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 黃花葉 梁曉磊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數字經濟背景下《供應鏈管理》課程優化與升級”(202102489014);湖北省教研項目“面向雙師教學的物流雙能卓越人才培養及實踐”(2014129)
第一作者簡介:張煜(1974-),男,漢族,山西長治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智慧物流、智慧港航的創新應用。
*通信作者:黃花葉(1975-),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綠色物流、供應鏈協調。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08
摘? 要:物流是交通業的碳排放大戶,“雙碳”戰略對物流工程專業建設及其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該文從“雙碳”戰略下的物流工程專業建設需求入手,提出物流工程專業需要從教育創新發展、教學資源鑄造、教師動能激發和學生認知培育等方面進行內涵式建設,梳理“學校頂層統領、學院資源構筑、教師素養培育、學生理念厚植”的建設路徑,期望為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國家一流專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動能。
關鍵詞:“雙碳”戰略;物流工程;專業內涵;建設路徑;內涵式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6-0036-04
Abstract: 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a major carbon emitter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e "double-carbon" strateg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ir talents training. Aiming to the construction needs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s under the "double-carbon" strateg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s should carry out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s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acquisi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stimul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motivation and the cognitiv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ccordingly, we have also built the practical developing path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s, consider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majors with the help of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from the help of college in university, the accomplishment and nurture of teache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student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omentu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 in logistics engineering a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ywords: double-carbon strategy; logistics engineering; connotation of majors; practical path;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雙碳”戰略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在中國,交通、物流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服務性行業,同時也是“碳排放大戶”。物流工程專業需要在新形勢下認真審視雙碳戰略下的物流人才培養要求,對專業的布局和建設賦予新的內涵和責任擔當,與時俱進地調整優化碳中和相關教學資源建設,加快具有碳中和素能的物流工程人才培養,發揮高校服務社會功能。
一? “雙碳”戰略下物流工程專業建設需求
(一)? 物流專業層面:科技創新力發展需求
物流是交通業的碳排放大戶,2018年交通、倉儲和郵政業能源消費約4.36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9.2%。相應地,在《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涉及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2]。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方案,對不同載運工具綠色低碳用能形式、以鐵水為主的多式聯運、綠色低碳集約的城鄉物流配送、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其資源統籌利用等提出明確的碳中和行動要求。在新形勢、新要求下,中國高校各個專業,尤其是物流、交通等,需要積極響應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要求,加強“雙碳”戰略下的學科專業內涵建設,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1]。對于物流工程專業,需要順應物流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結合“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全面夯實綠色低碳智慧物流的理論體系,豐富物流裝備及其自動化系統的綠色低碳技術譜系,把科技發展、人才培養、創新驅動等更好地結合起來,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排頭兵的作用。
(二)? 教學資源層面:技術生產力建設需求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既需要理論、技術、裝備和系統等層面的支持,也需要管理與政策保障,涉及多學科交叉。目前,國內外企業已經把碳中和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例如美國特斯拉在2020年通過出售碳排放額度賺取16億美元,遠超7.21億美元的凈利潤。但是,國內的碳匯、碳排放交易的理論與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綠色低碳出行方式、以水鐵為主的多模式運輸、綠色低碳集約式城鄉物流配送、物流園區循環化發展、資源循環利用和新型綠色低碳能源自洽等已經引起行業廣泛關注,但我國高校物流類專業學術成果及其教學資源滯后于行業技術需求。《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規劃綱要》提出“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3]”,進一步明確了現代物流與交通的發展趨勢。對于物流工程專業,需要結合專業特色,豐富專業教學資源,例如新能源物流裝備技術動態及其選型、新能源的設施選址定容、港口源網荷儲及多能互補優化和港口物流多網融合的生產組織等,通過將學術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進而促進技術生產力發展,能夠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三)? 教師能力層面:學術能動力厚植需求
“雙碳”戰略對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常,高校專業教師對本專業的定位、特色、課程體系、教學設計和人才培養目標等有著清晰認識,能夠及時把握本科教學主陣地的價值導向。但是,在“雙碳”戰略下,以物流工程專業為例,需要專業教師積極掌握“雙碳”戰略的國家政策及其背景常識,了解物流行業“雙碳”戰略下的技術發展需求,深刻思考“雙碳”戰略對已有物流專業課程體系知識結構的影響,積極探索“雙碳”戰略下物流專業課程思政要素挖掘,通過企業“雙碳”案例與物流專業課程知識點的融匯貫通、“雙碳”前戰略新興物流科技創新及其特色等內容的納入,進而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以上,倒逼專業教師關注“雙碳”戰略及其技術發展趨勢,并與多學科專業教師進行廣泛交流,擴大自身知識面,繼而完善專業課程體系;高校及其二級單位也需要通過政策保障、專題宣傳等手段,促進教師發揮自身學術能動力,持續提升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實現專業課程與“雙碳”戰略的有機融合,為“雙碳”戰略下的新型物流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四)? 學生認知層面:自覺行動力養成需求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指出增強全民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2],對公民自覺行動力提出明確要求。《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提出“鼓勵高校開設碳中和通識課程,將碳中和理念與實踐融入人才培養體系”[1],這也為物流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實施的持續優化迭代提供政策依據。目前,中國高校本科生普遍缺乏對國家大政方針的關注,獲得途徑主要為思政通識課程、專業導論、數字媒體。一方面,通識課程教師的專業背景及其授課學時壓力,導致“雙碳”戰略及其行業動態與課程結合不夠緊密。另一方面,專業教師具備技術方面的學術優勢,要積極謀劃專業教師與學生及早交流與宣介的策略機制,設置碳中和的專業通識課,挖掘新的碳中和知識點及其思政要素,通過企業專家進學校、高校學生入企業的雙向交流,讓學生及早了解行業低碳零碳的發展訴求,培養學生綠色低碳家國情懷,進而提升自覺行動力。
二? “雙碳”戰略下物流工程專業內涵建設
(一)? 教育創新發展高地
“雙碳”戰略自身就是引發技術變革的驅動力,也將改變社會個體的行為模式,這種趨勢將隨著2030年和2060年的到來而加速進行。物流工程專業要有這種與時俱進的清醒認識,牢牢把握社會發展變革的命脈,肩負起高等教育賦予的歷史使命。物流工程專業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緊密關注國家、社會、企業的綠色低碳技術瓶頸難題,引導師生具備低碳、零碳、負碳的技術創新意識,從問題中抓需求,從需求中找創新,在創新中促發展。我國物流工程專業最早設置于21世紀初,是個年輕的專業,伴隨著物流領域自動化、數字化、智慧化的軌跡一路走來,具備開放性、融合性的屬性,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處于教育創新發展的高地。在雙碳戰略下,物流工程專業必將秉承以往創新發展的初心,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 教學資源鑄造產地
任何專業建設,都離不開教學資源構筑,要有將國家、社會的熱點內容融入到教學資源體系中的責任擔當,這也是國家一流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教學資源建設需要將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歷史擔當落在實處,形成可推廣、成體系、與時俱進的成果,為社會提供更好更新的教學資源。物流工程專業作為新興發展的專業,要從物流交通領域的工程實踐中吸取技術創新養分,將創新應用的模式、方法、技術、系統和工程實踐案例等引入到教學資源建設中。近年來,物流交通領域的新基建,造就了一批國之重器和重大工程,5G、區塊鏈、大數據、BIM、工業物聯網、數字孿生、邊緣計算和綠色低碳等技術與物流交通高度融合,為物流工程專業的教學資源建設提供了豐富素材。物流工程專業建設要有教學資源鑄造產地的責任擔當,匯聚資源,凝練成果,更好服務社會。
(三)? 教師動能激發陣地
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要求“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將對質量的追求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行為自覺。[4]”廣大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教師要成為大先生,要研究真問題,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5]。在“雙碳”戰略背景下,物流工程專業教師既要授業,也要傳道,要利用好高等教育這個陣地,激發教師“經師、人師”的動能,求真務實。首先,專業教師要結合自身學術背景,學習、挖掘、深化、延展已有課程的知識體系,將兩性一度的課程要求與新形勢下“雙碳”戰略的技術創新相融合,激發自身授業動能;其次,結合專業背景知識,將“雙碳”、物流、交通與中華文化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統一起來,傳播綠色低碳的自覺行動價值理念,激發自身傳道動能;最后,實現經師和人師的統一,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5]。
(四)? 學生認知培育基地
在“雙碳”戰略的新形勢下,要改變學生的生活習慣,培育綠色低碳的全民行動意識,倡導節儉綠色的消費方式。既要讓學生認同,還要讓學生身體力行。當前,快消品、電子商務、快遞和滴滴打車等帶來了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但也催生了過度包裝、糧食浪費、超前消費、開車出行、亂丟垃圾和水電浪費等行為。因此,高校需要通過宣傳,營造綠色環保氛圍,強化學生綠色低碳環保意識;在專業建設中,合理植入“雙碳”案例,剖析其中所蘊含的專業知識及其思政要素,樹立大學生綠色環保的價值理念;利用“雙碳”方面的通識課、專業課程的“雙碳”知識點及其思政教育、社會與企業實踐、各類競賽等,全面、全過程、全方位地培育學生,打造綠色低碳認知的基地,倡行綠色低碳自覺行動。
三? “雙碳”戰略下物流工程專業建設路徑
(一)? 發揮學校學院的碳中和教育統領作用
“雙碳”戰略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內容,需要學校、學院統籌規劃,發揮教育統領作用,總體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首先,開展雙碳戰略下的物流工程專業頂層設計,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重大需求,將碳達峰碳中和與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有機融合,進一步梳理和豐富物流工程專業的定位、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指標體系;其次,從全局層面梳理學校內部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尤其是節能減排、油氣儲運、新能源和載運工具等領域,利用個性課、通識課等,打通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壁壘,并給予必要的績效考核、評優評先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再次,在學校和學院的領導組織下,更要積極發揮物流工程虛擬教研室的作用,利用校外校內的教師教學共同體來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尤其是面向“雙碳”戰略的物流教學資源及其教研活動,并積極開展教學交流、成果推介;最后,學校要加大專業和實驗的經費投入,學院也要積極利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經費,加強物流工程專業雙碳特色的實踐基地、實驗設備、開放實驗的建設,設計一批“雙碳”科普宣傳與實踐體驗的科研趣味基地,并向校內和校外開放,發揮高校服務社會功能。
(二)? 推動物流工程“雙碳”課程群的建設
結合高校的發展歷史、行業背景和社會需求,梳理物流工程專業的教學資源體系,進而豐富和確定與“雙碳”相關的物流課程群。按照物流工程本科專業的三維定位模式,專業課程至少包含三類課程:①體現系統工程發展階段的規劃、設計或制造類課程;②體現物流系統基本要素的運輸、倉儲、信息技術等物流管理類課程;③體現特定行業物流系統的綜合類課程[6]。如果按照以上三類課程進行梳理,在第一類課程中,需要考慮規劃設計當中的資源空間統籌集約利用,例如綠色低碳型物流園區空間結構設計,適當加入園區循環化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空間布局低碳綠色優化的內容;在第二類課程中,需要適度兼顧多模式運輸、集約式城鄉物流配送、綠色低碳交通方式和碳交易等;在第三類課程中,可以按照特定行業,增加油氣儲運、清潔能源、智能電網等方面的個性化課程,或者考慮綠色交通基礎設施、運輸工具裝備低碳化、可再生資源綠色回收技術等方面的選修課程。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還存在第四類課程,即控制工程、計算機應用等自動化類課程,需要考慮信息技術在物流交通領域的智慧應用及其節能減排效用。
(三)? 激發專業教師的碳中和人才培養動能
在“雙碳”戰略下,物流工程專業教師要根據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行業需求、教學環境和學生特點,構建合乎當前時代發展的專業素養,激發自身的教學研究學術動能,培養能夠適應碳中和國家戰略的物流工程人才。此處,教師專業素養是教師在先天條件基礎上,經歷養育、教育和實踐等各種后天途徑逐步養成,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著顯著影響的素質和修養,是教師從事符合時代發展的職業活動所需心理品質的總和,具有專業性、統領性和發展性等特征[7]。在專業性方面,教師需要聚焦教育活動和教學實踐,能夠將與之相關的綠色節能內容有機融入到各個知識點,這取決于教師是否對雙碳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是否對主講課程具有深刻的理解、是否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手段;在統領性方面,主要是教師在價值取向具有統領性,需要培養立德樹人、求真探索、想做大先生的教師品格,激發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外顯性行為;在發展性方面,通過學校政策、教學研究活動和教學發展共同體等,推動教師適應雙碳教育需求,有規劃、有組織地自主學習與不斷反思,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學術水平。
(四)? 挖掘專業課程的“雙碳”基因思政要素
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抓好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8]。進入新時代,物流工程專業各個課程要深入挖掘“雙碳”基因及其思政要素,思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綠色低碳典故,尤其是勤儉節約與“雙碳”戰略及其綠色理念的思政關系,從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的高度揭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并增加專業課程在“雙碳”方面的知識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將大國工匠、時代楷模等案例作為工程倫理素材進行專業知識點的思政情景教育,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在思政要素挖掘中,可以借鑒“和合學”理論,根據不同的課程特性、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把深奧、抽象的思政理論融入課程教學的知識點中,例如巴黎氣候大會與“雙碳”思政要素,以契合“微時代”學生學習特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深挖新時代思政教育的鮮活內容,例如綠色出行、綠色節能的技術和案例,激發其興趣、引導其思考、豐富其體驗,促使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育載體等“活”起來[9]。
四? 結束語
“雙碳”戰略造就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挑戰,也為我國物流工程專業建設提供新的發展動能。在此,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專業面向物流交通行業,迫切需要整合教學資源,綜合學校在交通、物流、信息和能源動力等學科的特點及其優勢,促進物流交通與新能源的有機融合,推動綠色低碳物流及其交通的產學研用發展,全面構筑“雙碳”戰略下的物流工程專業特色,培養物流卓越人才,助力交通強國和教育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107/t2021072
8_547451.html.
[2] 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skinTheme=0&wd=&eqid=cc81ef4500036436000000046474
4393.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規劃綱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3440.htm?eqid=823678c200190fb40000000464636a52.
[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
9_377216.html?eqid=849d08ca0005095c00000004643f5d00.
[5] 總書記眼中的“人民教師”[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535311720209776&wfr=spider&for=pc.
[6] 稅文兵,楊軍,楊揚.物流工程本科專業定位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J].物流技術,2018,37(12):156-160.
[7] 黃友初.教師專業素養:內涵、構成要素與提升路徑[J].教育科學,2019,35(3):27-34.
[8]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9] 韋詩業,李素芬.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0):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