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君 董蓓
摘要: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的迅猛推進,不僅變革了信息傳播的形式,還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新興媒介的蓬勃發展要求高校思政課程必須進行與時代相適應的創新與轉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信息處理與傳播的速度,從而深刻影響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新興技術的融合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也使思政教育變得更加精準和個性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同樣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和平臺,增強了學生與教育內容的互動性。
研究發現,高校思政課程的創新可融合多媒體技術以擴大信息覆蓋范圍,強化學生的主體性,鼓勵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以及構建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思政教育平臺。這不僅要求對現有的思政課程內容和方法進行深入分析,還需要探索適應新媒體環境的教育模式和路徑。面對融媒體時代的挑戰與機遇,高校思政課程的創新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關鍵途徑。這要求高校全面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一個開放、互動的思政教育新系統,實現教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思政教育;信息技術;課程創新;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6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教改課題“跟習近平總書記學習講好中國故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J2021005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遞的高速度、廣范圍和強互動性,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而互聯網、移動通信和社交媒體等的迅猛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1]。
面對這一情況,高校思政課程與教學亟須創新與轉型。一方面,融媒體時代到來,使得信息來源更加多元,觀念更加多樣,這對高校思政課程提出了更高的價值要求。另一方面,融媒體環境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和平臺,提供了交流與互動的更多可能。因此,探究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的創新,既需要對現有思政課程內容和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和合理調整,又需要探索適應新媒體環境的教育模式和路徑[2]。
(一)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
在融媒體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信息處理和傳播的能力。這些技術的融合不僅極大地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還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使得思政教育可以借助更多元化的手段進行[3]。
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顯著改變。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思政教育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精準和個性化,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提供定制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和平臺,社交媒體、在線教育平臺等成為重要的思政教育渠道,不僅使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還增進了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這種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豐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又為思政教育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4]。
(二)獲取信息方式的轉變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經歷了顯著的轉變,這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信息載體,如報紙、電視等媒介,逐漸被社交媒體和移動應用所取代。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快速和多樣化[5]。在融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社交媒體、在線平臺等途徑獲取信息。這些平臺以其豐富多樣的內容、即時更新的特性,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等不僅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來源,還提供了交流討論的空間,使得大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接觸和討論各種議題。這種信息獲取方式的轉變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政教育者需要適應這種變化,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更有效地與學生溝通和互動,從而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大學生的信息獲取習慣和生活方式。這種轉變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更加靈活、多樣和生動,從而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6]。
(一)融合多媒體技術,擴大信息覆蓋范圍
在融媒體背景下,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成為高校思政課程創新的關鍵。通過整合視頻、音頻、文本、動畫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多媒體技術為思政課程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
例如,利用視頻教學可以展現復雜的社會現象,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程內容;動畫和圖表的使用,則能夠更加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理論知識。這種多媒體的融合不僅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和生動性,還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
此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還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范圍。通過網絡直播、在線課堂等形式,思政課程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對更多學生的覆蓋。
這種在線教學模式不僅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還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因此,多媒體技術的融合不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還拓寬了思政教育的影響范圍[7]。
(二)強化學生主體性,鼓勵批判性思維與自主學習
在融媒體環境下,強化學生主體性成為思政課程創新的重要策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積極參與學習和討論的主體。這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更多地將教學重心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上。通過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和討論,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8]。
此外,思政課程的創新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將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和檢驗所學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9]。
(三)構建高校思政新系統
在融媒體時代,構建高校思政新系統是實現課程創新的關鍵。這一系統應當是多元化、互動性和開放性的綜合體,旨在整合校內外資源,提供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思政教育平臺[10]。
首先,該系統需要整合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育資源,構建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環境。這樣的環境能使學生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夠方便地接觸到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
其次,該系統還應當包括一個互動交流平臺,通過論壇、問答、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交流興趣。這樣的平臺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表達觀點和分享想法的空間,還為教師提供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反饋教學效果的渠道。
最后,該系統還應當具備良好的開放性,能夠及時引入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內容,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更具時代感和實效性[11]。
(一)“互聯網+”思政的應用實踐
在融媒體背景下,“互聯網+”思政模式憑借其高效、互動、開放的特性,在高校思政課程創新中顯現出巨大潛力。這一模式通過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思政教育相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提升了課程的吸引力[12]。
在教學內容上,高校通過線上平臺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包括政策解讀、時事評論、專題講座等,為學生呈現了一個立體、全面的知識體系。這種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還使學生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觸到豐富的學習資源,極大地增強了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
在教學方法上,高校利用互聯網技術增強教學活動的交互性。通過在線問答、論壇討論、實時反饋等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深入。這種互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還提高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同時,互聯網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還為教師提供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機會,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13]。
(二)虛擬現實技術思政的應用實踐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迅速發展,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開始受到廣泛關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出高度仿真的互動環境,使得思政教育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14]。在教學實踐中,虛擬現實技術被用于構建具有教育意義的虛擬場景。
例如,通過模擬歷史事件、重現經典案例、展現社會情境等方式,學生能在虛擬環境中直接觀察和參與,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這種互動式學習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還激發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虛擬現實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還包括角色扮演、模擬決策等互動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分析社會問題,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同時,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還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復雜社會的全面認識,為他們未來的社會實踐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15]。
融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融媒體環境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個性化的教學資源,使得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發生顯著變化。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思政教育課程能夠擴大覆蓋范圍,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同時,構建全方位、多維度的思政教育系統成為時代的必要選擇。實踐表明,“互聯網+”思政模式和虛擬現實技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總體而言,適應融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政課程創新是提升教育質量、滿足學生需求的關鍵,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唐自慧,劉勇,王美麗,等.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新路徑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3(20):49-52.
[2] 譚霞,王青.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融媒體意義與問題反思及其建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3):68-72.
[3] 曹亞靜,洪秘密,張新.“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3(16):28-30.
[4] 孫芳芳.媒體融合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索[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2,43(18):241-242.
[5] 崔浩.創新思政課“混合式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6):59-62.
[6] 徐東亮,白淑珍.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與設計[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7(2):118-122.
[7] 趙澤宇,代興梅.新媒體視域下創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現代職業教育,2022(19):17-19.
[8] 歐文姬,魏錫坤.“大思政課”背景下的浸潤式教學策略探討:基于“學習強國”學習資源的分析[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1(2):7-10.
[9] 劉丙元.論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黏性[J].思想理論教育,2021(8):68-73.
[10] 楊征銘.高校思政課教學數字化的新機遇、新挑戰與新路向[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28(6):61-68.
[11] 雋鴻飛.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術”與“道”[J].思想理論教育,2022(3):66-70.
[12] 李華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智慧化教學創新與建構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1(11):35-38.
[13] 彭曉寬,劉睿.創新高校思政課新媒體課堂教學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1(24):6-7.
[14] 鄧國峰,胡雪融.基于態度傾向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9):54-56.
[15] 孫海濤,張蕊翠.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多元教學模式構建: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30):176-179,183.
作者簡介 魏麗君,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董蓓,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