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事業(yè),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能力?!睂τ卩l(xiāng)村學校而言,關鍵的人是教師。鄉(xiāng)村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對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下,直面問題,把問題做成三件事,可以有效促進鄉(xiāng)村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一、把問題做成正事
何為正事?即正兒八經的事,正中下懷的事。走進筆者曾經服務過的石梁小學,你會發(fā)現(xiàn)教師很向往出去學習,卻總是拒絕外出培訓。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
石梁小學在職教師37人,平均年齡36歲,女教師32人?!岸迺r代”,是女性生育養(yǎng)育高峰。目前,備孕、懷孕、做產、孩子3歲以內的、5歲以內的、再加上臨近退休的教師,占全校教師總人數(shù)的62%。這類教師因為家學矛盾,通常是不太愿意外出學習的。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思考:既然你走不出去,那我就請進來。為此,我們開展了“與名師相約”系列活動,把省區(qū)市各地名優(yōu)師、特級教師請進校園,把智慧、理念、策略送到教師身邊。一年來,我們組織的“與名師相約”活動共13次,平均每月1.6次,涉及體育、數(shù)學、班主任基本功、班會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多門學科,多個方面。除此之外,我們也十分重視網絡培訓,特別是與省內外結對學校進行線上同步教研活動。鄉(xiāng)村教師不出家門就能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同步教研。老師們由衷地說:不出校門,能與大咖面對面,不容易,很幸福!把問題做成正事,回報你的便是正心正氣、正能量。
二、把問題做成大事
何為大事?即大有可為之事,大有文章之事。校本教研是教師發(fā)展最經濟最有效的路徑。教師培訓每360學時中有120學時是校本培訓的學分。但現(xiàn)狀是:不管教師參與校本培訓的態(tài)度、數(shù)量、質量、效果如何,每年24學分都能拿到。教師們拿得不清不楚,不咸不淡,不精不誠。
如何破解?我們嘗試采用“學分制”規(guī)范校本培訓的管理和評價。在“學分制”下,教師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項目,通過學分,記錄、量化并評價教師參與校本培訓的次數(shù)、態(tài)度、質量等?!皩W分制”管理下,教師的校本培訓有了自主權、選擇權,有記錄、有評價,更為重要的是,梳理“學分制”管理手冊,很多數(shù)據(jù)可以成為下一學年校本培訓主題、內容、形式方面的決策依據(jù)。把問題做成大事,做出儀式,工作將大有起色,大有可觀。
三、把問題做成故事
有人說,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比賽。我非常認同。不是因為比賽能讓你獲得榮譽,擴大影響力。而是在備賽過程中,個人全力以赴地學習與領悟,團隊精益求精地打磨與提升。對于一線教師而言,一次備賽就是一次歷劫,一次比賽就是一次飛升。當下,各級各類教師比賽很多,但真正渴望比賽、愿意參賽的老師并不多。
怎么辦?我們決定把教師比賽做成故事,讓參賽教師都來講故事。我們約定,每每遇到賽事,學?;騾①悅€人便發(fā)出邀請,組成智囊團、備賽團。賽前,智囊團運用智慧與才能傾全力引領、提升;備賽團全程參與,一齊搜集資料,一齊出謀劃策,一齊準備教具學案。備賽的過程,就是全體總動員的過程、內化的過程、成長的過程。比賽結束后,學校組織“我的參賽心路歷程故事會”,故事的主角便是參賽教師。瞧,音樂老師所帶的合唱隊獲得區(qū)一等獎,她非常感謝老師們對合唱隊員的支持和關心;第一次參賽的老師,講述了比賽心路歷程,從煎熬、糾結到豁然開朗,言辭里充滿著懇切;她,第二片區(qū)語文課堂教學第一名獲得者,講述了磨課團隊的無私奉獻,淚光漣漣;有的分享獲獎經驗,有的反思失敗后的教訓……一個個真人,一件件真事,一段段真情。小故事中映射出的是大道理、大團隊、大溫暖。
其實,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每一個問題的來臨,都是教育的最好契機。珍惜每一個問題,做成正事,是職責;做成大事,是智慧;做成故事,是生活。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