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工業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經濟績效、環境效應與激勵政策研究”(20BJL042);202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雙一流’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化精準化‘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蘇高教會[2021]42號,2021JSJG109);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環高校知識經濟圈視域下新商科‘經世濟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22SJYB0168);202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立項項目“《國際企業管理》”(無編號);202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一流本科課程”立項項目“《國際企業管理》”(無編號)
作者簡介:羅倩(1980-),女,回族,江蘇南京人,管理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學基礎。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01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為了響應黨中央“重視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號召,積極推行的面向全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該文總結在國際企業管理課程建設中如何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家國情懷的課程使命,將中國國情與西方管理理論融合,堅持特定的社會制度、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剖析中國企業國際化獨特的管理現象和實際問題的教學實踐經驗;具體從教學設計與思政元素、教學過程與思政融入以及教學評價與思政效果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回顧與反思,并針對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給出合理可行的建議,為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新商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家國情懷;課程思政;新商科;國際企業管理;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6-0001-05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whole curriculum actively carried out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alents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rom?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This paper summarizes how to practic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embody the course mission of "feeling of home and country"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integrate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western management theories, adheres to specific social system, value system and ideology,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of the unique management phenomenon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paper carries the deep review and thorough reflection from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deological element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deolog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effect and ideological effect three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paper also gives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some useful refer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words: feeling of home and coun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new busines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ing practice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并組織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進行全面部署[1]。可以說,課程思政是我國新時代大國崛起、人才培養的必備內容。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成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并且迫在眉睫。
伴隨著后疫情時代全球化競爭復雜形勢,世界經濟發展顯露漸緩態勢,國際關系日趨緊張,反全球化浪潮呈現加速趨勢[2],這些變化對我國今后的全球化戰略和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道路都會帶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不過,這些變局亦是硬幣的兩面,此刻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大學課程作為高等教育實施的基本載體,課程體系的改革發展是發展建設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靈魂[3]。在國際形勢與國家戰略雙重改變之下,高校里的國際化課程建設也應及時將全球變化、跨文化視角、有中國特色的本土管理融入課程的目標、內容與實施評價之中[4]。抓住改革新商科能力跨界融合和國際競爭力培養的模式變革的契機,將中國國情與西方管理理論相融合,讓中國傳統文化和海外成長企業的故事走進大學課堂,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適合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的模式與策略。總之,通過國際企業管理這門專業基礎課的培育,實現培養學生守正創新、大國自信的價值范式與文化基因的教學育人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一? 教學設計與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的各個環境,讓所有的課程都體現思政政治的價值引領作用,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5]。因此,課程思政的改革并不是單純地在每一節課上加入一些思政元素這么簡單,而是包含了整個課程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的一種改革。從課程的頂層戰略設計到思政思維與教學模式的改革,再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最終進行反思性改進工作,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涉及的工作量、復雜程度與投入精力都是不容低估的(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思政整體思路設計
國際企業管理這門工商類專業基礎課,可結合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法治意識、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等許多維度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與融合。在本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學團隊充分運用德育學科思維,融入思政情境案例中,潛移默化家國情懷和產業報國導向,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與綜合素養的新一代商科復合人才。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最重要的建設工作就是區別于傳統的教育方式,通過重新構建以思政價值引領、師生同向同行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將培育學生的專業素養、戰略思維、創新意識、文化自信、產業報國五個方面培養目標融入課程的戰略頂層設計(如圖2所示),自上至下,從整體至局部貫徹到位,以課程思政理念構建育人體系,從基礎框架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完成新時代高校與教師的育人使命[6]。
五個方面的思政模塊具體涵義如下:①“專業素養”主要是指關于國際企業管理的基本專業知識、理論與方法。例如,對國際企業的基本概念界定、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的若干理論、戰略管理與組織結構、文化分析框架、營銷管理等基礎知識點,這是學習這門專業課的根基所在。②“戰略思維”主要是指培養學生能夠洞察復雜的事物之間的關聯性與變化規律,告別“非黑即白”的單線思維,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去看待個人生活、企業管理與家國發展事宜,迅速拔高自己的認知格局的更高層次的概念技能。③“創新意識”是指在課程中,著重引導學生去樹立、創造新的活動的愿望與設想,嘗試打破一味接收前人固有思維與結論的聽課慣性與惰性,培養通過自己積極思考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內驅力。④“文化自信”是指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剖析中西方文化差異之本源,幫助青年學生重新審視中國特有的文化基因,并樹立堅定的文化信心,遠離崇洋媚外,重回中華民族的精神主脈與文化主脈。⑤“產業報國”主要指鼓勵學生畢業后投身于急需趕超西方的諸如“卡脖子”產業,從課堂上的動手踐行發軔,畢業后為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的崛起貢獻青春力量。以上五個思政模塊在實際課堂中,聞一知十,融會貫通,并無割裂。學生在課堂上耳濡目睹,日漸月染;教師精心設計,春風化雨,鹽溶于湯,從而達到“教會知識,更要教會做人”[7]的新時代育人目的。
圖2? 國際企業管理課程思政模塊示意
僅僅有了五個方面的思政模塊還不夠,還需要在每一個章節中繼續挖掘細分的思政元素,形成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依據教學大綱來有的放矢地進行課程思政的灌溉。表1為國際企業管理部分章節的思政元素挖掘示例。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的過程中,需要任課教師充分熟悉教學內容,深入融合教學內容的“骨肉”與“精魂”,將“專業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8],切忌內容割裂或融入生硬,這個過程考驗了教師的業務實力,需要拿出看家本領。
二? 教學過程與思政融入
在課程思政頂層設計與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考慮采用怎樣合適的實施方式與方法將前期的準備工作完整有效地導入實際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教學模式
1? 線上教學
課程思政教學并不是單指加入思政元素,它的開展也需要依托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不同時空多種教學方法融會貫通。本課程已經開展了三輪線上教學模式,其中2022年2月于中國大學MOOC正式上線①。經過整個教學團隊的精心打造,一門豐富多彩的開放課程資源已投入實際教學中使用,其中包含教學視頻、教學課件、討論鞏固、拓展閱讀、案例分析以及測驗作業等資源。依托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的同期運轉,學生可以完成課前預習、課中練習、課后復習的全過程學習活動。
2? 課堂教學
盡管疫情之下,“直播網課”成為一種既時髦又無奈的選擇,但線下課堂具有的無可替代的師生之間的神奇互動是無人可以否認的。這需要教師厚積薄發,胸有成竹,打造一個每一分鐘都在發光的教室。有了開放課程的幫助,一些純知識性的介紹,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教師僅在課上對重難點進行輔導即可。對于商科應用型比較強的課程,如以本課程為例,每次課中盡量安排25分鐘左右的小組研討與匯報,做到主題新穎,形式豐富,以契合這個年齡段大學生思維活躍度。例如可以用手機搖一搖分組,組長“開盲盒”選題,小組對抗式辯論等有趣燒腦的小環節,激發學習興趣。通過精心準備的實踐活動,學生逐漸鍛煉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了高級思維,萌動著家國情懷。
3? 實踐教學
工商管理類的學生還需要走入企業來了解現實中組織的經營與日常運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一直在努力建設新商科產學研合作基地,學院迄今為止已經建立了多個與國內知名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基地。針對國際企業管理這門課的需求,系里也會安排有貿易背景或“一帶一路”合作業務的企業開展生產實習。學生可以了解到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取得的成績和遇到的困難,從理論與實踐多維度結合,有效地培育新商科思維,樹立產業報國理想。
(二)? 實施方法
一個優秀的課堂離不開優秀的教學時空設計。課程實施主要涉及到教學設計的一些細節處理問題,包括課前、課中與課后,校內與校外的無縫銜接。以第十章國際企業營銷管理為例,在第一課時的45分鐘里,教師可以按照5-10-15-10-5分鐘來劃分時間。第一個5分鐘,用來導入與銜接本章目的與學習任務,喚醒學生對前九章整體脈絡的感知,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結變通”,進行加深鞏固。第二個10分鐘,用來提煉本課時最重要的兩個知識點——“國際市場細分”與“國際產品策略”的重難點所在(此時學生已完成線上視頻的預習)。第3個15分鐘,用來發布題目,每兩個小組進行同一個題目的PK對抗,獲勝者可以得到全組加星。例如“男士護膚品產業前景分析”“小縣城開創意書店的市場與前景分析”將此類現實的題目嵌入課堂,讓學生進行小組研討。之后10分鐘教師用來點評與升華。不同小組針對同一情境的題目,往往會產生相反的觀念,教師則繼續組織學生相互對抗。這個過程是整個課堂的高光時刻,它融合了“質疑激趣”“自主探究”與“辯證交流”等多種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經歷頭腦風暴,教師升華點評之后,真真切切地提升認知水平、戰略眼光與創意思維。這個環節往往也總能收獲學生的喜愛與好評。最后5分鐘,布置學生線下完成慕課上的單元測驗與單元作業等任務,這樣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的完整閉環。
在實際教學中,整個課程思政設計的流程并不局限于圖3所示的內容,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課堂情境、學生學情來進行相應的動態調整。總而言之,其踐行宗旨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精心設計思政元素、精準組織實施等內容展開討論,達到了“學為中心”的教學目的。
三? 教學評價與思政效果
國際企業管理這門課的教學評價主要采用的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種方法。形成性評價主要是通過學生階段性的行為反饋來調整學習安排。這種評價方式主要用于學期中,教師通過不斷地搜集來自學生端和平臺端的一手和二手數據與信息,來逐漸調整課前安排與課堂設計。例如,教師結合個人經驗、現場觀察和作業反饋,敏銳判斷學生是合作還是抵觸新的教學形式;學生在接收新知識、新形式的過程中,是完全接收挑戰還是略感費力。根據研判結果,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挑戰性話題、合作研討方式,做到動態調整,有的放矢。總結性評價是在學期結束后的期末階段性進行反饋調整的一種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主要來自學期末學生的評教反饋信息。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兩學期里,本課程學生評教的好評率大大提高,排名在學院課程的前15%。同學們也會在日常作業中提及“成為大學中最喜愛的一門課”“這門課居然如此博大精深”“可以很多機會互動與展示自己”“搞清楚了很多混淆的概念”“更加體會祖國發展之不易”(如圖4所示)等等,如2021—2022(一)學期學生評教優秀比例高達99%以上。
圖3? 國際企業管理教學實施流程圖
從學生端的反饋來看,同學們提及最多的主要聚焦于兩個方面的收獲:一方面是更多的動手實踐與展示;另一方面是對這門課本身涵蓋知識的內化以及剖析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經歷、成功、挫折的發展故事的一種融會貫通式的認知。國際企業管理這門課有機串講起了管理學、經濟學、國際商務、企業管理等多門商科基礎課與專業課,在大二或大三學期來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培育創新實踐和研學相長的學習氣氛,提升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綜合培養“素養寬厚、能力多元、觀念正確”的國際型創新商科人才。
四? 存在難點與改進策略
(一)? 課程思政推進中遇到的現實難點
難點一:課程思政建設對聽課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對學生投入精力、配合程度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使得高質量建設課程在推進過程中會遇到少數“功利型”或“懶惰型”學生的不合作行為。功利型的學生就會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考證、競賽、雅思、大學分必修課等高投入產出的課程,而面對常規課程改革帶來的學習任務,則馬虎摸魚。懶惰型的學生,對比教改前的輕松日子,會感到預習、研討和線上作業過多,進而拖延或拒絕完成。以上現象比較有代表性,此類學生人數占比通常約為10%左右。
難點二:課程思政建設對授課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效融合與導入本身就是一個難點所在。如何將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精神紐帶進行價值引領,如何與當代青年學生一起同向同行,如何保留誨人不倦的初心,如何傳承育人,德知合一等等問題,這些都是對于新時代教師的艱巨考驗。
(二)? 課程思政建設的改進策略
1? 強化學生主體,開展針對性幫扶,完善綜合性教學評價
對少數不合作的學生,教師通常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展開幫扶工作。一是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興趣與學情分析,提升課堂設計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嘗試抓住學生眼球和耳朵,創建學生學習主體模式。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效果很好,本課堂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其中很大一部分認為課堂的知識既實用又有趣,拓展了知識面與商科素養(可參見圖4)。二是針對線上預習與測驗任務之瑣碎,教師可以通過合理規劃與及時QQ群公告提醒,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完成預習與測驗,這樣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減輕了時間負擔。三是可通過豐富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改變分數構成,降低期末一次性考試的占比,提高平時預習、作業、活動參與的分數占比等。
2? 提升教師素養,加強教學組織建設,開展培訓教改活動
新時代的高等教育,教師肩負了更多的使命與責任。因此,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與專業水平,努力做到“傳道”與“授業”,“育人”與“育才”同時進行,為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把好最后一道關。在這里,“提升教師全方面綜合素養”并不是掛在嘴邊的一句口號,而是要落實在每一個普通的備課日中,踐行在課前設計、課中安排、課后總結的每一個細微的工作量中。守著一份教案走天下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特別是新商科教師,急需緊跟時代前沿,通過廣泛閱讀,自學與進修,及時消化領悟黨和國家發展的最新方針政策,組建與打造優秀基層教學團隊與課程組,采用集體備課,互助教學等多種靈活適宜的教育形式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對新世代大學生的價值引領責任,扶助學生了解相關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政經熱點問題,培育經世濟民、德法兼修的商業職業素養。這對當代新商科教師的自我提升而言,是個不容小覷的挑戰。
3? 加強校院制度支持,構建頂層設計,健全支持與保障系統
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不但要轉變師生觀念,也需要學校和學院兩級單位高瞻遠矚的頂層戰略設計與健全的支持和保障系統。校院兩級單位應切實將課程思政放入首要位置,承擔起全面引領的作用,大力貫徹黨中央重視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健全人才培養與教師發展機制,大力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組織多種教學觀摩,服務經濟等活動,為教師課程思政方面的建設發展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與其他資源政策的支持。
五? 結束語
2018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發生了巨大的改革與發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建設現階段仍處于一種經驗探索和不斷積累的過程。由于可供借鑒的理論基礎與經驗的不足,在具體教學環節中的落實問題,教師們仍然在摸著石頭過河,需要不斷地發揮創新精神,愚公移山般地鑿動著課程思政改革的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教師如何依托有效的教學載體,讓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這部分工作還需要不斷地探索與積累。如何盡可能利用大學生的高級知識體系層次的優勢,更多地鍛煉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新實踐性和自主鉆研的精神,這亦是下一個階段需要重點強化的地方。
注釋:
① 線上地址為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UIST-1466086236?%20appId=null&outVendor=zw_mooc_pcsslx_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張蕊.國際交流合作背景下高校科研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校科技,2018,358(6):41-43.
[3] 張靜利.大學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構[D].鎮江:江蘇大學,2015.
[4] 蘭思亮,馬佳妮.在地國際化:嬗變、實踐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21(12):98-107.
[5] 肖敏.高校課程思政的特點、難點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2022(14):52-54.
[6] 梅兵,周彬.新時代高水平師范大學的育人使命與教育擔當[J].教育研究,2022,43(4):136-142.
[7] 吳健奇,教會知識,更要教會做人[J].華人時刊,2016(Z2):70.
[8] 吳聰.國潮文化語境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22,30(5):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