涵
教材建設是鑄魂工程,體現國家意志和民族價值觀念。新時代高質量的教材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正確把握教材建設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確保把黨的教育方針融入教材建設。教材思政指教材建設過程中體現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理念,對教材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它強調教材出版單位在教材建設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指引,是建立新時代學科教材話語體系的根本要求,也是當前深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教材思政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實踐指引
新時代高質量教材的首要屬性是政治屬性,其內容應該底色鮮明、培根鑄魂[2]。教材建設應該充分發揮教材的政治屬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遵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體現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具體而言,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教材編輯應根據各類教材特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等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入;在教材審查過程中,各審查單位應重點審查教材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如教材是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在教材出版過程中,教材出版單位應在確保教材意識形態正確的基礎上,做好主流價值的宣傳引導;在教材使用過程中,學校應充分發揮教材對課程思政育人的核心支撐優勢,以教材思政推動課程思政的縱深發展。
(二)教材思政是構建新時代學科教材話語體系的根本要求
我國構建新時代學科教材話語體系,應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新學科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國家意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要求,突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3]。因此,我國構建新時代學科教材話語體系,其關鍵是要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教材思政的內在要求高度契合。此外,近幾年有關部門印發了一系列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進教材的文件,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增強思想性,系統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進教材,是教材思政的重要研究范疇,進什么、為什么進、怎么進是教材思政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三)教材思政是深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選擇
課程思政是在“大思政”背景下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理念。隨著課程思政的研究深入,教材思政逐步從課程思政的研究領域中獨立出來,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并成為深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要素。首先,教材是課程內容的核心載體,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基礎,教材思政則為課程思政在教材建設方向上的重要表現形式[4]。其次,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最后,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與教材思政的建設是課程與教材的共性與聯系所決定的,課程與教材聯系非常緊密,在相關戰略部署中也經常要求將課程與教材一體化推進,如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相關文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就體現了這一點。
二、教材思政理念下高質量教材編研出版的邏輯
教材建設作為國家事權,集中體現我國的意識形態,主要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反映國家社會政治制度性質,承載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傳遞主流和權威知識與價值,兼顧不同地域和學段學科的差異[5]。教材思政則為教材建設落實國家事權提供思想政治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通過發表重要講話、深入學校座談、給出版社教材編輯回信等方式強調,要“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為新時代高質量教材的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教材思政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相關理念,它從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教材建設方向;服務教育教學需求,構建教材綜合育人觀;提升教材出版質量,激發教材建設活力三個方面支撐高質量教材編研出版實踐。
(一)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引領教材建設方向
在教材思政理念下,教材編研出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確保教材建設發展方向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能夠為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正確的思想保證和價值指引。首先,教材思政堅守思想政治立場。教材的編研出版要重點把關涉及我國主權、邊疆海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內容,對政治導向上出現差錯的教材實行一票否決制度。其次,教材思政宣傳思想政治主張。教材的編研出版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革命文化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將這些元素系統有機融入各學段、各學科課程教材。
(二)服務教育教學需求,構建教材綜合育人觀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這決定了教材編研工作者依據什么教育內容編寫教材,選擇什么知識進入教材。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可以說,學校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教材直接關系學校育人功能的發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材育人觀經歷了從培育“知識人”“能力人”“三維整體發展的人”到“指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轉變。教材思政強調把道德與思想政治建設作為教材建設的主陣地,堅持以德育為引領,將教材思政有機融入各類教材建設,深入研究語文、歷史和其他學科教材與思政資源的融合邏輯,在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教材中增強德育引領功能,滿足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思政需求,凸顯教材德育引領下的綜合育人觀。
(三)提升教材出版質量,激發教材建設活力
教材質量是教材的生命線。第一,教材思政在教材內容質量上提供了政治保障。教材的政治性是教材的首要屬性。教材思政要求教材編研出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執行“一個堅持,五個體現”的政治標準,在內容質量、編校質量、設計質量、印制質量上必須符合《出版管理條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等相關法規的要求。第二,教材思政在教材圖文敘事中激發了教材活力[6]。教材思政為教材內容中的圖文敘事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政治資源,如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堅定文化自信和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這些資源在不同學科話語和思想政治話語中進行融合,在有機統一學科的思想性、人文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創新教材表達形式和載體形式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支持,極大地激發了教材建設的活力。
三、教材思政理念下教材編研出版質量提升的策略
教材出版單位作為教材編研出版的第一責任主體,提升教材編研出版質量是其落實主體責任的一項重大課題。教材思政對教材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也是教材實現內容優化、品質提升的重要路徑。在具體實踐層面,文章結合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進教材的修訂工作,提出以下策略供教材編研工作者參考:首先,在教材編寫目標上,教材編研工作者要統一思想認識,明確思想政治維度下的育人目標;其次,在教材內容選擇上,教材編研工作者要始終秉承系統觀念,使教材結構支架最終聚焦到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上;再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和表現形式上,教材思政育人功能的發揮跟思政內容的編排和表現形式直接相關,教材編研工作者要善于創新內容編排和表現形式,真正深化育人實效;最后,在教材建設機制上,教材編研工作者迫切需要在教材思政理念下優化教材建設機制,推動教材高質量發展。
(一)統一思想認識,明確育人目標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統一而準確的認識直接影響教材思政的進度和效能。第一,教材編研工作者要明確教材思政是教材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理念。教材思政實踐是進一步凸顯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要求,也是當前深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選擇。第二,教材編研工作者要正確處理教材思政和思政教材的關系。思政教材是教材思政建設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陣地,教材編研工作者應充分挖掘各級各類教材的思政育人價值,與思政教材形成協同效應,共同助力課程思政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明確育人目標是教材建設的首要任務。在教材思政理念下,教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撐,教材編研工作者要針對各類教材的內容特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精神譜系、文化內核等角度入手,將思想政治維度的育人目標融入不同學科的育人目標體系。以筆者在地方教材編輯出版方面的實踐經驗為例:鄉土歷史文化類教材應培植學生的精神家園、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綜合實踐類教材應著力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和創意物化的實踐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擔當意識;體育與健康類教材應重點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觀念和積極的體育品格等。
(二)堅持系統觀念,聚焦核心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7]。教材思政的系統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系統性;二是教材中體現思政育人價值的內容具有系統性。這為教材編研工作者做好教材思政工作提供了指南。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和特征屬性,這要求教材編研工作者對黨和國家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進行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實際上國家相關部門已經從整體上規劃了各類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進教材的路徑。例如,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理論與實踐貢獻、方法論、理論品格、歷史地位五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高度凝練,對課程安排進行分類設計,并分學段提出了融入要
求[8]。二是統籌考慮各類教材的特征,教材編研工作者應將思想政治元素、觀念融入教材,使教材結構最終聚焦到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上,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現象,使教材通過生動的故事情境、鮮活的生活案例、具體的社會實踐等方式,發揮學科育人實效。例如,在修訂《信息技術》地方教材時,筆者將“嫦娥”攬月、“蛟龍”入海、“墨子”傳信、“祝融”探火等體現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的信息科技成果案例以及移動支付、5G通信、人工智能等展現新面貌、新生活的信息科技生活情境案例融入其中,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科技自強意識、國家認同情感。
(三)創新內容形式,深化育人實效
教材思政最終要通過學生的學習才能發揮其思政育人價值。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教材內容組織形式,教材編研工作者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組織形式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材編研工作者在信息科技類教材編研出版中應以項目式學習方式組織教材內容[9],要注重在項目案例引入時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反映信息社會特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熱情。而教師則應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科技發展相關的科學創新精神、價值觀念等;應在項目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做信息社會中的合格公民。
教材思政要有合適的表達形式,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教材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能簡單貼政治標簽,更不能斷章取義,強塞政治內容。小學階段的教材應以講故事、描述性文字為主,充分發揮以圖敘事生動具體、形象直觀的優勢,通過感性體驗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達到傳遞價值認同的效果;中學階段的教材則應以列舉具體事實、真實生活案例為主,適時引入基本理念和基本觀點,合理使用插圖,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出版的新形態,如數字教材、數字課程,為教材思政創造了新的條件,在靜態的敘事模式中增加了動態效果,但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也對教材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多元協同共治,優化建設機制
教材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打造精品教材的重要力量和推進教材落實國家意志的權責主體來看,教材建設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等行政主體、教材出版單位、其他社會相關主體以及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教育基層主體。多元主體分布在教材建設過程中的編寫、審查、出版、使用等不同環節,根據各自主張的利益訴求來影響教材建設的質量。構建各主體之間的上下聯動、左右銜接的協同共治格局對教材建設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而教材思政理念是構建這一格局的關鍵。它以體現黨和國家意志、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打造精品教材等共同價值觀念,成為教材建設多元主體同向而行的起點。
優化教材建設機制是教材建設多元主體的共同需求。因此,教材建設多元主體在有效落實教材國家事權的過程中,要為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運行機制提供實踐土壤。2024年1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就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作出重要工作部署,要求明確部門、地方、學校、教材出版單位職責分工,健全教材使用監測、問題監督和處置、責任追究、引導激勵等機制。可見,優化教材建設機制是教材建設多元主體在教材思政理念下同向前行的共同需要,更是實現教材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王友富.“課程思政”論域下“教材思政”演進邏輯與建構策略[J].出版科學,2022(05):25-32.
[2]王日春.新時代高質量教材的本質特征及其實現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3(07):24-29.
[3]王攀峰,鄧文卓.我國學科教材話語體系的發展與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45-51.
[4]唐檢云,盧瑞琳.課程思政理念下教材建設再思考[J].中國出版,2023(03):55-58.
[5]郝志軍,王鑫.加快形成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三[J].教育研究,2022(03):4-14.
[6]劉艷.從課程思政創新發展看教材出版新模式[J].傳播與版權,2021(08):39-41.
[7]習近平:堅持系統觀念[EB/OL].(2022-11-24)
[2023-12-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
1124/c1001-32573627.html.
[8]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7-21)[2023-12-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25/content_5633152.htm.
[9]胡楊.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出版中的立德樹人建設[J].編輯學刊,2020(02):115-120.
[作者簡介]楊龍文(1988—),男,湖南衡東人,廣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編輯,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