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互文性設計是文創設計領域經常運用的一種設計方法,通過不同領域的互文融合,將不同文化、歷史或風格的元素結合在一起,從而創作出多層次、跨越傳統邊界的設計作品,為大眾提供獨特、多元的審美體驗,同時使傳統手工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方法:談及當代蘇繡的文創設計,可以從色彩、材料和形式三個方面來探討其互文性的建構過程。首先,在色彩上,當代蘇繡文創不拘泥于清雅的傳統印象,而是大膽創新,使用了更加豐富的色彩,與現代審美趨勢相契合。其次,材料不拘泥于傳統的絲線,而是尋求多種材料的配合運用,包括纖維材料、金屬絲甚至塑料,這使得蘇繡作品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層次感。最后,形式上利用科技的進步實現數字化文創設計,通過數字化技術,設計師能夠更靈活地表達創意,設計出更加復雜精細的圖案。結果:當代蘇繡的文創設計通過色彩、材料和形式上的創新,成功地構建了一個具有互文性的設計語境。結論:這種融合傳統工藝與元素的手法使蘇繡呈現出現代設計風格,具備了新的時代內涵,同時推動了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社會的創新與發展。這種設計理念不僅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動力,而且為設計領域的未來開拓了更多的可能。
關鍵詞:互文性;蘇繡;文創設計;參數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S93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4-0-03
互文性這一理念最早應用于文學領域,由法國符號學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提出,指的是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語的鑲嵌品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編[1]。在我國古詩詞中,互文是一種修辭手法,意為同一文本中的上下文互相解釋、互相滲透。互文性這一理論為藝術設計類的文本解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設計中,不同領域、不同風格之間的跨界聯動能使不同元素互文互融,由此為當代設計挖掘新的亮點。
文創設計以創新的方式對原有的內容進行再解讀與創造。在當代蘇繡文創設計中,存在大量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時代、不同風格與傳統技藝之間的互文。文章從互文性理論出發,將蘇繡文創設計看作一種互文性的建構過程,并通過分析設計中的色彩、材料與形式三個方面,解析互文性視域下跨界合作的當代蘇繡文創設計。
1 蘇繡色彩與多元風格的融合
蘇繡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明代吳門畫派促進其形成新的藝術風格到近現代沈壽將西方美術的審美特點融入蘇繡藝術,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其精湛的工藝、高度包容的題材,為跨文化視角下的“非遺”文創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羅蘭·巴特在《萬有百科全書》中闡述了互文性的概念:“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任何文本都是重新組合以前的文本?!保?]他認為,文本間的互文性可以被視作一種復雜的關系網,是一個由無數文本元素堆積組織而成的多維空間。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下,蘇繡注重意境、色彩清雅,在其作品中,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3]。
現代蘇繡文創不僅應注重對蘇繡這一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更應該注重蘇繡與現代人生活的聯系,而從互文性視角分析蘇繡文創設計及其創作手法,能夠較為清晰地闡述蘇繡這一傳統手工藝是如何通過文創再設計在大眾文化與藝術間搭建起橋梁的。在設計作品《九宮格》中(見圖1),張曉星與宋亞樵在配色上沒有采用傳統蘇繡的清雅色彩,而是融合了emoji表情元素的《撲克臉》,采用高飽和度的大膽配色,結合現代主義構圖,探索蘇繡在色彩上的更多可能。薛式刺繡的新一代傳承人張雪也在不斷探索蘇繡與其他領域融合的可能。《窯變》利用蘇繡表現建盞的曜變天目之美,不同于傳統蘇繡的山水鳥獸題材,繡面中的顏色復刻了建盞窯變的藍色斑紋,絢麗的七彩光輝是建盞曜變天目的主要特征?!陡G變》頗具現代性的題材與色彩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蘇繡的認知,在用色上極具視覺沖擊力。
蘇繡文創在色彩上不斷吸收現代元素,借鑒和參考各種不同的風格,不斷嘗試傳統工藝與現代風格審美的互文創新。探索蘇繡文創色彩的創新應用,能在延續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賦予其現代性和時尚感。
2 傳統蘇繡的跨界運用
“和色無跡、均勻熨帖、絲縷分明、毛片輕盈松快?!眰鹘y蘇繡的材料大多是桑蠶絲線與金銀線。桑蠶絲線是目前世界上顏色最多的繡花線,這正是蘇繡畫面栩栩如生的秘訣之一,同時使用不同的材料能帶給人不同的感官體驗。
丹麥現代設計運動先驅者克林曾說:“運用適當的技巧去處理適當的材料,才能真正解決人類的需要,并獲得純真和美的效果。”[4]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材料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超越了傳統的裝飾點綴,與結構、構造密切相關。在這一背景下,蘇繡作為一門傳統的手工藝,也在不斷迎合潮流,通過引入現代科技材料,展現出全新的表達方式。在蘇繡文創設計實踐中,藝術家們正積極探索利用現代科技材料創作獨特且引人注目的作品。例如,姚惠芬于2015年創作的《園林組畫》就充分展示了蘇繡與現代科技材料的結合。其中,LED燈線不僅僅被運用在照明系統中,還巧妙地融入蘇繡作品設計,為畫面增色不少。此外,蘇繡藝術家們也開始嘗試運用新型材料,以創作出更為前衛和獨特的作品。蘇繡大師姚惠琴與史金淞共同創作的《哪吒度量圖——霓虹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幅作品中,蘇繡藝術巧妙地與霓虹燈技術結合,呈現出一種富有現代感的效果,為傳統的蘇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除了在光源方面的創新外,蘇繡藝術家們還對面料的選擇進行了拓展。品牌sheme在設計《炫秀》(見圖2)系列的過程中,打破傳統手工技藝的常規思維,融入現代時尚元素施華洛世奇水晶及亮片,結合精工細作的皮手工技藝,展現了傳統與時尚交融的獨特韻律。每一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性,能夠為人們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官體驗?,F代設計通過材料和工藝的創造性融合,使傳統工藝的表現力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審美需求的增長決定了文創設計中材料使用的多元化與綜合化,各個領域間的元素互動得到重視。在蘇繡文創設計中開發使用新的材料,不僅能為創作拓展新的思路,也可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蘇繡這一傳統手工藝。
3 傳統蘇繡的數字化路徑
互聯網和數字媒體等現代技術已成為“非遺”傳承人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動“非遺”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手段。在此背景下,蘇繡文創擁有廣闊的創新空間,可以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為人們提供更為豐富的三維沉浸式藝術體驗。蘇繡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性手工藝術,還能夠通過對數字技術的運用,將原本單一的信息傳遞轉化為更加豐富多維的藝術表達。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數字絲路文化”計劃展現了當代技術與傳統文化互文發展的理念,博物館主要通過兩種創新形式保存和宣傳傳統文化。一是通過全息掃描建立數字檔案;二是發展數字藏品,增加藏品與大眾的聯系與互動,如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宋韻”數字服裝系列。又如本土原創品牌sheme,從傳統蘇繡中汲取靈感,秉持匠人精神,將時尚設計與頂級制鞋工藝相融合,用時尚的方式演繹和傳承中國文化。傳統蘇繡作品耗時久、價值高,通常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和收藏,產能較低。蘇繡文創需要不斷參考其他領域,互相借鑒融合,不斷探索現代文創設計的新方向,利用新技術、新材料,使蘇繡更好地融入大眾的生活。近幾年,蘇繡文創在各個領域都進行了一些嘗試,小到手表、耳機,大到服裝、燈具,跨界融合方向上的文創衍生品層出不窮,形式多種多樣,給大眾帶來了更多的選擇。例如,大師薛金娣的作品——蘇繡手表(見圖3),直徑僅有3厘米的手表表盤上繡著“梨花雙燕”,色彩生動、層次豐富、細節嚴謹,一派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景象。蘇繡文創耳機(見圖4)區別于傳統題材,采用小尺幅的極簡風,做了大量留白處理,顯得淡雅、清新、飄逸。蘇繡的精細與神韻是工業化機器做不到的,機繡無法代替手繡,所以蘇繡文創不僅要在形式上做出改變,也要嘗試不一樣的風格。
參數化設計是一種通過調整特定參數生成多樣化設計的方法。傳統的蘇繡圖案線條細膩、色彩淡雅,但將其轉換為金屬墻板等產品,就必須簡化并規律化圖案。利用參數化設計,設計師可以根據蘇繡圖案的特征,調整各種參數,如線條的粗細、間距、角度等,從而將復雜的蘇繡圖案轉換為簡潔且有規律的幾何圖案。其中,灰度的運用是參數化設計中的重要一環。通過灰度,設計師可以對圖案的不同部分進行分層處理,從而更好地捕捉其細節和紋理。將不同灰度值映射到不同的幾何形狀或圖案單元上,能使整體設計更加豐富多樣。例如,淺灰色可以映射為細小的幾何圖案,而深灰色可以映射為較大的幾何形狀。這種灰度映射的方法能使設計師在保持圖案特色的同時,將其規律化,使之適用于金屬墻板等產品制造。這種利用參數化設計和灰度規律化圖案的方法在工業設計中被廣泛運用。例如,通過調整灰度、參數等,將蘇繡作品《貓》轉化為規律的圓圈圖案(見圖5)。設計師靈活運用參數化設計,能夠創作出各種獨特的幾何圖案,凸顯產品的藝術感和時尚感。這種設計方法不僅推動了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工業制造的融合,也為產品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不同形式的設計作品可能包含對同一題材不同媒介的處理、對同一媒介不同門類題材的組合、融合不同藝術門類和傳播媒介產生的新多媒體形式、新多媒體形式產生的互文影響等[5]。當代蘇繡文創在形式上得到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同時,要重視產品的功能性。近些年,蘇繡文創不斷探索與數字科技、數碼產品等領域的聯動互文,為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蘇繡這一傳統手工藝作出了巨大貢獻。
4 結語
設計生產物品不僅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更體現了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在現代設計中,文化意義至關重要,一個缺乏文化意義的設計作品很難獲得大眾的認可。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設計師在色彩、材料和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蘇繡這一傳統手工藝要在時代背景下不斷創新融合,走進大眾生活,從而煥發新的活力?,F代蘇繡文創設計中蘊含著許多領域的不同元素,只有在交織的文本網絡中不斷進行再敘述、再詮釋,其才能在跨文本敘事設計中構建出多維度的互文性釋義網絡。
參考文獻:
[1] 傅麗莉.圖像符號與文本資源:以德國藝術家安塞爾姆·基弗為例[J].文藝爭鳴,2011(4):45-49.
[2] 鄭釔弦.互文性理論視角下波普藝術中的跨界特性研究[J].美與時代,2022(2):51-54.
[3] 馬繼芳.論蘇州刺繡傳承的藝術特性[J].群文天地,2012(13):187.
[4] 林懷州.淺談當代室內設計的創新[J].藝術教育,2015(8):69-70.
[5] 王玥.論動畫作品中的互文性表達[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0.
作者簡介:王欣怡(2000—),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創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