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探索微電影劇本的構成方式和敘述方法。微電影劇本結構與劇作的內容、劇作家的藝術構思緊密相連。以《向陽》為例,研究微電影劇本結構,有助于理解劇作如何通過各種元素和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題,如何通過情節布局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來傳達情感和思想。方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實證研究方法,了解觀眾對微電影劇本結構的認知和評價,收集觀眾對微電影劇本結構的意見和建議,為微電影劇本結構的改進和優化提供依據。結果:劇作家不能隨意選擇事件、排列事件,必須進行構思,合理取舍。結論:對事件戲劇性的把握至關重要,微電影的創作方式多樣,但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都不能忽視劇本結構。
關鍵詞:微電影;劇本;結構;故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4-0-03
1 微電影劇本結構圖譜
1.1 事件選擇
故事是天生的,人們只是在腦海里尋到了它。只需要幾個瞬間,就能向觀眾展現角色的整個人生。故事存在于每一個瞬間,或許是凌晨三點的夢里,或許是與陌生人擦肩而過的那一秒。每個人都有數萬個戲劇性、多層面的瞬間[1]。應如何選擇事件,如何拓展并潤色它呢?在劇本結構圖譜中,事件是一切的開端。事件意味著變化,但并不是瑣碎的[2]。這種變化通常是富有意味的,傳遞或表達出一種價值。例如,在微電影《向陽》中,小安通過參與比賽這一事件突破了自己。最開始,小安因為想要得到獎金而去參加比賽,在此過程中,變化是用突破來表達的。小安經歷了種種挫折,教練的誤解、實力的不足,這些似乎都是很難調和的矛盾,但小安抗爭到底,排除萬難,最后看清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1.2 場景設置
場景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在某一相對連續的時空中,通過沖突表現出連續的動作,動作使人物生活中負荷著價值的情境發生轉折[3]。理想的場景即一個故事事件。劇作家需要仔細審查場景設置,因為場景不能隨意設置。此時此刻被描述的價值是什么?是自由還是真理,或是其他什么?在結尾時也應這樣反問,此處的價值又是什么?如果一個場景的開始和結束有著相同的答案,那就需要思考:為什么要采用這樣一個場景?話劇中的獨幕劇只采用一個場景,也可以講述驚心動魄的故事;一些話劇準備了許許多多的場景,舞美做得十分華麗,卻沒能打動觀眾[4]。電影與微電影也是如此,如果場景處理過于隨意,沒有經過細心打磨,那不僅無法傳遞基本信息,還可能誤導觀眾。有人認為,并不是所有場景都需要有變化,或許會存在一些活動,但并沒有任何足以改變其價值的事件發生,那這個場景充其量只能發揮解釋作用,向觀眾解釋有關人物的信息、背景等。但如果一個場景只是為了解釋而存在,那完全可以將其舍棄,將需要傳達的信息融入其他場景中。微電影的時長較短,需要精心設計每一個場景,盡可能避免出現沒有轉折的場景。
在微電影《向陽》劇本創作前期,為充分展現小安的生長環境、性格形成原因,以及小安去參加比賽的誘因,設置了眾多場景,如小安在房前掛玉米、在水桶邊洗菜、在銀杏樹下砍柴等等。但在實際拍攝時,發現根本不需要這么多場景,相關內容完全可以在同一場景中表現出來,一味堆砌反而顯得有些刻意。從小安的家鄉到體校,隨著場景的變化,事件也在發生變化。同樣是場景,但體校的場景設置就顯得有價值許多。首先是體育館內,小安只是不在意地聽著消息,當聽到比賽有獎金時,她的內心產生了變化,動作也隨之產生了變化。第二個場景是訓練室內,訓練結束后眾人離開,只有小安還在訓練室里汗如雨下。教練在門口看到了一切,這是小安被認可的關鍵,也是教練對小安的態度發生變化的開始。第三個場景是大訓練室里,大家進行日常訓練,教練拎著補給分發給每個隊員,小安如同往常一樣默默站在一旁。但這次教練走到了她的身邊,給了她以前沒有過的關心,這一舉動鼓舞了小安。往后的每個場景中都有這樣的轉折,推動故事不斷發展。
節拍是場景中最小的構成部分,一個又一個節拍的交替構筑了場景的轉折。以《向陽》第一個場景為例,在體校里,小安只是有了初步的念頭;到了第二個場景,就變成了小安在獨自刻苦訓練;第三個場景,被教練關注到的小安受到鼓勵,更努力地訓練,同時開始突破自己。一個又一個的節拍,層層遞進,導向了最后的轉折。巧妙設置微電影場景,能讓整個劇本的結構清晰明了。
2 成片戲劇結構設置
2.1 結構與規定情境
規定情境嚴格地限定了故事的可能性[5]。許多劇作家為了避免陳詞濫調,選定一個背景,或是虛構一個規定情境,便開始創作劇本,他們在自己想象的規定情境下奮筆疾書,但事實上,在搜尋素材時他們就像無頭蒼蠅,就算能借鑒其他電影、戲劇,最終創作出來的劇本也大多結構凌亂、內容淺薄。究其根本,就在于劇作家對自己筆下故事的規定情境所知甚少,根本沒有深刻了解其背景,以及規定情境中的諸多事物。故事的規定情境包含諸多因素,如時代、期限、地點、社會環境等。首先是時代。例如,規定情境為古代,那么就不可能出現飛機在天上飛的情景;規定情境為今天,就不可能出現三妻四妾的情況。其次是期限,在時長較短的微電影里,應確定好故事的期限,是一年、一月,還是一周。只有據此巧妙設置場景,才能使劇本結構完整且內容不失真。再次是地點,要明確故事發生在哪里。最后是故事的社會環境,要明確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中講述故事。規定情境對微電影戲劇結構來說是一個約束,但限制并非一件壞事,導演當然可以天馬行空,但是故事必須遵循自身內在的法則,導演的創作局限在故事世界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中。就像前文提到的,故事源于生活,一旦脫離了生活,故事就會失真,觀眾也不會買賬。
例如,微電影《向陽》中的故事發生在現代,小安生長的鄉村仍然貧窮,她和奶奶相依為命[6]。正因為貧窮,所以小安才會為了給奶奶治病想要跑贏比賽拿到獎金,也正因為村里觀念落后,小安的鄰居才會有女孩子就應該早點嫁人的想法。我們國家十分重視人文關懷,雖然小安毫不起眼,但她有自己的決心,因此在努力拼搏的道路上獲得了教練的關注與幫助。正因有了這些限制,創作時才能避免把故事塑造成瑣碎,沒有精度又沒有支撐的空殼[7]。
2.2 戲劇結構與沖突
沖突是整部劇的關鍵,主要通過人物的外在語言和行為來表現。自身心理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人與環境的沖突等都會帶來戲劇性。如《向陽》中,沖突的開端在于教練宣布近期有一場獎金豐厚的比賽,小安正好需要錢,所以有了參加比賽的想法。為了贏得比賽,小安拼命訓練,教練也看到了小安的努力,可小安因為身體跟不上暈倒了,從而引發沖突:教練為小安身體著想決定不讓小安參加比賽,但小安急需用錢。這是全片戲劇性最強的地方,也是最能調動人情緒的地方。沖突得到調和后,就到了全片的尾聲,最后教練還是決定幫助小安訓練,小安也不負眾望拿到了冠軍[8]。小安從一開始為了獎金而參加比賽,到最后明白拼搏的意義,不僅表明外部沖突得到解決,還暗示小安的自我矛盾得到解決。
2.3 戲劇結構與人物
結構與人物,何者更重要?有人認為,結構第一位,人物第二位;也有許多人認為,結構僅僅是承載人物的器皿,那些別具一格的人物形象才是觀眾想要看到的。直到今天,這樣的爭論依然存在。我們無法定義到底哪個更重要,但人物和人物塑造無疑應該得到關注。性別、年齡、語言等等,這些獨一無二的元素塑造了人物,但人物本性的揭露,往往與壓力或磨難相伴。例如,在微電影《向陽》中,小安看上去是一個默默無聞、安靜聽話的女孩,可在真正面臨壓力時——出于身體原因,教練決定不讓小安參加比賽[9],毅然與教練爭論,這便是面臨壓力或磨難時所展示出的本性。人不可貌相,需要細心挖掘,通過對照或反襯來揭示人物本性。既然人物需要面臨壓力作出選擇,那劇本就要不斷加大壓力,把人物逼到進退兩難的地步,迫使人物作出選擇。越是艱難的選擇,越能揭示人物的本性。劇本結構如同人的骨架,而人物是劇本的血肉,光有骨架,劇本只是空殼,人物是填充、豐富結構的存在。一部優秀的作品,首先要讓讀者產生真實感,其中的人物必須可信,是熱情還是內向,聰明還是笨拙,傲慢還是謙卑,人物塑造必須合理。沒有故事,人物不可能得到深刻的表現,沒有人物,結構也不可能得以完善。結構和人物的連鎖關系似乎是完全對稱的,直到結局。好萊塢有一句流傳已久的話:“電影講究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鐘。”對微電影來說,“最后二十分鐘”也就是指故事的高潮。高潮是故事一切情感、價值匯聚的頂點,其他一切都服務于這個“最高任務”。一步一步披荊斬棘達到這個頂點,是結構與人物共同的目標,也是結構和人物的共同視角所在。
3 結語
在微電影中,影響結構的因素有很多,各種因素協作才能構建一個牢固又經得起推敲的框架。在微電影創作中,結構非常重要,事件、場景、人物、沖突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仲年.戲劇導演[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26-29.
[2] 鮑黔明,廖向紅,丁如如,等.導演學基礎教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120-128.
[3] 任鳴.導演的思想[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21-27.
[4] 格·尼·古里也夫.導演學引論[M].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編印,1957:33-42.
[5]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12-16.
[6] 李建平.戲劇導演本科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11-21.
[7] 悉德·菲德爾.電影編劇創作指南[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25-29.
[8] 陸軍.編劇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12-20.
[9] 喬治·貝克.戲劇技巧[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33-35.
作者簡介:陳婧(2000—),女,貴州盤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