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祖沔 趙雪晴


摘要: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基于我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測度了省域產業鏈競爭力,并分析了各省不同行業競爭力分布與變動趨勢。在此基礎上,文章還利用面板回歸模型探討了省域產業鏈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我國各地區不同行業的產業鏈競爭力差異較大、不平衡性突出。就影響因素而言,市場開放度、信息化水平、科技創新投入和固定資產投資對總體產業鏈競爭力均有顯著的正向驅動作用,技術市場活躍度和經濟發展水平能夠提升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鑒于此,應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優化調整研發經費配置結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激發技術市場活力,推動產業鏈向更強勁、更穩定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產業鏈;顯性比較優勢;投入產出;高質量發展
一、引言
近幾年,美國對華技術封鎖和經濟打壓力度加大,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中國承受著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和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分流的雙重壓力,面臨著激烈的產業鏈競爭。而且疫情肆虐使各國間的貿易受阻,這對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產生了巨大沖擊。2020年4月,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將“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為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同年9月,再次發出了“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及增強競爭力”的號召。近年來,國內外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全球產業鏈正面臨著重新構建的挑戰,中國的產業鏈面臨著堵塞和斷裂等風險,這對產業鏈安全穩定發展產生巨大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鏈和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出現問題,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因此,維護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提升產業鏈競爭力,進而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前面臨的迫切重大現實問題。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工業產業規模發展迅速,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超過了40萬億元,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1%,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投資增幅非常顯著。作為產業鏈上的基礎性行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對整個產業鏈上的各個行業發揮了強勁的推動作用。從產業結構上來看,我國產業逐漸實現了從“二一三”到“三二一”的優化升級。特別是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下,產業結構正在加速轉變,從過去以大量勞動力為基礎的產業向更加依賴資本和技術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方向發展。但由于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限制,我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然而,整體層面的分析無法實現對產業鏈的精準治理,特別是我國各省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異質性,不同地區的競爭優勢行業分布迥異,只有實現對省級層面產業競爭力的測度分析,識別我國產業鏈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厘清我國各省產業鏈競爭力現狀及變化趨勢,才能夠為我國經濟戰略決策制定提供更為翔實的數據支撐。有鑒于此,本文采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測度了省級層面產業鏈競爭力,分析了各省產業競爭力變化趨勢,并運用省級面板數據對影響我國產業鏈競爭力的因素綜合進行實證分析,繼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產業鏈競爭力是指不同國家的同類產業之間生產效率、生產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比較,以及在國際自由貿易條件下各國同類產品在國際產品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在指標選取方面,國內學者對產業鏈競爭力的衡量指標不盡相同,常見的有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爭力指數TC、國際市場占有率MS等。彭傳立(2021)通過計算我國服務貿易整體和分部門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及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進一步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狀況。鄧銘等(2017)為了精確地測度我國煙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構建了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三個指標,以計量經濟學手段分析了我國煙草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主要特征及問題。邵紅嶺(2017)在以上三個指標的基礎上,另外選取出口質量升級指數、出口貢獻率指標對我國6個省份豬肉出口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除此之外,有學者采用網絡分析法(ANP)統計方法,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建立了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張寶英,2014)。
在研究角度方面,現階段國內學者對于產業鏈競爭力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宏觀層面的國家競爭力研究,即與其他國家相比,一個國家的產業鏈是否具有競爭優勢。例如,孫瑩等(2016)的研究主要是以金磚國家為研究對象,對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作了比較分析。他們還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了實證研究,以確定影響金磚國家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因素。張亞斌和彭嘉璇(2015)運用多個指標對中、美、日、德、印度五國文化傳媒類產品國際競爭力現狀進行實證比較研究,直觀地表現出我國該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二是中觀層面的行業競爭力研究,即通過構建行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測度該行業在不同地區的競爭力。例如,郭慶和劉彤彤(2017)基于波特鉆石模型,構建了六個維度的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灰色關聯度法分析相關影響因素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胡紅安和劉麗娟(2014)在分類并量化影響高技術產業競爭力因素的基礎上,運用灰色關聯法對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
從國家角度分析競爭力,會忽略省份間產業鏈現狀差異化的問題;從行業角度分析競爭力,由于測度指標和分析方法的不同,產業鏈競爭力缺少區域間、行業間的可比性。本文利用省級數據分析產業鏈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可使研究更加針對各省的產業鏈現狀,有效地解決產業鏈優化升級中出現的問題及更準確地把握產業轉移的趨勢特征,助力雙循環背景下產業鏈穩定發展。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有必要針對省級產業鏈競爭力進行測度分析,并對省份總體產業鏈競爭力、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影響因素展開實證分析。
三、我國各省產業鏈競爭力測算及分析
(一)各省份產業鏈競爭力測算
本文通過測算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來衡量各省份不同行業的產業鏈競爭力。測算所用數據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201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包含了我國各省份及不同行業之間的投入產出數據。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是巴拉薩提出的衡量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鄧銘等(2017)、葛軼唯等(2020)、彭傳立(2021)等前期研究均顯示出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測度法適用于評價產業競爭力,目前已經成為衡量產業競爭力主流研究方法。
具體而言,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國某種產品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全球出口總額中該類產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RCAij=■(1)
RCAij代表i國j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Xij表示i國j產品的出口額,Xi為i國同年各類產品出口總額;Xwj為j產品全球貿易出口額,Xw為世界所有產品的出口總額。RCA值大于1,表示j產品在i國的出口比重大于全球水平,表明該國的此產品在出口上具有比較優勢。RCA越大,代表國際競爭力越強。
參考前期研究的做法,本文對(1)式做出適當的調整,得到(2)式,以調整后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衡量各省份的產業鏈競爭力水平。
RCAij=■(2)
RCAij代表j省份i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m和n分別表示行業個數和省份個數,X■表示j省i產品的交易額,■X■表示j省所有產品的交易額; ■X■表示全國n個省份產品的總交易額,■■X■表示全國所有產品的交易額。RCA值大于1,表示該產品在該省的交易比重大于在全國的交易比重,則該省的此產品在全國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且RCA值越大,競爭優勢越顯著;RCA值小于1,則表示該省的此產品在全國市場上不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力相對較弱。與調整前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相比,調整后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更具針對性,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應用范圍由國際貿易縮小至國內商品流通,便于衡量我國各省份在不同行業的產業鏈競爭力水平。
(二)各省份產業鏈競爭力分析
1. 各省份行業平均競爭力分析
現將31個省份在42個行業的RCA指標排名取平均值,得到各省份在各行業的RCA指標平均排名狀況。由表1可知,江西省所有行業的RCA指數平均排名為12.4,是平均排名最高的省份。文化、體育和娛樂行業是江西省最具競爭力的行業,RCA指數高達3.07。
江西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比較優勢,其歷史文化、綠色文化、工藝文化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和發展潛力。在此基礎上,江西各地區充分挖掘極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陸續啟動多個文化產業項目,將優勢文化資源融入文化建設中,促進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資源的同時,江西科學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將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利用兩大產業間的耦合性,挖掘創建紅色文化創意園、傳統手工作品展示園、創意陶瓷產業園,積極引導和扶持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和綠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借助旅游產業帶動文化制造業、新聞、休閑娛樂等產業。江西采取的措施對于其他省份文旅產業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2. 各省份行業競爭力優勢轉移分析
在本文樣本期內,42個行業中有33個行業最具競爭力的省份發生變化,僅有9個行業未發生改變,行業競爭優勢的變化可以側面反映出我國產業轉移的整體態勢,可見在2012年至2017年期間,我國產業轉移逐漸形成規模。在33個行業競爭優勢的轉移中,區域間的轉移多達21個,其中半數是由東部地區轉出。東部地區要素價格的上升和自然資源的短缺壓縮了許多產業的獲利空間,削弱了其在國內市場的競爭能力,進而促使這些產業向其他地區轉移。加之在國家中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中西部地區的開放進程加快,產業鏈配套程度逐漸加強,促使其吸引產業轉移的能力持續提升,我國區域產業轉移的方向呈現出從東部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的態勢。
引導區域產業轉移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實現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但不難看出,在行業競爭優勢的轉移中,仍有許多轉移局限在東部地區區域內部。這是因為東部地區相較其他地區在基礎設施、資本集聚、市場環境等要素上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使得產業轉移存在一定黏性,抑制了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這無疑給調整我國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均衡發展帶來壓力。因此,必須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硬實力,解決區域產業轉移與產業轉移黏性之間的矛盾,加快產業轉移的進程。
事實上,產業轉移是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途徑。對于轉入區而言,吸引相對高水平的產業轉入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策略,它會帶來新的技術、管理經驗、市場需求和供應鏈合作機會,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對于轉出區而言,其轉出的產業多為不適合繼續在本地區發展的產業。正是因為這些產業的轉出,該地才能將資源轉移到更高層次的新興產業。在此過程中,產業鏈上缺乏核心技術、價值附加值較低的低端企業將不斷被淘汰,進而實現產業鏈競爭力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產業鏈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變量選取
在被解釋變量方面,本文將2012年、2017年各省在各行業的RCA指數加總,得到各省份總RCA指數,作為衡量總體產業鏈競爭力的指標;本文將各省份2012-2017年期間RCA指數上升行業數與下降行業數的比值,作為衡量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的指標。
在解釋變量方面,借鑒相關研究,本文將科技創新投入強度、地區資本資源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放程度、企業信息化水平和技術市場活躍強度作為關鍵因素考慮在內。具體衡量方式如下:以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R&D經費代表科技創新投入強度;選取人均GDP代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地區進出口總額代表市場開放程度;已有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企業數比重代表當地企業信息化水平;以固定資產投資額來反映資本資源現狀;以技術市場成交額代表技術市場活躍程度。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份2012年、2017年數據進行研究,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2013)》和《中國統計年鑒(2018)》。
(二)模型設定
為研究影響產業鏈競爭力的因素,本文構建了我國產業鏈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
LnY1i,t=α0+α1lnPGDPi,t+α2lnOPENi,t+α3lnSCIi,t+α4lnELEi,t+α5lnFINVi,t+α6lnRADi,t+εi,t(3)
LnY2i,t=β0+β1lnPGDPi,t+β2lnFINVi,t+β3lnRADi,t+β4lnTMTi,t+εi,t(4)
其中,i表示不同的省份,t表示不同的年份,Y1為各省份各行業RCA指數的加總,用于衡量總體產業鏈競爭力水平,Y2代表各省份2012-2017年期間RCA指數上升行業數與下降行業數之比,用于衡量結構產業鏈競爭力水平,PGDP代表人均GDP,OPEN代表進出口總額,SCI代表科學技術財政支出占比,ELE代表有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企業數比重,FINV代表固定資產投資,RAD代表R&D經費,TMT代表技術市場成交額,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三)結果分析
在實證分析前,本文對模型1進行了Hausman檢驗,得到豪斯曼檢驗的P值為0.0115,小于0.05,所以模型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從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知,lnOPEN和lnELE的系數都在5%的顯著水平下顯著,意味著擴大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和完善信息化建設有利于提高總體產業鏈競爭力。lnSCI和lnFINV的系數均在10%的顯著水平下顯著,可以得出科技支出占比越高和固定資產投資越多,總體產業鏈競爭力越強。表2列(2)顯示,lnPGDP、lnFINV、lnRAD的估計系數都在5%的顯著水平下顯著,lnTMT的系數在10%的顯著水平下顯著,說明人均GDP、市場開放程度和市場活躍程度與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呈正相關。lnRAD的參數估計值為-0.524,表明研發經費與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呈負相關。
五、結語
通過對我國各省份產業鏈競爭力的測算結果可知,江西省所有行業的RCA指數為12.4,是排名最高的省份,意味著其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產業鏈競爭力相對較強。同時,本文研究發現,區域間產業轉移效應顯著,在本文樣本期內,42個行業中有33個行業最具競爭力的省份發生變化,行業競爭優勢的變化可以側面反映出我國產業轉移的整體態勢。總體而言,我國區域產業轉移的方向呈現出從東部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的態勢,這為生產力布局優化,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提供了強勁動能。
我國各省產業鏈競爭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本文研究顯示:第一,總體來看,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對總體產業鏈競爭力水平和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水平的影響均顯著。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對兩個被解釋變量都有正向促進作用,但人均GDP對兩個產業鏈競爭力指標的影響作用不同。此外,R&D經費對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影響顯著為負,但該解釋變量對總體產業鏈競爭力水平影響并不顯著。
第二,人均GDP與總體產業鏈競爭力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可見單純經濟規模的增長并不能帶來總體產業鏈競爭力的提升。一味追求經濟總量增長,反而會使得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不斷積累。有些地區注重發展數量,卻忽視發展質量,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結構效益低下等問題,這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進而遏制產業鏈競爭力的提升。
第三,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技術市場成交額對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起到正向影響。與傳統觀念不同,回歸結果顯示R&D經費對結構性產業鏈競爭力有負向作用。2017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增長率世界第一,這說明R&D經費的關鍵不是總量問題。各省份R&D經費規模擴張的同時,R&D經費配置結構性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影響投入效率的關鍵因素,因此單純地提高R&D經費未必能帶來產業鏈競爭力提升。
第四,我國三類R&D經費投入中,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占比始終最低,其次是應用研究,投入占比最高的是試驗發展經費,三者間的比例不協調。世界上主要國家基礎研究經費普遍占比處于15%~30%之間,而我國長期處在5%左右。2017年基礎研究經費占比高于15%的省份僅有4個,這說明我國各省份R&D經費投入活動類型結構不合理,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度有待提升。
參考文獻:
[1]鄧銘,李瑞滔,曹余瀛,黃靜,王文芳,黃妍.基于實證分析的中國煙草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2017,23(05):98-105.
[2]葛軼唯,嚴亞萍,孫澤生.“一帶一路”紡織產業鏈競爭力測度及時空演化:1989-2018[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20,33(06):18-25.
[3]郭慶,劉彤彤.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5):61-67+77.
[4]胡紅安,劉麗娟.我國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的主導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4(05):45-49.
[5]邵紅嶺,路劍,賈會棉.我國豬肉出口競爭力的省際比較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2):30-32.
[6]孫瑩,吳克亮,徐柯.金磚國家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影響因素對比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01):106-112.
[7]夏詩園.“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升級機遇、挑戰和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05):65-72.
[8]張寶英.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以華東六省一市為例[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2):137-144.
[9]張亞斌,彭嘉璇.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文化傳媒類產品競爭力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MS、RCA和TC的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9(04):57-62.
[10]彭傳立.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1(23):9-14.
[11]高洪瑋.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歷史邏輯、理論基礎與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04):11-19.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青年項目“‘雙循環背景下山東產業鏈穩定性及競爭力提升研究”(21DJJJ02)。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