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 楊杰
摘?要:數字經濟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重構了傳統的產業結構與經濟體系,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我國長期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將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加以實施,尤其是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發展數字經濟后,數字經濟更是被視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基于此,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入手,對數字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加以分析,并通過研究總結出其助力數字經濟的現實路徑,即實現數字化產業與產業數字化雙向互動、加強核心數字技術攻關及完善數字經濟規范化治理體系。
關鍵詞: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化產業;產業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F49;F1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8-019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8.045
1??引言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加之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在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增長階段轉變的同時,也面臨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不難看出,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已成定局。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經濟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和新的動力。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破解當下經濟發展困境的最優解。面對疫情帶來的負面沖擊和世界經濟衰退的連帶影響,我國數字經濟逆勢而上,為中國成為世界各國中最早實現經濟復蘇和社會安定的國家,成為世界經濟形勢復蘇的重要支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動與支撐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痹谄鋬瀯菖c作用日益凸顯的今天,數字經濟已毋庸置疑地成為推動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全新助力。
2?數字經濟的內涵及特征
2.1?數字經濟的內涵
“數字經濟”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96年,美國經濟學家唐·塔普斯科特在其著作《數據時代的經濟學:對網絡智能時代機遇和風險的再思考》中提出數字經濟是“以人類智慧網絡化為基礎的新型經濟”?,并從十二個方面對數字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全新特征進行了闡釋。1998年,美國商務部發布了首個以新經濟(數字經濟)為對象進行全面研究的報告《浮現中的數字經濟》,并在報告中將數字經濟表述為一種以“因特網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是先導技術,信息產業是帶頭和支柱產業,電子商務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為特征的新經濟。?這一時期對于數字經濟的界定側重于闡述數字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強調其對數字化產業的重要性。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數字經濟的影響力已不再局限于數字化產業本身,而是向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各領域外延,對于數字經濟的早期定義也逐漸發生轉變。2016年9月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中國推動達成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對數字經濟這一概念正式進行了界定,將其定義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從更宏觀的角度對數字經濟的內涵給出了全新定義。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數字經濟指的是包括硬件制造、軟件與IT行業、數字服務及電信業在內的數字化產業。數字化產業依靠數字技術對傳統信息要素加以升級改造使之轉化為新型數據要素,并基于新型要素和技術創新形成新業態與新模式。它主要通過將數字技術進行應用轉化,并以之為基礎構建跨領域、協同化、網格化的數字平臺、移動應用和支付服務,以此來實現經濟利益的獲取。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數字經濟還包括了將數字技術同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實體經濟同虛擬經濟深度融合的產業數字化。產業數字化是應用數字技術對原有產業實施創新改造,使數字經濟獨有的海量數據與強算力優勢為之所用,在優化生產過程、大幅提升傳統產業生產效能的基礎上降低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電子商務、工業4.0、智慧農業等新興產業方向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數字經濟就是一種以創新為驅動力,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應用為重要載體的新形態經濟。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時點上,全面了解數字經濟的內涵,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無疑對系統性地把握數字經濟特征,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進而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提供助力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2?數字經濟的特征
2.2.1?高創新性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與數字技術的創新升級息息相關,隨著數字技術與經濟體系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其技術創新成果已開始激發經濟各領域的創新活力與增長動能,使傳統經濟模式發生結構性轉變。從生產提效的角度來說,數字技術的創新升級極大解放了生產者的勞動力,并為生產者完善生產決策、提高生產效能提供了科學支撐。數字技術的創新利用還可為傳統生產要素賦能,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促進生產效能增長上的乘數效應,實現生產效率的高效增長;從資源獲取的角度來說,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能夠產生更為豐富的數據資源,使資源積累速率大幅提升。而數據資源的積累又能推動一系列圍繞數據的采集、存儲及轉化而誕生的數字化產品、服務、平臺等加速形成,使數據資源更好發揮對人才、資金、物資等生產要素的帶動作用。隨著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高創新性正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2.2?強滲透性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技術已逐步滲透至生產、分配、消費及交換各環節,在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后賦能和擴展現有經濟體系的增長空間,促進整個經濟體系的高效運行。在價值鏈方面,數字技術能夠對其進行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改造,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設計、研發、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進行簡化與提效,縮短研發周期,降低運行成本,進而有效擴大價值鏈在生產運營、價值創造及市場占據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在產業鏈方面,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促進了產業鏈的全方位數字化革新。數字經濟在推動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一體化生態進程、打破產業固有束縛、拓展市場現有邊界、增強產業鏈各環節專業化分工程度等方面都表現出極高潛力??梢?,數字技術將引領我國實體經濟各領域向智慧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數字經濟的強滲透性將進一步提高實體經濟的資源利用率,促進各類市場主體高效協同,暢通經濟循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2.2.3?廣覆蓋性
數字經濟能推動社會化生產由單一主體生產模式向多主體網格化協作生產模式轉變,使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網絡協同效應得到充分激發。多類型、小規模的市場主體在數字經濟模式下得以便捷地參與到經濟領域活動全過程中,助力社會化生產模式的網絡化轉型。對于單一主體來說,數字經濟覆蓋面的愈發廣泛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機遇。通過以互聯網平臺、智能設備及數字基礎設施等關鍵節點,數字技術將使社會化生產模式中的生產廠家、經銷商、消費者等重要主體緊密連接,并通過提高鏈接水平來構建足以覆蓋市場主體的生產網絡與交易網絡,打破長期以來因聯系不暢導致的信息壁壘,使生產要素流通更加順暢。對于主體集群來說,數字經濟改變了不同產業集群間孤立存在的局面,使各產業集群相互聯系、相互融合。賦能產業發展方式變革,使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產業代表性新技術同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有機融合,開發出智慧農業、工業4.0、數字服務等經濟新場景新業態,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賦能。數字經濟的廣覆蓋性使之成為社會化生產模式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數字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3.1?數字經濟夯實微觀經濟基礎
傳統的經濟模式多著眼于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本身的價值以及經由交換過程得到的二次增值,但隨著科技的迭代發展,面臨著受產品價值、數量及成本影響頗深的傳統經濟模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事前、事中及事后交易費用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當前流通盈利難以覆蓋生產成本,生產鏈條難以為繼的困境。而數字經濟則為打破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案。數字經濟生態下的盈利模式更為多元化,通過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網絡經濟等方式,對生產過程與交易過程進行結構性優化,進而實現產品盈利擴大化與成本極低化。一方面,數字經濟依托傳統經濟模式下原有的廣客戶群體覆蓋率和高市場占有率,通過為產品賦予伴生價值,使其具有高附加利潤,產品的利潤構成類型將由單一產品價值決定型向產品價值與附加價值復合決定型轉變,使生產盈利不再受到其產品本體的價值限制。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則從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入手,利用數字經濟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特性降低生產過程中的邊際成本消耗,并經由擴大生產規模的方式攤勻固定成本,進而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同時,借助互聯網在交易信息收集與匹配上的獨特優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使因成本過高而被抑制或束縛的生產力解放出來,進而實現運行成本的降低,由此產品數量的增加不再受成本的增加所限。隨著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正反饋效應將被逐步激發,兩者將會實現良性的雙向動態平衡,有助于提高企業盈利水平、提升經濟運行效率、賦予產業創新動能,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微觀基礎。
3.2?數字經濟助推中觀產業革新
數字經濟的興盛與發展為傳統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革新機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碑a業的數字化轉型將為后繼乏力的傳統產業提供全新動力。通過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傳統的產業模式將得到改變,數字產業與傳統產業將在各領域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促使產業原有的生產方式、發展模式以及協同效能發生革命性轉變,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升。橫向維度上,基于不同產業間存在的經濟技術聯系,數字經濟將促使多領域產業有機結合,形成資源高效分配、產能高速提升、產業鏈高度協同的集群機制,增強產業關聯性,推動產業間的延伸與融合,進而實現產業集群向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的變革;縱向維度上,傳統的上下游產業區分結構將被進一步優化,數字技術的創新為傳統的產業鏈條提供了關聯性更高的技術、服務與產品,模糊了原有的產業間邊界,使上下游產業得以實現資源和技術的共享。數字經濟的存在推動了產業鏈各環節革新,創新了傳統產業組織構成,實現了中觀層面產業布局和架構的創新性變革。
3.3?數字經濟提升宏觀生產效能
數字經濟的誕生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效能的提升賦予了全新可能。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即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以勞動和土地為關鍵生產要素,工業經濟則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然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而傳統生產要素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則決定了傳統經濟形態下的生產效能勢必會因生產要素的束縛無法進一步提升。但作為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是不同的。一方面,數據要素具有可增長性強、迭代速度快、復用價值高的本質特征。這些特性的存在使傳統要素的限制對于數據要素來說不再成立,其特性使它在生產過程中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隨著生產的持續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數據要素的強滲透性和高適配性使其得以同勞動、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進行高效的有機結合,在充分發揮乘數效應的基礎上深入影響生產活動各環節的實踐活動,實現生產要素分配效率和利用水平的顯著提高,使生產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數據要素的支撐使數字經濟突破了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在原有的生產要素上的阻礙,實現了宏觀層面生產力和生產效能的可持續性提升。
4?數字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4.1?實現數字化產業與產業數字化雙向互動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衍進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正逐步滲透以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為代表的傳統型產業,推動傳統型產業向數字化和信息化方向轉變。而以互聯網、芯片、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化產業則在傳統型產業的助力下實現了新興技術的應用轉化以及持續更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講話時指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點就是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逼鋵嵸|就是一手抓數字化產業的突破,一手抓產業數字化的革新,在以數字化技術完成電力、機械、材料等傳統型產業革新的同時,以傳統型產業支撐電信、軟件、信息技術服務以及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成果轉化,實現數字經濟向深層次、大規模、全方位的進一步轉變,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增添新動能。
4.2?加強核心數字技術攻關
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人類歷史已經不止一次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使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推手。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革新息息相關,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區塊鏈、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成果的問世將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增長紅利。為此,加快核心數字技術攻關已成為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實現路徑。通過聚焦數字技術前沿領域,推動數字技術自主創新,數字技術將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發揮其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為數字新產品、數字新服務的研發提供充分的技術支持,并以此為橋梁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度融合,提升數字化產業生產效能,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使數字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為助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4.3?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抓手,也是打通社會經濟發展“大動脈”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構筑我國數字經濟競爭新優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蓖苿訑底纸洕A設施建設要堅持適度超前原則,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推進光纖網絡擴容提速,增強網絡基礎設施承載和服務能力,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信息網絡體系;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加速現有基礎設施數字升級改造,重點從工業、交通、能源、環境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各領域數字化轉型中的支柱作用,逐步形成集智能化、快捷化、高效化等特點為一體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完善技術開發基礎設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保障,推動有緊迫需求、高影響力、強帶動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形成有強戰略意義的科技和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提供有力支撐。
4.4?完善數字經濟規范化治理體系
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表現出了廣覆蓋性、強滲透性、高適配性的特質,這使它能輕易地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并對其造成深刻影響。但由于數字經濟屬于新興經濟形態,治理機制和監管體系的建立健全尚未完善,使不法分子鉆了空子,導致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損害群眾利益、妨礙公平競爭的惡劣行為,破壞了經濟社會運行的平穩性與安定性,阻礙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因此,完善數字經濟規范化治理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通過完善數字市場準入條例,健全競爭公平性審查機制,出臺數字經濟監管相關法律條例,使監管體系向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方向發展,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及時糾正在數字經濟運行中發生的不正當行為,防止平臺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依法查處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使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數字經濟的價值與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更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5?結論
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數字經濟能夠促使傳統的經濟活動發生嬗變,激發其新模式、新業態和新范式,推動其向形態更成熟、分工更完善、結構更合理的高級階段演進,使現有的生產力與生產方式得到更大的提升空間。
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幫助市場主體重構組織模式,實現跨界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延伸產業鏈條,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從理論邏輯和實現路徑的角度入手,研究數字經濟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所能起到的作用,對于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為做好經濟工作,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胡世良.數字經濟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J].通信世界,2022(11):14-17.
[2]賈康.發展數字經濟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J].國際金融,2022(6):3-5.
[3]郭晗,全勤慧.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測度評價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2(11):72-82.
[4]徐曼,鄧創,劉達禹.數字經濟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機制機理與研究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2):66-72.
[5]張鴻,董聚元,王璐.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現狀及對策[J].人文雜志,2022(10):75-86.
[6]王裕瑾,李夢玉.中國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的耦合協調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3,39(1):104-118.
[7]方婷.數字產業化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價值工程,2022,41(36):25-27.
[8]馬玥.數字經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挑戰及政策建議[J].求是學刊,2022,49(6):74-83.
[作者簡介]沈毅(1996—),男,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