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劉倩 黃青琴 王晶
[摘 要] 日本高等專門學校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理念,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形成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日本模式。在創設至今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其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先后經歷了探索與形成、深化與發展、成熟與完善等不同階段,并在法律保障、經費支持、平臺建設等方面涌現出諸多典型措施。分析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發展歷程及典型措施,可從政府的主導作用、行業企業的引領作用、職業院校的主體作用等層面,為我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改革與發展提出諸多可資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 日本;職業教育;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教育部職業院校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項目“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日本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研究——以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為例”(JYJZWGGK-2023B-73)
[作者簡介] 劉 云(1982—),男,山西長治人,博士,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講師,主要從事教育學理論研究;劉 倩(1981—),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語言文學系講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研究;黃青琴(1981—),女,河北石家莊人,博士,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C96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2-0177-04 [收稿日期] 2023-10-16
日本高等專門學校以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的而設立,發展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歷史。該類學校在創設之初,就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理念,面向工作崗位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在日本經濟和產業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在歷經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歷程中,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不斷成熟和完善,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教育成功模式之一。
近年來,隨著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我國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凸顯。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及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還存在著起步較晚、政策體系不夠完善、企業參與辦學積極性不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因此,深入總結其他國家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進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對于我國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發展歷程
(一)戰后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形成
戰后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先后經歷了重建恢復、高速增長、變革調整等不同階段。在上述發展過程中,為應對形勢發展變化,日本產業界不斷呼吁政府鼓勵和支持產業界與高校的合作。特別是在進入6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各行各業急需大批具備實踐應用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產業界迫切要求政府大力振興和發展職業教育,以應對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為此,日本政府于1961年頒布《高等專門學校設置基準》,決定創設高等專門學校等新型職業院校、推動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可以說,日本高等專門學校正是應當時形勢發展需要而生,在其后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中,高等專門學校與行業企業密切配合,不斷強化共同培養人才、合作研發技術、加強成果轉化等校企合作措施,逐步形成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日本模式”。
(二)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制度的深化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所面臨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各國均開始重視通過科技創新引領世界尖端技術發展,以不斷提升本國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為應對形勢發展挑戰,日本政府自80年代開始調整發展戰略,確立科技立國戰略方針,將發展模式由模仿歐美發達國家調整為自主研發和創新驅動。新的發展形勢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發展戰略方針的指引下,日本進一步加強了政府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重點由量的擴大轉向質的提升。20世紀80年代,日本先后出臺了《日本80年代通商產業政策》《關于產業技術開發政策的措施》等政策文件,不斷加強對產學政合作的政策引導力度。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知識經濟發展階段的到來,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質量和水平要求進一步提升,政府、企業、院校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也得到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三)新世紀以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的成熟與完善
進入新世紀以后,日本政府對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態度更為積極主動,對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體系的政策引導力度顯著增強,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措施得到了進一步的系統化和具體化。新世紀初,日本政府先后舉辦常態化的“產學政合作峰會”“產學政合作協調項目”“產學政合作戰略發展計劃”等[1],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制度建設,不僅為企業和院校的對話合作提供了平臺和途徑,而且還通過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項目統籌產學信息交流、協調推進校企合作全過程。由此,高校與企業在組織間的產學合作得到了進一步激活,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也日趨成熟和完善。
二、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典型措施
(一)立法支持
為順利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日本政府大力推進立法工作,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為產學合作建立了堅實的法律保障。20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初,日本先后出臺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大學技術轉讓促進法》《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等法律,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升到立法的高度,并通過立法強化政府對產教融合的投入,加強校企之間的人員互聘、交流和信息共享,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此外,為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職業教育實習及職業能力訓練制度,日本政府還于2006年對《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做了修訂,通過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設施設備、人員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專業化水平。
(二)財政支持
從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協同育人發展歷程來看,其模式的成功也離不開政府有力的財政支持。首先,在高等專門學校辦學經費方面,文部科學省以“長期實習項目開發”“服務業創新人才培育”“產學官合作戰略事業”等校企合作專項項目為依托[2],為院校提供產學合作研發費、共同人才培養費、高風險技術轉讓金等積極的財政支持。其次,在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支持方面,《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中明確提出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獎勵企業開展院校實習。例如,在2003年制定的《特別共同研究稅額扣除制度》中,規定企業同大學及公共研究機關等共同研究或委托研究,即可減免相當于研究開發總費用12%的稅收;《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規定,企業經厚生勞動省批準,以試用工的形式招收中等或高等教育在校生,其在企業的實習時間在總課時20%以上者,可獲得一定的財政支持[2]。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有力地推動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深入發展。
(三)平臺支持
為更好地推動高等專門學校與區域行業企業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日本政府在各地區設立了“地域合作開發中心、地域共同技術中心、產學合作推動中心”[3]等一系列產教合作專門機構作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協調推進本地區校企合作工作。同時,建立由政府、院校、企業等組成的評估機構,定期對校企合作項目進行監督和考核,以保證校企合作的實效性。在政府主導下,日本高等專門學校也設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對接與企業合作的相關事宜。例如,日本長岡工業高等專門學校設立了“地域共用科技中心”,東京工業高等專門學校設立了“產業技術中心”等專門機構,對接政府產教融合平臺,保持與本地行業企業的常態化聯系,在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項目研究和人員培訓等服務的同時,也積極推進和加強學校與本區域企業、地方公共團體的深度合作,推動企業與學校共同開展課程開發、教材建設、質量評價等深度合作活動,使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措施向深入和精準方向不斷邁進。
三、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對我國的啟示
(一)以政府為主導,不斷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供強有力的激勵和保障
縱觀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發展經驗,我們不難發現,高校與企業間的密切合作是在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推動、促進下逐步實現并深入發展的。行政主導成為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重要特點之一,其經驗值得我們汲取。在職業教育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校、企雙方在性質、體制、功能、結構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同時雙方也有自身專屬的發展目標和運行邏輯,很難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由調節實現雙方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也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現象的原因之一。要改變上述不良現象,需要在政府強有力的主導力量下,理順各方關系,協調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所需的人、財、物等資源,為雙方架起溝通與合作的橋梁。因此,政府應成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促進者、協調者、保障者和監督者。一方面,應通過積極的政策法規和財政支持等措施,建立健全本地區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促進機制、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環境和氛圍,推動本地區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另一方面,政府也肩負著統籌校、企雙方資源,協調和保障雙方利益,指導和監督校企合作有序開展的重要職責。唯有此,才能使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形成校企雙方有序合作、互動雙贏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以行業企業為引領,不斷拓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廣度與深度
分析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經驗,我們還可以看到,行業企業的引領作用是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關鍵所在。有效發揮行業企業的引領作用,不斷拓寬合作廣度、深化合作深度,是我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可資借鑒的經驗之一。當前我國校企合作在合作研究、技術轉讓等技術發展層面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是雙方合作育人尚停留在較淺層次層面,在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未來我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進程中,行業企業應進一步找準與職業院校的利益共同點和交叉點,通過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獲得發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術的增值與進步,通過委托培養、定制培養、訂單培養等措施,引領和帶動職業院校供給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以此確保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術和人才等戰略資源。因此,行業企業應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廣度上,由簡單、松散的人才“需求—供給”合作拓展至全過程、全方位地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合作。在深度上,應從共建專業、共建實習基地等宏觀層面逐步深入到定制培養方案、合作開發教材、共建課程、共同開展教學質量評價等微觀方面,從而形成“人才共育、利益共享、責任共擔、過程共管”的緊密、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4],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三)以職業院校為核心,不斷提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質量和實效
職業院校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供給的主體,也是職業教育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核心所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效最終要通過職業院校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出來。因此,職業院校如何高效利用政府和行業的支持,形成三方順暢協調的協同效應,使得育人整體收獲最大效益,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亟待解決的難題。借鑒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發展經驗,我國職業院校需在人才培養定位、專業與課程建設、教學與實踐等方面深化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以此不斷提升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化解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首先,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職業院校需在深入分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找準自身人才培養的規格、目標及定位。其次,在專業建設方面,除繼續推進校企共建專業、人員互聘、合作研發等常規做法外,還應進一步深入到專業建設的微觀層面,使專業標準對標職業標準、課程標準對標崗位標準,使專業人才在結構、質量、水平上有效適應和對接產業需求。最后,在教學與實踐方面,應緊密對標實際工作過程,將工作過程轉化為教學過程,并通過深化工學交替、生產性教學等多種實踐教學模式,推動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對接。
參考文獻
[1]堵有進.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研究:借鑒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3):68.
[2]李博.基于“產學官合作”的日本實踐型高職教育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7(13):104-109.
[3]肖霞.日本政府主導下的高職產學官合作及其啟示[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1(3):52.
[4]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10.
The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Japan: Based on Japan Advanced Specialized School
LIU Yuna, LIU Qianb, HUANG Qing-qinc, WANG Jingd
(a.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b.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d.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22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dvanced Specialized School in Japan cultivates intermediate and high-level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required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ming a Japanese model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re than 60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t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ave successively gon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such as exploration and formation,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maturity and improvement, and many typical measures have emerged in legislation, funding, and platforms.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ypical measure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Jap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put forwar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he leading role of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the main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Jap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dvanced specialized schoo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