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鐘劍平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環境工程學院,廣東佛山,528216)
“1+X”證書制度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該制度的實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道德文化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得到更多重視,同時,學生通過自主選擇考取不同的“X”證書,同一專業的學生可選擇不同的專業方向,擁有更多的就業選擇及可能,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1+X”證書制度的實施推進了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育人的進程,促進了產教融合,提升了人才素質與崗位的匹配度,推動了人才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緩解我國的結構性就業矛盾。[1]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院校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以來,全國300多家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積極響應號召,先后公布了471個“X”證書,涉及32個典型行業。[2]
然而,“X”證書是將職業崗位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技能模塊的形式按照技能等級形成梯度考核項目,考核項目強調知識技能的復合性,導致“X”證書與傳統課程體系之間存在一些難以協調的問題。[3]為了落實“1+X”證書制度,高職院校應將傳統課程體系與“X”證書有機融合,重構課證融通式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保護及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這對服務于該領域的各類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著力于培養環保行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該專業落實“1+X”證書制度,將有效提升其人才適應性及培養質量。本文基于“X”證書構建適用于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課證融通式專業課程體系,為該專業更好地實施“1+X”證書制度提供借鑒。
當前適用于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X”證書共有三個,分別為污水處理“X”證書、智慧水廠運行與調控“X”證書、水環境監測與治理“X”證書。根據各“X”證書的職業技能標準,污水處理“X”證書面向各類工業場所配套的污水處理企業、各生活污水處理企業中的工藝控制、設備運維、分析檢測等職業崗位,主要從事污水處理和回用等工作。智慧水廠運行與調控“X”證書面向城鎮給排水企業水廠的運行值班巡檢、設備操作、水質監測等崗位,主要從事工藝設備運行、異常情況調控及水質監測等工作。水環境監測與治理“X”證書面向水處理相關企業的水環境監測、設備運維等崗位,主要從事污水處理設施運維、水環境監測及電氣自控設備安裝運維等工作。從三個證書的職業崗位面向可以看出,三個證書都以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常規職業崗位為主,但每個證書面向的企業類型不同,因而工作領域有所差異。表1呈現了各個證書的工作領域對比,各證書的具體工作領域不同。通過對比各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要求發現,部分工作領域涉及的具體知識技能存在重合的現象,如A2、B2及C4三個技能模塊都涉及水處理工藝運行操作技能。

表1 環境工程技術專業對接“X”證書的工作領域
傳統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三個模塊。通過對全國范圍內20余所高職院校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相關教師進行問卷調研,收集對比各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情況發現,各高職院校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能力、電工及PLC控制的基礎操作能力、CAD制圖操作技能等,教授環境工程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核心課程則以水、氣、固、土的污染防治設計、施工、監測及其他相關服務為主線開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備環境工程設計、施工、監測及服務相關崗位職業能力。各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差異較大,根據拓展課程設置目標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拓展能力,這類課程包括環境工程概預算、清潔生產審核、環境工程監理等,另一類是讓學生了解環保產業的最新技術及發展趨勢,包括智慧水務管理、碳排放管理、環境工程前沿技術等環保產業相關前沿動態及前沿技術課程。一般來說,專業基礎課程在第1—2學期完成,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則根據各高職院校的規劃安排,主要分布在第3—5學期。
當前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對接的各類職業崗位所應具備的理論知識體系,而“1+X”證書以實踐技能養成為核心,兩者的培養目標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差異導致傳統課程體系難以有效適應“X”證書的融入需求。
一方面,當前課程體系及“X”證書相關課程的授課內容與“X”證書的技能模塊不匹配,無法完全覆蓋所有考證模塊,較難滿足學生的考證需求。為了確保證書的通過率,部分高職院校會額外開設考證培訓課程,這導致常規課程授課內容與“X”證書技能模塊融合的改革動力不足,考證培訓課程也會增加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另一方面,當前課程體系在形成“X”證書需要的按層級逐步推進、階梯形螺旋式上升的知識難度等級和技能難度梯度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傳統課程體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注重學科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難以形成明確的難度等級和難度階梯。同時,傳統課程體系的證書考核模塊所需知識技能點被割裂并碎片化散落在相關課程中,而“X”證書相關課程分布在多個學期,且課程之間的技能銜接較弱,難以建立層級化、梯度化的知識技能體系。以污水處理“X”證書中的工藝運行這一工作模塊為例,初級標準為完成儀表現場檢查、操作簡單常見設備并記錄操作數據,中級對應的是完成生化工藝系統的開停操作,完成排泥操作及風機參數調節和通過現場及儀表數據判斷工況,高級則要求操作較復雜污泥脫水設備及完成復雜工藝的開停操作。在傳統課程中,上述技能涉及的知識點零散分布在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水污染治理技術及環保設施運營管理等專業課程中,在實際教學中,課程的各個教學項目之間、不同課程之間較少能形成明確的螺旋式上升的知識技能梯度。
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專業人才培養實施過程的依據,是指導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設計圖。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應以專業教學標準為依據,將“X”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證融通式課程體系。課證融通式課程體系的設計步驟如下。首先,以“橫向復合、縱向遞進”的原則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架構。其次,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通過歸納整合三個“X”證書的考核技能模塊,將不同證書中知識技能要求相同的模塊進行整合,避免技能模塊內容重復或相似。根據整合后的技能模塊,設置“X”證書相關的模塊化課程,制定各模塊化課程的課程標準,使之對接“X”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要求。[4]最后,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計劃安排。通過以上步驟,最終構建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課證融通式課程體系,實現有效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和職業崗位的目標,使學生在順利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達到“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要求。
根據“X”證書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專業課程體系的架構需要具備“橫向復合化”“縱向層次化”的特征。[5]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架構的橫向復合化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根據專業教學標準,課程體系應培養面向水、大氣、固廢、土壤等不同技術領域的高技術技能人才,達成專業人才技能復合化。因此,專業課程體系應包含其他技術領域的非“X”證書課程,以實現專業技能復合。第二,“X”證書的不同技能模塊本身就對應了工藝設計、工藝運營、分析檢測、設備維護維修等不同的技能崗位,完成“X”證書技能模塊的學習也將導向復合化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縱向層次化是將“X”證書同一技能模塊的初、中、高級分別設置為專業對應的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核心課程及職業選修課程,以此形成層次化的技能梯度。學生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也能取得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最終達成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課證融通式課程體系
根據形成的課程體系框架,依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要求,結合當前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設計。由于三個“X”證書之間存在知識技能點的相似或重疊,因此,教師需分析各職業技能等級要求,對各“X”證書的考證模塊進行整合重構。例如,將各“X”證書中的水質監測分析相關的工作領域任務進行整合,即A2中的A2—2水樣分析、B6及C1的工作任務整合重構為水質監測分析技能模塊,具體重構過程如表2所示。整合重構后的技能模塊為四個,分別是水處理系統運行調控(M1)、水監檢測分析(M2)、水處理設備安裝調控及保養(M3)和水處理工藝設計(M4)。

表2 三個“X”證書的技能模塊組合重構過程
根據重組后的技能模塊設置“X”證書技能模塊課程。各模塊課程的課程目標來源于重構后的技能模塊所對應的職業技能要求,課程內容為各技能模塊的模塊化項目任務。在進行課程內容重構時,教師應確保各“X”證書中不同技能應用場景的有效融入,使最終的模塊化課程教學內容與“X”證書考證內容有效銜接。參照“X”證書的不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重組后的模塊化課程進行知識技能難度梯度設計。[6]首先,依據水處理系統運行調控(M1)技能模塊設置水處理系統運行調控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運行操作準備、典型治理單元工藝運行調控、系統巡檢、系統故障判斷與處理、安全生產與應急處置五個工作領域任務,將各工作領域任務轉化為課程的模塊化項目。其次,通過對不同等級技能標準的分析和歸納,將水處理系統運行調控課程分解為初級、中級、高級三門模塊化課程,確定每門課程的知識技能點,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最后,三門課程的知識技能難度應逐漸遞增、等級分明,與“X”證書的不同等級技能標準逐級對應。“X”證書技能模塊課程的重組過程如表3所示。

表3 “X”證書技能模塊課程重組過程
根據確定的課程體系架構,將重組后的“X”證書技能模塊課程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最終形成模塊化、層次化、復合化、課證融通式的新課程體系。圖2呈現了重構后的新課程體系。從圖2可以看出,四門“X”證書初級課程和其他不涉及“X”證書的專業基礎課程共同構成本專業的專業群平臺課程,為后續的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學習打好基礎。四門“X”證書中級課程和其他不涉及“X”證書的原有專業核心課程共同構成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四門“X”證書高級技能模塊課程及其他不涉及“X”證書的原有專業拓展課程,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長、考證需求及個人興趣選修部分課程內容。當學生完成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并達到畢業的總學分要求時,即可獲得該專業的畢業證書。此外,學生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即可參加相關“X”證書的等級考試,通過技能等級考試后即可獲得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最終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圖2 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課證融通式課程體系
在安排課程計劃時,教師應在保證每學期課時數量合理的前提下,按照“X”證書技能模塊課程的等級難度逐級安排課程的先后次序,同時考慮“X”證書的考證要求,以最大化“X”證書對學生的技能提升作用,提高學生的考證通過率。
目前,環境工程技術專業對接的三個“X”證書等級考試均采用集中考核的方式,尚未實現同一技能等級的不同考核模塊在不同學期分開考核。在這種情況下,完成同一證書所有考核模塊相關課程的學習再考證是大多數學生的選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一般選擇大二或大三學年考取中級以上的“X”證書。因此,高職院校需保證學生在大二學年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以滿足學生的考證需要。具體的專業課程計劃安排表如表4所示。

表4 專業課程計劃安排表
由于新課程體系的課程數量有所增加,專業課程體系的總學時也有所增加。為平衡課程總學時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教師在制訂課程計劃時,可通過設計專業課程選修總學分,讓學生自主選擇部分選修課程,只要達到選修課程的總學分,即可達到畢業要求,最終同時獲得畢業證書和“X”證書。
“1+X”證書制度是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的重要抓手,也是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高職環境工程技術專業應加快落實“1+X”證書制度,通過構建課證融通式的課程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X”證書與專業課程體系的有機融合,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環保產業輸出更多高技術的技能型人才、為推進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