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最有效的途徑。文章從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四方面進行闡述了“糧食儲藏學”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以分析社會熱點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發揮榜樣作用培養科學家精神、展望行業發展堅定理想信念和聯系當今問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例對兩者融合模式進行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糧食儲藏;糧食工程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60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grain storage specialty
Liu Tianyi, Jiang Yujia, Sun Lina, Cui Lixue
( College of Food,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grain storage science from four aspects: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o analyze the social hot spots to stimulate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to play an exampl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nnection with today’s issues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the two to explore.
Key words: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grain storage; grain engineering specialty
在“四新四化”的大背景下,要求將思政融入高校專業課堂,在課程教學中實現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有責任去積極將立德樹人這一目標融于糧食工程專業,通過與專業知識進行有機的融合,實現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充分地發揮育人作用,培養出高質量的專業人才,以達到潤物無聲的目的[1]。兩者的融合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增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還可以增加學生對糧食工程專業的認識,增強個人的良好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
“糧食儲藏學”是一門以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谷物概論等多個學科為基礎的應用科學。重點對糧堆的物理、生理和生態進行了基礎的介紹和詳細地闡述。同時對各類糧油儲存的技術規范和措施以及各類油料的儲存特點和儲存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在此基礎上對各類糧油的儲存工藝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之后,還對不同類型的油料儲存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糧食工程專業的建立與建設,既是我國糧食產業“一體化”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人才興糧”戰略的重要基礎[2]。目前,我國已經在東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開設了糧食工程專業,為我國糧食產業的發展準備了后備軍[3]。糧食工程人才是推動我國糧食經濟發展和糧食工業強國建設的骨干力量,過硬的政治素質是其人才培養的首要條件。
1 將思政融入糧食工程專業的重要性和優勢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人師,在解惑授業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發展,而課程思政是完成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做到“八個相統一”,其中便包括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也就是直接教育與間接教育相統一。在糧食工程的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理念,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是一致的,也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4]。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和食品文化自信,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奮斗意識和擔當意識。而糧食工程專業與鄉村振興息息相關,糧食行業相應的職業本身就肩負著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5]。作為糧食工程專業的學生,他們更加了解糧食相關的自然文化知識,掌握糧食行業的發展脈絡,透析糧食產業的附加值。因此,通過思政教育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科學素養,提高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從而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有利于肩負起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使命。
1.1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目前很多食品安全問題多系食品專業人員的參與,他們掌握了大量的食品基礎知識,卻用在了損害人民利益的不歸之路上,因此對專業人員加強思想品德修養志在必行。例如,“大米拋光粉”事件傳得沸沸揚揚,拋光大米粉的制作過程與普通白米相同,都是在米包裝之前進行一道工序,以使白米具有光亮的感官。為改善稻米的外觀及制作出的大米的味道,經過磨光處理,除去這些糠粉。適度的打磨可增加稻米的光澤,提高外觀,但過分的打磨則會降低稻米的營養價值,對消費者造成傷害。因此加強社會責任感和糧食工程專業實際操作能力,為實現糧食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向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具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和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工程人才轉變奠定了基礎。
1.2 提升教學質量
糧食工程專業擔負著為糧食工業培養高質量、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糧食工程專業課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把有關討論帶入課堂可以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同時增加課堂上的趣味性和實時性,使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有趣,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例如,剛收獲的糧食種子潮濕,呼吸作用旺盛從而釋放了較多熱量,嚴重時還會導致糧食自燃,對農民、企業、國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充分熟知糧食貯藏期間會出現的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在我國,大部分的青少年對食品安全的理解程度并不深入,嚴重缺乏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感。普及糧食危機等引發學生的討論,增加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與參與度的同時,啟發學生深度思考。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的課堂反饋,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從而有利于調整最優的課堂方案,提升教學質量。
1.3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大食物觀”的大背景下,課程思政教育是主力軍,而挖掘思政元素是糧食工程專業落實“大食物觀”的主渠道[6]。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符合“育德先育人”的教育初心。在掌握糧食工程原理的基礎上,自覺遵守食品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規范,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不僅能夠較早地幫助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和食品文化自信,還能激發學生的奮斗意識和擔當意識,達到提高課程思政實效性的目的,從而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
1.4 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旱麥飄香倉廩實,農家幸事一批批。中國以約9%的耕地和6%的淡水,供養了將近20%的世界人口,由過去的4億人食不果腹,到現在14億人都有飯吃,有力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糧食關乎社會穩定,作為推動糧食行業增長和構筑糧食行業大國的重要支柱,糧食行業的專門技術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政策理解能力,這是對他們能力的最高標準。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落實“大食物觀”,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加,更是高素質德才兼備型食品人才越多越好。帶著思政元素走進糧食工程專業的課堂,符合我國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通過思政建設,有利于推動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問題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突出實踐導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在將思政融入專業課堂的過程中存在著兩者脫鉤,挖掘深度淺;教學模式單一,交融程度低;考核機制單一,實踐程度低等問題[7]。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我們對課程思政理解得太過淺顯,不能深挖課程思政的內涵,教師專業性強,思政系統知識掌握程度低以及并沒有一個完善的教學規劃。課堂思政并不是口號,更不是生搬硬套。課程思政關鍵在于找到切入點,用適當的方法,及時準確地將課程思政素材與專業課程建立聯系[8]。因此,以分析社會熱點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發揮榜樣作用培養科學家精神、展望行業發展堅定理想信念和聯系當今問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例展開兩者融合的實例。
2.1 分析社會熱點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將課堂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在具有啟發性的社會熱點中提取可以聯系思政的相關元素。一方面知識與現實接軌既說明了知識的實用性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將思政元素導入,在專業課堂上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案例一:將課堂與糧食工程專業的前沿熱點結合。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3年,我國有力克服了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等自然災害,糧食供給充足,大豆、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魚質量安全有保障。總經濟師劉愛華說,“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9 541萬公斤,比上年增加88.8億公斤,增長1.3%,已經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了。”日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提升糧食單產”“強化耕地保護和建設”。通過講授一些與實際結合的相關知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提高求知欲,增加課堂的參與度,還可以通過進一步學習清晰地認識到社會不斷進步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幫助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食品文化自信,還能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根植“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最終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強化責任使命與擔當。明白成果來之不易,更應樹立反對浪費的觀念,將勤儉節約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還可以引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措施,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2 發揮榜樣作用培養科學家精神
通過分享我國優秀科學家的科研經歷和杰出貢獻以及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培養科學家精神,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培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9]。
案例二:在糧食儲藏學課程導學中,引入袁隆平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培育出雜交水稻,“中國人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他所提出的“三系法”和“兩系法”的栽培策略,以及“三種三產四豐收”的主張,特別是在中國進行了“三種三產四豐收”的科技成就,都堪稱科學上的一個“奇跡”。帶領團隊率先構建了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并提出了“三系—二系—一系”“簡化程序、提高產量”的新思路。從品種到亞種,再到遠緣種,在雜種優勢水平上不斷增強,推動著雜交稻逐步邁向新的高度。這一設想,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成為我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的指導思想。引入水稻雜交這一話題,讓同學們了解到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先輩們背后的不懈努力,引發對糧食貯藏重要性的思考從而引發對“糧食貯藏學”這門課堂的興趣,同時激發學生的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是指心懷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愛國主義情懷;是群策群力,集智攻關的團隊精神;是開拓創新、追求真理的學習精神;是嚴謹治學、不求名利的奉獻精神。我國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家前赴后繼的努力。因此,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發展添磚加瓦。
2.3 展望行業發展堅定理想信念
講述目前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目前所遇到的行業瓶頸,增加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增強行業自豪感與危機感的同時,增強憂慮意識,明白科技的重要性,堅定理想信念,為以后投身糧食行業奠定基礎。
案例三:科學儲糧,科技保糧,既要保證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安全,又要切實守住“大國糧倉”。農村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同時也是糧食儲備的大型根據地,經濟水平低、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使得糧食儲藏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從儲糧通風與密閉、糧食干燥、糧食的低溫儲藏、糧食的氣調儲藏4個方面重點講述糧食貯藏技術。在提高糧食產業專業思想的同時,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意識到,糧食安全問題關系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的穩定發展。在逐步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還要通過科技的手段,不斷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雙管齊下才能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守住“底線”。通過學習認識到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使學生明白“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的道理,鼓勵學生積極投身我國糧食專業,為提升我國科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10]。通過危機意識還可以激發“三農情懷”,引導學生投身我國“三農”工作,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2.4 聯系當今問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將當今時代所存在的問題在專業課堂上的展現,使學生們看到我國糧食行業發展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建立對我國糧食貯藏和加工業的認同感,提升學生對我國糧食工業發展的信心,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11]。讓學生了解如何通過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和技術難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四:糧食收獲后是活的有機體,在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由于自身的生命活動會使其食用品質和種用品質逐漸降低。為了確保糧食的固有品質,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以延緩其品質的下降。例如被稱作“亞洲的糧食”的水稻,易陳化、不耐高溫,易結露、發熱霉變,易黃變成黃粒米,因此常用常規貯藏和氣調貯藏的方法;作為我國糧食出口最多的小麥,因有較長的后熟期、較高的耐熱性、較強的吸濕性、較好的耐儲性以及易受蟲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常常采用常規儲藏,小麥熱密閉貯藏,低溫貯藏,氣調貯藏,“三低”貯藏等方法。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去掌握各糧食作物的生活習性和糧食的性質,為以后的糧食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地理知識的分享,可以領略我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增強生態文明觀念,激發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結合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對糧食儲備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引導學生們要有危機意識,從我做起,養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風氣,培養節約型的消費理念。
3 結 語
在“糧食儲藏學”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與“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相一致,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研究以分析社會熱點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發揮榜樣作用培養科學家精神、展望行業發展堅定理想信念和聯系當今問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方面為例挖掘糧食工程專業課堂中的思政元素,得出結論:通過兩者的融合可以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等,最終實現“思”與“學”的完美融合。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2-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 content_5517606.htm.
[2] 陽令明,何永紅,田瓊.新工科視域下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9):27-30.
[3] 肖珊.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糧食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地方高校為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10):128-130.
[4] 賈俊強.“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育路徑探討[J].現代面粉工業,2020,34(3):34-35.
[5] 蒲傳奮,唐文婷,李曼,等.鄉村振興戰略下糧食工程課程思政實施與探索[J].食品工業,2022,43(5):246-249.
[6] 葉華,李占明,鐘建軍,等.“大食物觀”視域下“食品化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與思考[J].現代面粉工業,2023,37(4):40-42.
[7] 周娟.“人才興糧”視角下糧食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4):61-64.
[8] 劉麗莉,王浩陽,羅磊,等.食品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食品工藝學”為例[J].農產品加工,2021(22):89-93.
[9] 易曉華,張勇,劉新,等.“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教學論壇,2022(18):169-172.
[10] 徐暉,鄭麗婷,林碧玉,等.食品科學專業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及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食品工業,2023,44(11):253-255.
[11] 馬櫟.高職糧食工程技術與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入:以“糧油品質控制”課程為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8(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