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 鄒怡 李曉敏



Construction and testing of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postoperative infective endophthalmitis in elderly cataract patients
JIANG Li,ZOU Yi,LI XiaominWux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Jiangsu 214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 Xiaomin,E-mail:13861708362@163.com
Keywords cataract;elderly patients;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risk factors;evaluation model;nursing
摘要 目的:構建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并檢驗模型預測能力。方法:選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老年白內障手術病人180例,根據是否發生感染性眼內炎將病人分為發生組和未發生組,采用單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危險因素,結合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構建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選取我院2022年8月—2023年4月收治的老年白內障手術病人50例校驗模型預測能力。結果:180例老年白內障手術病人并發感染性眼內炎21例,發生率為11.67%;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歲、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20 min、術中玻璃體溢出、血清清蛋白<35 g/L為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檢驗結果顯示,P>0.05,提示預測情況與實際情況比較一致,模型有較好擬合度;模型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下面積為0.813,95%CI(0.765,0.862),靈敏度為0.823、特異度為0.879,約登指數為0.702;外部驗證結果顯示,模型預測準確值為86.00%,靈敏度為87.50%,特異度為85.71%,Kappa一致性系數為0.504。結論: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率較高,且其危險因素復雜,研究構建的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有較好的預測能力。
關鍵詞 白內障;老年病人;感染性眼內炎;危險因素;評估模型;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02.029
白內障是臨床高發性視覺障礙性疾病,且以老年性白內障最為常見[1],是晶狀體代謝紊亂引起的晶狀體蛋白質變性、渾濁所致,其誘發因素有年齡、青光眼、吸煙、酗酒、眼部外傷等[2]。臨床治療白內障多采取藥物、手術2種方式,其中手術是白內障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案,多數病人術后視力均恢復良好[3]。但因眼部組織結構精細,加之老年病人機體功能呈退行性變化,術后機體防御機制減弱,易引起相關并發癥,以感染性眼內炎最為嚴重。感染性眼內炎多發于白內障術后24~96 h,病人短時間內視力急劇受損,嚴重者甚至視力喪失,為此,臨床醫護人員需加強對感染性眼內炎風險的有效識別,并積極采取預防措施[4]。國內學者圍繞白內障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開展了系列研究,但研究熱點集中于其發生現狀、危險因素及預防護理措施[5],并未形成有效的風險識別工具,難以構建風險分級管理方案。為實現對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眼內炎風險的有效評估,以期為臨床預防護理提供參考,本研究就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危險因素實施分析,并據此構建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檢驗模型預測能力,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老年白內障手術病人共180例作為構建隊列,選取我院2022年8月—2023年4月收治的老年白內障手術病人共50例作為驗證隊列。納入標準:1)符合眼科臨床指南[6]中相關診斷標準;2)年齡≥60歲;3)均單眼發?。?)確定行手術治療;5)手術過程順利,且術前無感染性疾??;6)認知、溝通能力正常;7)病人及家屬知曉研究,同意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免疫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礙;2)合并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存在重要臟器功能異常;4)伴有眼外傷;5)既往有精神疾病史;6)病情惡化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7)臨床資料缺失病人。
1.2 干預方法
1.2.1 組建研究小組
從科室挑選合適護士組建研究小組,共有5名組員,分別開展數據統計、資料收集等工作。組員納入標準:眼科護士;工作年限超過3年;本科及以上學歷;非進修護士;熟悉白內障圍術期護理及并發癥預防知識;有較好的護患溝通能力;能夠全程參與調查。組員年齡:<30歲3名,≥30歲2名;學歷:本科4名,本科以上1名;工作年限:3~5年3名,>5年2名;職稱:護士2名,護師及以上3名。
正式調查前,對研究小組成員進行統一培訓,培訓教師為科室護士長;培訓內容為白內障知識、白內障圍術期護理、感染性眼內炎知識、臨床資料收集等;培訓過程:培訓教師說明調查實施流程,包括資料收集、數據整理、統計分析”,說明調查操作規范及注意事項,如資料收集與信息原則等;培訓共1 h,培訓結束后,隨堂提問考核,每人5題,全部回答正常,則考核合格,可參與調查。
1.2.2 調查工具
1.2.2.1 一般資料問卷
該問卷為自制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體質指數、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眼部位、白內障病程、切口位置、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玻璃體溢出、血清清蛋白、血紅蛋白、中性粒細胞比率。
1.2.2.2 感染性眼內炎診斷
根據《中國眼科手術后感染性眼內炎診療專家共識(2022年)》[7]中相關標準診斷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是否并發感染性眼內炎,診斷標準如下:1)癥狀與體征。包括眼痛、前房及玻璃體膿腫、瞳孔縮小、角膜水腫渾濁、視力明顯下降等。2)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10×109 /L;眼部超聲檢查顯示,有密集點狀聲影,視網膜無明顯異常。
1.2.3 調查方法
選取2名組員擔任調查員,采用統一指導語、填表方法開展調查,向病人或家屬說明調查目的、介紹問卷內容,確保病人知情條件下收集資料。1名調查員根據問卷中項目向病人提問,結合回答填寫問卷,另1名調查員監督提問、問卷填寫過程,確保填入信息與病人反饋一致。調查結束,調查員復讀問卷內容,由病人核查;調查員查閱病人手術記錄、護理記錄、血常規檢查單獲取相關信息,并將信息錄入一般資料問卷,該過程遵循雙人核查原則,如有不同意見,則邀請第3人查閱、提取信息。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的影響因素,結合回歸分析結果構建預測模型;通過Hosmer-Lemeshow(H-L)擬合優度檢驗、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下面積、外部驗證檢驗模型預測能力。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180例老年白內障手術病人并發感染性眼內炎21例,發生率為11.67%。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影響因素為年齡、體質指數、合并糖尿病、白內障病程、手術時間、術中玻璃體溢出、血清清蛋白水平(P<0.05),見表1。
2.2 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以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為因變量(未發生=0,發生=1),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包括年齡、體質指數、合并糖尿病、白內障病程、手術時間、術中玻璃體溢出、血清清蛋白,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歲、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20 min、術中玻璃體溢出、血清清蛋白<35g/L為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2.3 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與檢驗
2.3.1 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模型預測因子共5個,分別為年齡、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術中玻璃體溢出、血清清蛋白,結合預測因子偏回歸系數即可構建模型,設定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率為P,則:
Logit(P)=-5.826+1.010×年齡+2.749×合并糖尿?。?.623×手術時間+2.074×術中玻璃體溢出+2.750×血清清蛋白。
2.3.2 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的校驗
2.3.2.1 內部驗證
采用H-L檢驗評價模型擬合度,結果顯示,χ2=0.104,P=0.815,P>0.05,提示預測情況與實際情況比較一致,模型有較好擬合度。繪制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ROC曲線,得到ROC曲線下面積為0.813,95%CI為(0.765,0.862),靈敏度為0.823,特異度為0.879,約登指數為0.702,見圖1。
2.3.2.2 外部驗證
采用模型評估驗證隊列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風險,結果顯示,預測術后發生感染性眼內炎的8例病人中實際發生7例,預測術后未發生感染性眼內炎的42例病人中實際未發生36例,計算得到模型預測準確值為86.00%,靈敏度為87.50%,特異度為85.71%,Kappa一致性系數為0.504。
3 討論
3.1 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風險受多因素影響
3.1.1 年齡
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歲的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風險高于≤70歲病人,劉鐵等[8]研究顯示,年齡≥70歲是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術后發生感染性眼內炎的相關因素,與本研究結論一致;究其原因,隨著年齡增長,機體臟器功能處于退行性變化狀態,免疫功能、防御能力有所下降,加之手術因素影響,病原菌入侵后難以實現有效抵抗,病人并發感染性眼內炎的風險大[9];同時,與中年病人不同,老年白內障病人文化水平偏低,對疾病及術后感染預防認知存在局限性,護理依從性相對較差,且自我管理能力偏低,對感染性眼內炎預防效果有一定影響。
3.1.2 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是老年病人中的高發性基礎疾病,合并糖尿病情況下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對單核細胞系統功能有一定影響,極易引起菌群失調,導致病人術后感染各類病原菌;同時,高血糖狀態是病原菌定植、繁殖的最佳環境,不僅會降低機體抗感染能力,還會影響抗菌藥物的效果[10]。此外,合并糖尿病還會影響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切口愈合,為病原菌侵襲創造了機會。陳雪紅等[11]研究顯示,糖尿病合并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病人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發生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病人,能為本研究結論提供證據支持。
3.1.3 手術時間
臨床常規白內障手術時間約20 min,手術時間越長則切口暴露時間越長,切口上可能存在的病原菌數量越多,術后發生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越大。同時,手術時間越長,則老年白內障病人生理、心理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可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入侵后難以實現有效防御,并發感染性眼內炎風險明顯增大。柏晏杰等[12]針對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為其危險因素,但臨界值為1 h,大于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該研究指出,應提升術者技術水平,加強圍術期護理,以促進白內障手術順利進行,以期縮短手術時間。
3.1.4 術中玻璃體溢出
玻璃體溢出是白內障手術中發生率較低的并發癥,但術中玻璃體溢出會增大玻璃體與空氣的接觸面,導致更多的病原菌降落在玻璃體上,可能增大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同時,玻璃體溢出后的處理操作也可能將外界病原菌帶入眼內,進而引起感染性眼內炎[13]。楊國炳[14]研究顯示,白內障術中玻璃體溢出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率為7.55%,大于玻璃體未溢出病人(1.20%),與本研究結果相比偏小,提示術中玻璃體溢出屬于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的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論一致。
3.1.5 血清清蛋白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清蛋白<35 g/L的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風險是血清清蛋白35~55 g/L病人的15.644倍,而血清清蛋白是臨床評估機體營養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血清清蛋白<35 g/L提示病人營養狀況欠佳。老年人胃腸功能呈退行性變化,加之疾病等因素影響,并發營養不良的風險較大,而營養不良情況下機體免疫功能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且易引起正常菌群失調,病原菌入侵后機體難以實現有效的抵抗,并發眼內炎風險明顯增大[15]。
3.2 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預測能力較好
本研究將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危險因素進行整合,建立風險評估模型,有助于預測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為臨床護理提供量化依據。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H-L檢驗顯示,P>0.05,提示模型預測情況與實際情況較為一致,模型有較好的擬合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實際情況。模型ROC曲線下面積為0.813,而通常將ROC曲線下面積>0.7設為可接受范圍,該數值越接近1,則提示模型預測能力越好,可知研究構建模型預測能力較好,能實現對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的有效識別。為探究本研究構建模型在臨床中的適用性,采用模型對驗證隊列病人實施評估,并與臨床實際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模型預測準確值為86.00%,Kappa一致性系數為0.504,說明模型有較好的預測能力,可用于臨床老年白內障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風險評估。
4 小結
本研究構建的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有較好的預測能力。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樣本來源單一。本研究僅以1所醫院為樣本來源,其代表性存在不足,難以保證模型在其他醫院、地區甚至全國范圍內的適用性;后續應擴大樣本選取范圍,將不同地區或層級醫院病例納入研究,進一步驗證結論。2)未實現信息自動捕獲。研究構建的風險評估模型雖不涉及復雜計算或指標測定,但信息收集、錄入操作需耗費一定時間,且易出現信息錯誤;后續可通過與相關專業人員協作設計相關程序與病歷管理系統相連,自動抓取信息,并計算風險數值。
參考文獻:
[1]吳子東,陳雪紅,莊海容,等.小切口水平空間劈核術與超聲乳化術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的效果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16):3471-3473.
[2]李鵬飛,張國偉,曹宇,等.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氧化損傷修復基因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J].眼科新進展,2021,41(2):178-181.
[3]劉美芳,蔡佳馨,劉璽,等.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患者決策輔助方案的構建及臨床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23,52(7):1047-1051.
[4]馬玉,李媛,趙英.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的原因調查與干預措施分析[J].四川解剖學雜志,2022,30(4):44-47.
[5]張瑜,袁曉玲,馬懿辰,等.感染性眼內炎的診斷和治療[J].上海醫藥,2022,43(7):7-12;19.
[6]盧奕.解讀眼科臨床指南(PPP) 規范診治理念[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8,18(2):79-81.
[7]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組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外傷學組,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學組.中國眼科手術后感染性眼內炎診療專家共識(2022年)[J].中華眼科雜志,2022,58(7):487-499.
[8]劉鐵,解成志,謝同樸.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術后發生感染性眼內炎的病原學特點及相關因素[J].國際眼科雜志,2019,19(10):1764-1767.
[9]繆麗萍,李莉.白內障術后并發感染性眼內炎的風險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23):12-14.
[10]高靜.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29):5442-5444.
[11]陳雪紅,吳子東.糖尿病合并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與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術后并發癥的對比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21,24(5):592-596.
[12]柏晏杰,任艷蕊,姚亞春.老年白內障患者術后感染性眼內炎危險因素分析及綜合優質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0):37-39.
[13]吳雨濛.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刊,2020,55(12):1376-1378.
[14]楊國炳.白內障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病原菌特點和耐藥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14):1733-1736.
[15]李鷹,崔小冰,李水冰.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并發感染性眼內炎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2,37(15):1417-1419.
(收稿日期:2023-06-02;修回日期:2023-12-29)
(本文編輯賈小越)
作者簡介 蔣麗,主管護師,本科
*通訊作者 李曉敏,E-mail:13861708362@163.com
引用信息 蔣麗,鄒怡,李曉敏.老年白內障病人術后感染性眼內炎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與檢驗[J].循證護理,2024,10(2):34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