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新媒體正深刻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是新媒體主要使用群體與受益者。文章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焦慮、抑郁、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指出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轉變,是這些問題的根源。文章認為,自殘、輕生等極端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時有發生,多由累積的心理問題導致,具有求助意識淡漠、手段極端、易群體化的特點。文章指出,社交軟件依賴和網絡暴力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新媒體方面主要因素,且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存在覆蓋面有限、形式單一、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構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機制建議,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應對新媒體時代的心理問題,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心理;心理健康;線上疏導;機制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4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大學生社會實踐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創新路徑與政策支持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SJSZ0671
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便捷的平臺,拓展了其與外部世界交流互動的渠道,豐富了表達自我的方式。但網絡新媒體為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網絡過度依賴、網絡暴力等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1],提出了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工作舉措和保障措施,旨在全面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進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構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學生心理健康疏導機制。
(一)焦慮、抑郁、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階段,學生需要面對陌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需要適應獨立生活及承擔新的社會角色,這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很大沖擊[2],很多大學生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根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3],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大一新生中,有18.5%存在抑郁傾向,其中4.2%有抑郁高風險傾向;有8.4%存在焦慮傾向,其中1.8%有焦慮高風險傾向,主要表現為:對未來發展迷茫而產生焦慮和恐懼;學習興趣和動機下降,消極怠學,出現自卑、厭學厭世等抑郁情緒;不適應集體宿舍生活,難以處理人際關系,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
(二)自殘、輕生等極端事件時有發生
在大學生群體中,各種心理問題累積導致的自殘、輕生等極端事件時有發生,財務困難、戀愛失敗、課業壓力都是這些問題的導火索。大學生極端事件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求助意識淡漠,往往錯過預防時機;二是手段極端,對家庭、學校、社會都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4];三是極端事件易群體化,個別學校曾在短時間內連續發生多起極端事件。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還是各類心理問題交織所致,如長期抑郁得不到有效治療,最后厭世輕生;家庭變故如父母離異,引發情緒失控。
(一)社交軟件過度使用導致心理依賴
當前,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已經成為大學生社交互動的主要平臺。許多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以上的大學生每天使用社交軟件的時間超過2小時,屬于“重度用戶”。長時間過度使用社交軟件,很容易使部分大學生出現社交軟件依賴癥,主要表現為:強烈的使用社交軟件的欲望,抑制不住地反復查看更新;將大量時間投入社交軟件上,生活學習秩序被嚴重打亂[5];如果不能隨時使用社交軟件,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相關研究顯示,依賴社交軟件的大學生,其人際交往溝通能力較差,更傾向于在網絡求助和發泄情緒,在現實生活中則孤僻內向。
(二)面對網絡暴力,大學生缺乏應對能力
在新媒體高度發達的環境下,網絡言論具有高度擴散性和隱蔽性,各類網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多數大學生面對網絡暴力時缺乏應對能力。根據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2022年發布的《網絡暴力現象治理報告》[6],有48.1%的大學生在網絡社交平臺上遭遇過身份嘲諷、人身攻擊等網絡言論暴力,其中有59.8%的大學生表示不知如何正確應對網絡暴力,有35.1%的大學生則選擇主動“回懟”,“以暴制暴”。大學生應對網絡暴力的能力不足主要在于以下原因:第一,對自身的網絡合法權利認知淡薄,缺乏維權意識,面對網絡攻擊束手無策;第二,普遍缺乏網絡法治知識和網絡維權經驗,不了解如何通過正當途徑應對網絡暴力;第三,部分高校在網絡實名制建設和網絡輿情監測方面軟硬件設施還較薄弱,難以對網絡暴力事件進行追源和快速處置[7]。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途徑,但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的內容形式、覆蓋范圍等仍有諸多問題,無法很好地應對新媒體時代復雜多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挑戰。
在心理健康教育層面,大部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仍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第一,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形式仍局限于開設公選課、講座報告、線下團輔等傳統形式,新媒體技術未能很好地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第二,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覆蓋面有限[8],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主要針對大一學生開設,對其他年級學生的關注不夠。第三,重視程度仍需提升,目前高校仍以學生本專業知識教學視為首要任務,未能將更多教學資源投入心理健康教育領域。
在心理健康疏導層面,現有心理疏導機制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第一,從預約機制來看,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導咨詢以預約制為主,咨詢師時間與學生時間難以匹配,且無法滿足對緊急的心理疏導的需求。第二,從師資配置看,專業咨詢師嚴重短缺,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心理疏導需求。第三,從疏導形式來看,面對面的咨詢形式,對部分極其注重個人隱私且具有交流恐懼的學生而言難以接受,心理健康問題與困惑可能因為長期得不到疏導演變為心理疾病。基于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的形式與覆蓋范圍。
(一)創新教育形式,擴大影響范圍
運用新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順應和利用大學生學習特點的重要舉措。第一,高校可以聯合新媒體教育機構,共同設計開發一系列基于微課、慕課等網絡視頻課程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可以按知識點設置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自我調節等課程模塊,并輔以多個微課視頻[9]。第二,高校可以打造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媒體微信公眾號,通過公眾號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可設置心理知識科普、心理問答、精神健康測評、綜合治療等欄目[10]。公眾號后臺也可通過收集學生提交的心理困惑,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心理狀況和需求特征。第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強大的傳播優勢,拓寬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渠道,聯合新媒體網紅和心理咨詢機構,傳播心理健康科普知識。
(二)豐富培訓方式,提升輔導技能
面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日益復雜的心理問題和精神需求,教師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的執行者,有必要通過持續培訓,全面提升教師進行新形勢下學生心理輔導與介入的專業技能。第一,要對教師進行新媒體大數據技術在心理輔導領域的應用培訓。幫助教師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構建學生在網絡世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數據庫,實現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科學發現學生的網癮、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為后期的針對性心理輔導提供依據。第二,要培訓教師掌握網絡視頻、語音交流、文字咨詢等線上心理輔導的技巧,學會通過網上的溝通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并掌握面對面個別訪談、支持性心理輔導等線下心理輔導的技能,與網上輔導形成互補[11]。第三,要培訓教師開展針對性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導修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建立自我效能、釋放壓力等內容,幫助學生增強心理抗壓與問題解決能力,當好學生的“心理導師”[12]。
(三)拓寬咨詢渠道,建立長效機制
面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求助方式的變化和心理問題的增多,高校有必要建立既覆蓋網絡平臺又能進行線下面對面交流的綜合心理咨詢服務體系,以更好地滿足學生便捷求助的需求。第一,高校要開發專業的在線心理咨詢平臺,平臺應該提供一對一或小組形式的多種咨詢服務,如實時文本交流、視頻咨詢、語音咨詢等。平臺還應設置科學的心理測評模塊,以及預約咨詢系統,方便學生選擇咨詢師。第二,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要與微信公眾號、校園心理社區對接,學生在線提出問題時,心理咨詢師及時提供專業建議,也可以主動與某些心理狀況特殊的學生保持聯系,定期溝通并提供幫助[13]。第三,高校要配備專業水平高且結構合理的心理咨詢師團隊,建立“老帶新”師徒模式與“線上線下”互通咨詢機制,還可以聘請外部專家進行特殊情況干預。第四,各學院要建立班主任、輔導員定期面談的工作機制,暢通“心理中心-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的四級聯絡制度,針對可能存在心理疾病或抑郁傾向的學生,“早發現、早管理、早治療”[14],長期落實重點幫持。
(四)凈化網絡環境,營造健康氛圍
為有效防范和化解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高校需要采取積極舉措,營造安全、友好的校園網絡環境。第一,利用校內網絡,建立完善的網絡內容監測機制,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校園網絡平臺信息進行分類檢測,堵截垃圾廣告信息、過濾暴力血腥內容,清理低俗色情信息,規范網絡內容傳播秩序,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文化空間[15]。第二,建立完善的網絡不良信息報告投訴機制,暢通網絡欺凌等事件的反饋渠道,以便及時調查治理校園網絡暴力事件。第三,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防范網絡沉迷與依賴。
新媒體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作為高校教育的實踐者和參與者,應善用新媒體手段重構當前的心理教育與疏導機制,幫助大學生增強應對網絡負面影響的能力,讓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健康成長,培養出一代懂網絡、知網絡、更會合理利用網絡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EB/OL].教育部網站,2023-04-2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 6857361.htm.
[2] 吳立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評《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1,16(12):1388.
[3] 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R].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3-08-11.
[4] 薛紅霞.新媒體語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微[J].傳媒,2023(1):82-83,85.
[5] 秦紹學,耿希峰,穆秋竹.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2021(18):118-119.
[6] 網絡暴力現象治理報告[R].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2022-07-01.
[7] 薛會來,孫峰巖,孫怡青.“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調研報告[J].互聯網周刊,2023(20):30-33.
[8] 李澤艷.新媒體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思考[J].中國報業,2023(4):146-147.
[9] 胡小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7(4):114-117.
[10] 李琦.網紅經濟熱潮下新媒體對受眾心理的影響[J].新聞前哨,2022(10):10-11.
[11] 陳琛.新媒體環境中的短視頻審丑傳播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12] 陳琪華.公眾參與式網絡輿論反轉現象研究[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22.
[13] 趙敏,楊玲玲.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從眾心理的引導[J].濟寧醫學院學報,2022,45(2):140-143.
[14] 張洪偉.新媒體時代受眾心理特征及傳統媒體的應對[J].新聞戰線,2022(3):94-97.
[15] 王夢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22.
作者簡介 陳凌峰,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