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洋 肖陽 劉麗娜 于向鴻
[摘 要] 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14所農業院校的調研數據,研究影響農業碩士生實踐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結果表明研究生的內部動力、導師注重實踐指導、教師重視實踐育人、專業實踐實訓、社會實踐活動、性別、年級等對實踐能力均有極顯著影響,其中研究生的內部動力對實踐能力的提升影響最大,其次為導師和教師重視實踐育人、實踐實訓。由此提出激發研究生的內部實踐動機、創建有利于實踐能力提高的教學模式、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和多元化開展實踐實訓活動的建議。
[關鍵詞] 實踐能力;新時代;農業碩士生;內部動力;實踐育人
[基金項目] 2021年度農業農村部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新時代農科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研究”(Y2021YJ2);2022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基于R軟件的《應用數理統計》課程教材建設”(1610042022008);2021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院“高級試驗設計與統計”課程教材建設項目(1610042021005)
[作者簡介] 溫 洋(1970—),女,甘肅會寧人,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培養處處長,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肖 陽(1969—),女,河南南陽人,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數理統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3.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2-0001-04 [收稿日期] 2022-11-27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為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涉農高校應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使高校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主要力量。目前,部分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2],課堂教學注重灌輸,教師和學生互動較少,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主要從兩方面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進行研究:一是定性研究,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從制度、課程、項目、基地支撐和交流等多方面,提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思路[3],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4],旨在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創新思維和拓寬學術視野[5]。二是基于調查問卷,構建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模型,挖掘影響實踐能力的主要因素[6-7]。本研究基于調研數據并結合文獻研究,探索影響農業碩士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顯著因素,豐富了當前研究以定性為主的成果體系。
一、理論基礎
對于實踐能力的含義,我國學者認為實踐能力是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且在人的一生中可保持繼續發展,甚至到老年還可以增加[8-9];斯騰伯格[10]強調實踐能力在“做事”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強調個體應該具有適應社會發展、能有效解決基本實際問題和促進個體發展的能力;劉磊等[8]依據能力因素在活動中的作用領域,認為實踐能力由實踐動機、一般實踐能力因素、專項實踐能力因素和情景實踐能力因素四部分構成。對于碩士研究生而言,他們的主導活動是學習和科研,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來自課堂教學和導師指導,教師和導師對研究生的能力培養發揮關鍵作用[11-12]。研究生參加的實踐活動一方面來自專業課程的實習,另一方面來自學校組織的基層社會實踐活動,內在動力是研究生進行實踐活動的原動力,沒有相應的實踐動機,個體不太愿意參加實踐活動,從而實踐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8-10]。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樣本基本特征
本研究的數據來自2022年6月份對全國14所農業院校的調研,從研究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實踐能力的影響因素和實踐能力自我衡量三部分,設計題項共35題,量表題項設計為李克特五級量表題項,1表示不贊同所表述的觀點,5表示完全贊同所表述的觀點,從1到5程度依次加強。針對在校研究生借助問卷星發放問卷,共獲得2 760份問卷,有效問卷2 742份,問卷有效率為99.35%,樣本中東南部高校占39.9%,中西部占34.4%,北部占25.7%;“雙一流”建設高校占56%,非“雙一流”建設高校占44%;在接受調研的學生中,目前學校安排的實習活動主要有認識實習、頂崗實習、跟崗實習和科研項目研究,每一項分別占25.24%、4.08%、9.56%、61.12%。
(二)因變量和自變量信息綜合
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是本問題的核心變量,這里設計了五個變量:具有勝任基層工作能力、較熟知農業發展現狀與前景、較熟練掌握專業相關農業生產技術、能夠制訂出可行性工作方案、具備獨立完成較復雜工作的能力。由于這五個變量間的正相關性較強,相關系數均在0.8以上。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其主要信息。第一公因子F1的方差貢獻為85.6%,說明第一公因子F1的綜合代表性較強。根據這五個變量的含義,F1可命名為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后續將以第一公因子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實踐教育較之理論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起著更直接的作用[13],因此在農業碩士生的實踐能力研究中應關注培養環節中實踐教育的作用,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前五個公因子共解釋原始信息的83%,根據各變量在每個公因子上的載荷和變量的含義,五個公因子分別命名為:專業實踐實訓、社會實踐活動、教師重視實踐育人、導師注重實踐引導、研究生的內部動力,五個因子的含義和問卷設計的題項有較好的對應關系。
(三)回歸分析結果
下面以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為因變量,綜合提取的五個公因子為自變量,并將性別、研究生所在的年級和有實踐教學的課程門數作為控制變量放入模型中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整個回歸方程在0.001水平下是顯著的,回歸模型修正的決定系數為0.73,檢驗殘差滿足方差齊性和正態性,且殘差間不具有自相關,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綜上說明所構建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滿足前提假設、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較好,因而結果是穩定可靠的。
由回歸分析的結果可知,農業碩士生的性別、所在的年級對因變量的影響均在0.001水平下顯著,有實踐活動課程的門數對因變量的影響在0.05水平下顯著。女生的實踐能力顯著低于男生,研一、研二年級的學生實踐能力均顯著低于研三年級學生;教師重視實踐育人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正向影響在0.001水平下顯著,教師在講授理論課程時,注重實踐育人,在課上引入較多的案例分析和研討互動,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實習機會,學生接受知識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從而達到顯著提升實踐能力的目的。導師注重實踐指導對農業碩士生實踐能力的正向影響在0.001水平下顯著,導師以科研項目為載體,注重實踐育人,將研究課題與動手實踐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從事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顯著提升了實踐能力。專業實踐對農業碩士生實踐能力的正向影響在0.001水平下顯著,通過專業實習和專業教師的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綜合應用于生產實踐,促進農業碩士生與農業專業領域有效銜接,不斷提升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活動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正向影響在0.001水平下顯著,研究生通過參加基層實踐活動,深入了解農科及其相關行業,增加了近距離接觸農村的機會,在獲得第一手數據的過程中認識農民、了解農村,有助于其實踐能力、社會經驗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參加實踐的內部動力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的正向影響在0.001水平下顯著,說明學生參與實踐的內部動力越高,其實踐能力提升得越快,這和已有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12-13]。
三、教學探索
研究表明,農業碩士的內部實踐動力、導師注重實踐指導、教師重視實踐育人、專業實踐實訓、社會實踐活動、性別、年級、有實踐活動的課程數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均有極顯著影響(p<0.001),由標準化回歸系數可知,研究生的內部實踐動力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影響最大(0.60),其次為導師注重實踐指導(0.35)、教師重視實踐育人(0.34),社會實踐活動(0.22)和專業實踐實訓(0.19)的影響較小。因此,在注重導師實踐引領、教師重視實踐育人、實踐訓練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教育環節的同時,更要激發研究生的內部實踐動機,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激發研究生的內部實踐動機
(1)給農業碩士生適度的實踐壓力。將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次數及質量作為考試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科的實踐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思考,進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2)保護農業碩士生的實踐興趣。如果學生對教師要求以外的活動熱情較高,教師應適當保護,可以引導而不是強硬制止,在目前農業碩士生實踐能力和動機欠佳的情況下,保護學生的實踐興趣非常重要。(3)提升農業碩士生的實踐成就感。對學生來說,一次成功的實踐更容易激發他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熱情,讓做得好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實踐過程和創意,對其他學生起到引領作用,得到認同的學生會提升實踐成就感,產生嘗試更多實踐的心理動機。
(二)創建有利于提高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探索案例教學、課堂研討、專項技能訓練和基于項目等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主思考和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邀請企業家進行專題授課,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深刻認識,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明確發展方向;建立注重實踐表現的課程考核方式,采用課程匯報、小組合作、學術辯論、實際操作等多種考核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和動機,提升研究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依托專業課,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田間地頭,針對鄉村發展的難點、重點開展專業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農耕實踐,掌握勞動技能,增強學生服務“三農”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積極引導學生勤耕深讀,知行合一;構建思政育人體系,建設思政優秀課程和優秀團隊,以點帶面,發揮引領作用,厚植“三農”情懷,幫助學生樹立基層農村天地廣闊,同樣可以成就事業的就業觀念。
(三)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發揮導師引領作用
通過培訓、研討等方式,提高導師的指導能力。導師應通過各種方式為學生搭建學術、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有關“三農”實踐的論文研究選題,提升學生的專業運用能力;結合學生需求,聘請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內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農業碩士生的校外導師[14],著重負責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校內外導師雙方充分溝通,探索共同培養研究生的各種途徑。
(四)多元化開展實踐實訓活動
涉農高校應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在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核心地位,加強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宣傳、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實訓工作,通過組織志愿服務、農企實習、農村調研等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加強學生對農村的認識,培養學生對農村的深厚感情。農業碩士生的培養離不開專業課的實習基地,根據地方產業的發展規劃,和地方政府共同構建和諧穩定的實習基地,為研究生創新實踐提供歷練平臺。充分發揮社會、政府、高校的聯合作用,開展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打破固有的校園壁壘,共享優質資源,2020年由21所涉農高校共同倡議提出的“全國農科研究生志愿服務聯盟”,旨在發揮學生的學科專業能力,推動志愿服務,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1-1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
[3]沈麗英.“五位一體”視角下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5):182-184.
[4]邵光華,魏僑.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改革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10):29-34.
[5]沈雪峰,鄭殿峰,馮乃杰,等.新農科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以廣東海洋大學作物學學科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2):57-60.
[6]苗慧勇,張帥兵.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2,38(5):98-103.
[7]劉潤澤,馬萬里,樊文強.產教融合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影響的路徑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1(3):89-94.
[8]劉磊,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2):1-5.
[9]吳志華,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23-25.
[10]斯騰伯格 R J.成功智力[M].吳國宏,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31-132.
[11]王傳毅,李福林.實習如何“賦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基于研究生滿意度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21(10):81-87.
[12]肖陽,溫洋,于向鴻,等.基于SEM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研究:以A校研究生院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21(8):60-65.
[13]陳喜波.關于實踐教學的理論探討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169-170.
[14]梁德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4):125-128.
Study on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EN Yang, XIAO Yang, LIU Li-na, YU Xiang-hong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era and also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14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are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tutors emphasis on practical guidance, teachers emphasis on prac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rain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gender and grade have a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Among them,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followed by tutors focusing on practical guidance, teachers focusing on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Therefor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practice mo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create a teaching mode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tor team,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utors, and carry out diversified practical train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practical ability; new era; agr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l motivation; practic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