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1002-3100(2024)03-0156-04
摘? 要:《供應鏈管理》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而案例教學模式是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豐富課程思政內容的重要載體。文章圍繞《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結合課程思政和案例教學模式的要求,構建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并提出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實現案例教學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從而更好指導《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和質量。
關鍵詞:案例教學模式;供應鏈管理課程;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4; G642?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03.037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which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case teach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politics and case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urriculum politics based on the case teaching mode, propo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urriculum politic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cas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high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and improv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o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curriculum politics;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actical path
0? 引? 言
《供應鏈管理》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也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和時政要素。此門課程的開設可很好地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和水平,對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和與時俱進性均較強[1],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單純的理論講授難以保證課程的教學效果,而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深度融入案例情景,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案例教學在課程的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幾年,在我國的供應鏈管理實踐中涌現出大量的新理論、新實踐、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技術等,系統梳理總結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的供應鏈管理案例非常必要,這有利于我國高校更好地圍繞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內容來系統和全面地開展案例教學,實現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案例教學模式是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豐富課程思政內容的重要抓手,通過案例教學模式來開展課程思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
因此,在構建《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庫資源的基礎上,如何圍繞案例庫資源,結合課程思政的要求和案例教學模式的特點,構建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和實施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可以實現案例教學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更好指導《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1? 文獻綜述
1.1? 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模式和教學案例庫構建的研究方面
圍繞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模式和教學案例庫構建方面,國內學者進行了初步探索,如李慶全分析了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案例庫構建的必要性和需遵循的基本原則[3];楊雙、張雪曼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具體步驟[4];劉滿芝等以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探討了案例教學體系的構建框架[1];肖艷玲等提出了供應鏈管理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5];余波、尚曉鳳結合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提出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案例教學的重要性[6]。
由于國外的供應鏈管理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在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形成了較多案例資料。因此,目前在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案例庫建設方面,國內高校大多使用國外的教學案例,或以國外的教學案例為主,而部分國外的案例資源與我國的國情并不相符;況且,大部分案例的時效性較差、內容陳舊枯燥,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5]。
1.2? 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研究方面
圍繞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研究方面,國內學者進行了持續探索,如解永亮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構建了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內容體系[7];劉宏偉提出了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設計原則和融入途徑,包括知識點理解融入、歷史知識性融入和遷移性拓展融入等[8];張園園等梳理與探討了融合課程思政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供應鏈管理課程中的應用策略[9];魏子秋、何雍禎以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構建了基于CIPP模型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10];嚴筱、張杰初步探索了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以及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法等[11];張光明圍繞理論背景、學生背景、課程背景等三個維度,分析了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并提出了6種課程思政的嵌入方式[12]。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可得,目前,國內學者均認識到了《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教學和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案例教學的具體操作方法和課程思政的應用策略,但對于如何基于案例教學資源來完善教學模式,特別是如何基于案例教學資源進行課程思政的理論等方面的研究還相對匱乏。
2? 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在遵循課程教學規律的同時,在專業課程主渠道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在傳授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標。課程思政的核心和載體在于課程建設,而《供應鏈管理》課程建設的核心在于案例庫的構建以及供應鏈管理理論和具體案例的結合。
因此《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核心是要深入挖掘蘊含在供應鏈管理理論和我國供應鏈管理實踐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把課程教學的專業教學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相結合,將課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課程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全過程。即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首先要在明確供應鏈管理理論和案例教學庫的基礎上,實現專業教育目標,緊接著,圍繞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立足課程思政要求,深入挖掘潛在的課程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程專業教學的全過程,與課程的專業教育目標結合,最終達成專業教育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融為一體的教學效果。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目標的融合,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教育開展的基礎上,需動態跟蹤和評價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并以此來有針對性的指導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庫的開發,從而更好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2.1?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國家認同感教育等方面。
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及個人品德教育等,包括誠信、友善、尊老愛幼、愛崗敬業等方面[7]。
思想政治教育:即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具備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
理想信念教育:即要培養學生樹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于奉獻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即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合作共贏的意識和理念。
國家認同感教育:即要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認同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
2.2?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內容及思政元素
供應鏈管理課程具有較多、較好、較全面的課程思政元素,如合作共贏、資源整合、自律機制、誠信精神[13]、系統思維、底線思維等,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如綠色物流、“雙碳”目標、可持續發展、供應鏈國家戰略等。
圍繞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具體內容,本文系統梳理了各章節內容對應的課程思政元素及可實現的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標,如表1所示。
2.3?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案例庫構建
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改革,要引導學生在案例資料的分析中,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課程中的專業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還要深刻感悟蘊含其中的人生哲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以期更好地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郭昱辰、王嘉旸指出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案例選編和案例庫結構不合理等方面的問題[14]。因此,案例庫資料的構建和完善是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首要任務。由于供應鏈管理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近幾年我國涌現出較多的供應鏈管理新模式、新業態,因此,需將我國企業供應鏈的最新實踐情況總結和梳理成案例資料,從而更好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 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3.1? 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水平
教師是課程思政改革的主體,亦是課程思政的執行主體,教師的專業知識、思想理論水平、教學技術能力等直接關系到課堂組織的水平、教學研究的能力[15]。因此,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水平。
由于專業教育目標是課程首先要實現的目標,因此,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基礎理論素養,要系統掌握課程的理論知識架構和體系,實時動態跟蹤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最佳實踐和典型案例資料,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結合。在此基礎上,教師亦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理論的系統化學習[15],深度提煉課程思政元素,進而最大可能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同時,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水平,需要圍繞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組建優秀的教學團隊,吸納本專業教師和思政專業教師,并要定期進行研討、交流、碰撞和反思,充分發揮不同專業教師的優勢,從而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整個教學團隊的整體教學能力。
3.2? 動態更新課程案例庫資源,提高課程教學案例質量
教學案例庫的構建應考慮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應重視教學案例與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適配性[14],同時要從案例的中國化、時代化、動態化、多元化等方面提升案例質量,要特別關注案例資料的完整性、創新性和政策性,要以案例為載體,在實現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更好融入思政元素,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標。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采取對比分析法,分析國內外案例資料,從而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國情和中國特色方案的思政元素;同時,通過我國企業和國外企業的案例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全面正確認識我國相關行業的發展潛力、競爭優勢與競爭實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外,也要重點圍繞我國企業供應鏈實踐資料,系統梳理總結采用中國特色模式、融入豐富思政元素的案例素材。
3.3? 完善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方式
為適應課程思政改革方式,更好保障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不僅要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而且也要體現在課程的最終考核環節,讓學生感受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要完善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方式,推行多元化的考核與評價體系[16],如要適當降低期末成績在總成績中的占比,加大過程考核、課堂互動、課后作業、社會調查和平時成績等的占比,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同時,在課堂互動、課后作業、社會調查以及期末考試環節中,適當設置能夠融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容的案例分析和討論題目以及社會調研主題等,將思政元素體現在課程的考核環節,實現課程思政元素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全覆蓋。
3.4? 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夠檢驗課程專業教育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效果,而且能夠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11]。因此,構建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行。思政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應圍繞學生和教師兩類主體來構建,其中,對于學生而言,要通過實地調研、訪談或調查問卷等形式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體驗和學習感悟,重點分析學生對于課堂中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以及課程思政學習的收獲。
對于教師而言,可采取課前的教案評價、課中的課堂教學過程評價以及課后的思政教學總結和反思評價等來綜合衡量課程思政的效果,重點要指出的是,要邀請本專業的任課教師和思政相關專業的任課教師來共同參與,以此來達成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最后,教師需根據評價結果和學生的反饋結果等,分析在課程思政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及時進行改進、總結和完善,從而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4? 小? 結
《供應鏈管理》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代表著管理類專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其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同時,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和與時俱進性均較強,單純的理論講授難以保證教學效果,而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融入案例情景,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豐富課程思政內容的重要載體。本文圍繞《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結合課程思政和案例教學模式的要求,構建了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并提出了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包括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和思政理論水平、動態更新課程案例庫資源,提高課程案例質量、完善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方式以及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等,從而實現案例教學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進而更好地指導《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滿芝,呂雪晴,王華清,等. 經管類課程閉環型“3+1”案例教學體系探究——以“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J]. 煤炭高等教育,2018,36(4):103-106.
[2] 吉清凱,李俊菁,趙達. “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 供應鏈管理,2022,3(8):60-65.
[3] 李慶全. 關于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的思考[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15(16):68-69.
[4] 楊雙,張雪曼. 案例教學法在供應鏈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9):186-187.
[5] 肖艷玲,于揚,韋小兵,等. 案例教學法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素質教育,2020,6(4):168-169.
[6] 余波,尚曉鳳. 供應鏈管理講授中的案例運用[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7):136-137.
[7] 解永亮. 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3):155-156.
[8] 劉宏偉. “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58-61.
[9] 張園園,余沛東,張蘭怡,等. 供應鏈管理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43(9):203-205.
[10] 魏子秋,何雍禎. 基于CIPP模型構建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以“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3):76-81.
[11] 嚴筱,張杰. 經管類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踐——以《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J]. 物流科技,2021,44(7):180-182.
[12] 張光明. 課程思政嵌入方式與實施策略——以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J]. 物流技術,2021,40(4):149-152,156.
[13] 劉俊華,崔瑩,解永亮. 《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22,45(7):170-172.
[14] 郭昱辰,王嘉旸. 思政教育融入“供應鏈管理”案例教學的路徑重構[J].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22,42(5):109-114.
[15] 韓延慧. 《供應鏈管理》課程中的思政建設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20,7(49):193-196.
[16] 王承娜.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以《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J]. 中國儲運,2021(5):99-100.
收稿日期:2023-03-16
基金項目:2022年全國高校、職業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課題項目“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研究”(JZW2022235)
作者簡介:張建軍(1982—),男,山西懷仁人,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管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引文格式:張建軍. 基于案例教學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J]. 物流科技,2024,47(3):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