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是身體運動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高校體育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進行“三位一體”的教育過程。根植于環境中的具身認知契合于“三位一體”的教育過程。本文通過具身認知理論闡述了身體練習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與品德修養的過程。身體經驗是人們借助具體的、有形的、簡單的源域概念來表達抽象的,復雜的靶域概念,對待事物的意義是主體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活動中生出與建構的一種隱喻。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術中韻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育工作者挖掘開發,引導學生在身體練習中塑造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身體練習、課程思政、身體經驗、具身模擬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and New Explor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GUO Yan-Lin1""HAN Qianqian 2 ""XIA Cizhong3
(Sports &"Leisure College,nbsp;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 Sports is an activity that unif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with"physical movement. In"the process"of"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we take physical practice as the main means, follow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New Era, take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carry out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process. This educational process conforms to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which is to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abstract concepts through bodily experiences.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bout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need educators,"guide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worldviews, outlooks", and values."With further expllre anddevdlopment.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curriculum-based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odily experience、embodied simulation
體育是“身體運動”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1],沒有無價值取向的體育活動。運動形態與價值取向的不同區分了不同類型的體育,如“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在中國式體育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學校體育不再是原始語義下的“身體教育”[2],它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基本手段的高校體育課程在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的同時要寓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運動技能于一體的全面培養與塑造。
1."高校體育課程是貫穿“三位一體”的教育過程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立德樹人是一項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需要相互融合貫通,三位一體式的開展教育工作。以體育智、以體育心是學校體育的獨特功能,是“三位一體”立德樹人教育的優勢平臺。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是專業知識傳授中發揮課程本身應有的德育功能,利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人生價值引導內化成教學中的一部分。是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蘊含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的塑造"[4]。體育教學是運動技能行為方式的培養與發展,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寓價值培養,開展好課程思政,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給出了重要途徑。
2."具身認知理論與“三位一體”的體育教學相契合
2.1"具身認知的基本意涵
具身認知又稱第二代認知科學,是將認知主體視為自然的、生物的、活動于日常環境中的適應性主體。是把身體根置于環境中進行嵌入式的認知過程,即心智、身體、環境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5]。
具身——視身體為學習發生的部位,身體是知識的源泉,通過身體活動獲取各種生活體驗。傳統認知即“非具身”認知只是把身體只看作是為頭腦中的知識提供刺激和加工素材,或是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具身學習主張身體就是我們本身,意識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我們產生運動的肌肉里,在我們的身體中有它自己的記憶,儲藏著各種經驗,只是其隱藏于直接的意識覺察之外,這種身體的智慧需要我們主動的察覺與關注自身的身體[6]。因此,“具身”、“具身學習”和“身體學習”三者統一,可交替使用。
身體學習在獲取各種運動(生活)體驗的同時在不斷地積累身體經驗,這種身體經驗就是人存于世的獨特體驗。這種體驗不是“我”在知覺,而是身體于環境交互中的存在方式,可用“體認”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認知。身體不同的活動方式與感知方法會形成個體不同的存在方式(體認),進而產生不同的身體體驗"[6]。因此,作為身體經驗的“具身”造就了不同個體在認知方式和內容上的差異,也自然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會形成形形色色的個體。
具身的涵義并非僅僅是“身體影響認知”,而是基于身體,根植于環境中的交互過程,故又稱嵌入式認知,這種認知中的心智或思維是超越身體界線的與環境進行的交互。我們與世界萬物相連,但萬物的客觀世界要依賴知覺的身體進行交互,身體的各種運動形式與狀態影響著客觀世界表象的形成。萬物相連的客觀世界在我們心目中形成的映像是身體活動造成的。杜威指出我們的身體經驗是我們能“意謂”“思考”“知道”和“交流”的最初的基礎。我們的抽象思維不是憑借抽象符號進行的信息加工,而是身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被塑造出來的,是一種隱喻。隱喻是人們借助具體的、有形的、簡單的源域概念來表達抽象的,復雜的靶域概念,也就是講“對象事物”的意義是在“體認”的基礎上給出的或稱之為建構的。意義在認知中處于中心地位,它的本質在于構建意義活動,我們的認知活動是通過意義和世界緊密關聯的[7]。因此,“體認”與意義構建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3.2 身體學習在體育教學中價值
身體練習是鍛煉的手段也是學習的過程。首先,從個體的發展來看其首要任務是強筋骨、增體質、塑形態,這也是人之身體的自然生物屬性。健康的體魄、良好的感知能力,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感知自然、認知世界的能力,從而能獲取更多的身體經驗。其次,良好健康的身體也是人們追求基本生活狀態的需求,是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礎保證。相對于社會屬性而言,良好健康的體格、形態與行動,能促激發人們的社會狀態自信心,具有彰顯個體氣質與品德的社會屬性,如堂堂正正、一身正氣、威武剛強、正氣凜然、軍人風采等等,都是一種身體的外在品德表現。再者,身體練習也是人們本能的一種活動需要,是人們自然狀態下的必要行為。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往往會忘卻世俗、澄杯味象,進而陶冶情操。
身體學習與鍛煉是一個人行為認知學習的過程,也是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是良好行為形成的重要手段。從社會屬性上看體育教學的過程是培養人養成良好品行的一個過程,因此體育工作者要從無意識轉向有意識,要從僅注重技術技能傳授上升到關注培養學生傾聽自己身體發展與行為審美的需要,進而學會管理自己的身體。
3.3 身體經驗在構建人生意義中的作用
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身體各具特色、練習內容形式多樣、方法千差萬別,因此每個學生在體育課堂活動中“體認”是不同的,自然也形成不同的身體經驗。同樣的身體練習,因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對練習環境關注的不同,每個人感知到的情景也不盡相同,進而形成差異性的身體體驗,從而形成不同的身體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對身體練習賦予的意義也就會不盡相同。臂如,在棒壘球運動中,防守隊員傳殺進攻隊的上壘人員,不同傳球者傳給守壘人員時會對這一練習賦予不同的意義:“信任同伴”放心大膽傳、“照顧隊友”控制好球速與線路、“展示自我”發揮完美技術與能力、“完成任務”傳好這一球等等不同的隱喻意義。正是學生身體經驗的差異從而形成隱喻上差異,但是身體經驗的形成不是被動的而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在建構過程中,正確積極的引導和指導,才是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在知識與技能傳授中進行良好品德教育的關鍵。意義如何生成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去引導,這就是體育課程思政的始發點。
體育教育工作者要深信兩點,一是學生有差異但是沒有差距,都是可造之才,國之棟梁;二是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思政元素無處不在,只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就會時刻在運動情景中發現生成有意義的隱喻價值、從而把握恰當的時機進行解讀,指導給我們的學生。
3.4 體育教學環境對行為規范內化于心的積極影響
具身的認知從身體與環境互動的角度理解認知與心智。身體是體驗的身體,是認知過程的主體。身體和心智是主體經驗的兩個不同方面,心智是身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被塑造出來的,是一種隱喻。有什么樣的身體經驗就有什么樣的認知方式,隱喻的意義是建立在身體經驗基礎上的。身體的性質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內容,影響著我們怎樣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在體育教學中合理的技術規范要求,對學生的行為準則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運動競賽規則體系,對合理約束與限制的行為也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體育教學在增強人們行為能力的同時也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在塑造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品德有著意義的價值。
3.5 思維想象是“具身模擬”的過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指知識的獲取最終要通過“行萬里路”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自身體驗,進而將其轉化為身體經驗,才能真正掌握。這正是具身認知根植于環境的體現?!白x萬卷書”是記憶、思維、想象、理解的一個過程,是以身體經驗為基礎主動進行“具身模擬”的過程。人腦鏡像神經元的發現,驗證了運動皮層主管身體動作的同時也主管著動作的識別和理解。鏡像神經元是通過觀察他人或事物的運動而被激活,使得個體把他人或事物的運動與自己的運動系統進行直接匹配,從而產生對他人或事物的理解[7],在心理學中把這個過程稱為“具身模擬”。
思維和想象是一個“具身模擬”的過程。人們在對事物體進行觀察時,觀察者相關的運動系統進入活躍狀態,而這種活躍狀態就是模擬了操作特定動作時運動系統的激活模擬。這種從觀察和操作兩種過程都激活同樣的神經生理機制,說明模擬過程是以鏡像神經機制為生理基礎[8]。因此,思維和想象是在身體經驗之上通過一系列行為與環境模擬交互組成的,即通過行動模擬激活產生知覺模擬,從而進一步產生新的知覺預期,續而誘發出鮮活的知覺體驗,這個過程是主體在具體的身體經驗基礎上進行建構而生成的[9]。身體運動不只是身體技能的掌握,還有符合社會屬性的規范與規則,因此,體育運動既是新知識的學習也是對已有認知的再生成,即隱喻出新的體驗,如:在起跑的動作技術練習中,可以對物理學中的“加速度”概念起到理解;在動作技術完成過程中的合理用力,可以對哲學“物及必反”的概念起到理解;在比賽、對抗的體能練習中,可以對“堅持、專注”等意志品質的理解;按一定競賽規則進行的比賽,可以對社會“公平、公正、法制”的理解及更有深入的解讀;在長期體育運動中,可以塑造構建“卓越、友誼、尊重”等精神價值觀。正因為體育有著這樣的功能,體育教學的思政元素才會豐富多樣,各門各科的知識都能在體育活動對原有知識體系的認知給予新的意義進行隱喻,這也正是體育教育的魅力所在。
4 “具身”認知下的體育課程思政
體育課程資源本質上就是來自于社會進程中的社會元素與生存知識,是傳統體育文化積淀與現代體育文化創新的融合[10]。體育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以身體技能為主要工具育人,運用身體練習轉向反哺豐富人們的身體體驗、健康發展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4.1 具身嵌入環境下的體育教學要注重品德隱喻指導
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的兩種活動,在體育教學中這兩種活動在形式上更加突顯。教師的教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手段設立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互動下完成知識的傳授;在這個情境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促成學生產生“具身模擬”,形成切身的“身體經驗”從而達到學目的。體育教學是師生具身嵌入教學環境中的互動認知過程。
體育教學情境化有其獨特優勢,易于學生產生深刻的身體體驗。但在傳統認知理論下,體育教學重視運動技術的學與練,而忽視身體意向性,即具身認知下的意義生成性特征。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身體練習中身體體驗的品德隱喻應成為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它既是課堂思政的重要元素,也是學生精神滿足與發展的重要環節。另外,許多體育活動本身就是社會文化的提煉與升華。如:傳統體育中的“跳格子”蘊含著積極向上、努力奮進的精神。所以,體育教學中體驗情境的創設要注重價值內涵,如學生的審美性,專注性,成功性,而不能是簡單活動形式與內容的疊加和串聯。如在教學競賽活動中,讓學生按規則,自由發揮水平進行的公平競爭,可以用來隱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4.2 體育教學是養成良好身體素養的教育過程
體育教學是在具身學習中,養成運動習慣及認知的過程,是學生的一個發展歷程。良好的運動習慣形成,是一種克服人性懶惰與疲勞的行為習慣,是在意識努力下進行堅持的一種習得性習慣。在這個習慣獲得的過程中要包含良好的身心情感(動機和信心)、動作技能(運動模式和身體能力)和認知(知識和理解),也稱之為身體素養的獲得[11]。
高校體育選項課的多元化教學內容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同時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也為養成教育提供了有利保障。在體育養成教育的歷程中,養成的不僅是健康行為與體育活動開展的習慣,同時也是養成理解體育活動對于生活的意義。養成是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達成目標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組織的有序性、常規性、長期性是實現“三位一體”教育過程、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證。臂如:課堂常規的持續嚴格要求就是對學生良好行為與品德的一個養成教育過程。
5."結束
“生命在于運動”而運動不是“生命意義”的本身,運動價值之所在是其活動的意義。具身認識理論中的身體學習、身體經驗,以及運動情景中對對象事物意義的給出與建構,將改變人們對身體活動意義的認識。特別是鏡像神經元的發現及“具身模擬”的心理過程,詮釋了體育功能的新領域。具身一體的心、身、環境交互,也給體育課程思政引入到了一個新視角。身體活動對對象意義的塑造、隱喻,說明體育課堂教學的思政元素無處不在,對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教育過程。這個過程中對體育教師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廣泛而全面的要求,對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新時代下體育教學發展的新方向與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郝勤.體育史觀的重構與研究范式的轉變—兼論體育的源起與概念演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8 , ( 44 )":7-13.
[2]"張 新,廖 雪".中國“體育”概念詞匯的歷史源流考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5):49-55.
[3]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10-16(4).
[4] 蔡正麗. 高質量推動課程思政建設[N]. 安徽日報,2020-12-299(006).
[5] 李其維. “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 心理學報,2008,40(12):1306-1327.
[6] 葉浩生.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8-121.
[7] 葉浩生.鏡像神經元的意義[J].心理學報, 2016,(4).
[8] 葉浩生, 曾紅. 鏡像神經元、具身模擬與心智閱讀[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版), 2013,(4): 97-104
[9] 焦彩珍. 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論意義[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4):37-44.
[10] 李殿森,靳玉樂. 課程知識與社會意識形式[J]. 教育研究,2006(6):69-73.
[11] 劉 黎1,魏來來1,侯同童1,李有強2. "走向具身:身體素養意涵及其在學校體育中的提升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7):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