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妍,吳 艷,曹 俐
(1.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分院,江蘇 蘇州 215009;2.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時尚設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36)
陳列設計作為一門涵蓋面較廣的學科,在服裝、廣告、餐飲等領域都有涉足,是在近代服裝銷售形式變化的背景下產生的[1]?!百u場陳列設計”作為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審美、調研、實踐能力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也是滿足服裝行業需求的核心課程。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分院2021年正式成立的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是江蘇省唯一的五年制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以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為目標,開設了“賣場陳列設計”核心課程。教材選用的是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服裝店鋪商品陳列實務》,教學內容主要包含賣場整體規劃、賣場通路設計、賣場陳列組合設計、賣場陳列色彩搭配設計和品牌店鋪陳列等相關專業知識和方法技巧。如何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立足類型特征、抓住課程這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與關鍵,成為職業院校面臨的重大課題[2]。
目前,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上,學術界中“三度”一詞的相關研究和論文逐年增多,大多數從教學方式構建的“深度”“銳度”和“溫度”出發解讀教學模式,或從“深度”“飽和度”和“緊張度”出發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李海明等[3]提出了“三度一體”的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從科學維度、哲學維度和宗教學維度進行了相關知識的整合。這些研究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上都有不同的建樹,但針對“賣場陳列設計”課程或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中的指向性探究較少。
“賣場陳列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課,包含空間規劃、賣場通道動線設計、陳列色彩、道具、氛圍、賣場櫥窗以及陳列手冊的制作等,不僅涵蓋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知識,還包含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相關知識。授課過程以及學生作業中存在知識脫節、沒有關聯性、多位教師授課內容重復等問題,但實際基于該課程的特點,賣場店鋪的調研、設計的規劃、草圖的繪制、效果圖的表現、SketchUp(SU)的渲染等每一個環節或某一個知識點都與其他課程息息相關,因此,“賣場陳列設計”課程對專業知識的連貫性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若沒有將知識進行有機串聯,學生很難自主將知識進行串聯,這也是課程之間彼此孤立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在于不同專業課由不同的專業教師授課,在教研組會上,教師之間沒有充分溝通與交流,導致課程之間銜接度不強,甚至會出現課程與課程之間重復講授相關知識點。若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較多,能形成連貫的、相關的教學環節,尤其在課程交接上,能交接好學生的學習情況、已學知識、期望學習的知識等信息,更有利于課程教學和專業建設。
“賣場陳列設計”課程對實踐場地的要求較高,包含道具制作室、1∶1賣場店鋪、陳列柜、陳列架、流水臺等。目前,學校配備了相關實訓場所,但無法滿足人數過多的實操實踐需求,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升,容易出現“紙上談兵”的現象,而本專業本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對實踐經驗要求高,實踐場所受限導致產出低下,學生無法獲得實踐經驗。
在“賣場陳列設計”課程中,學生需要用貨架進行陳列規劃練習;需要調節燈光進行照明訓練,運用光影和道具營造不同的氛圍效果;需要根據不同大小、格局的賣場進行主通道、副通道、客流動線設計,同時在設計中要緊密結合賣場面積、通行人數和基本通道寬度等。這些技能并不是在小模型制作中得到加強的,而是需要利用實際大小的場地、道具、貨架等進行多次實踐總結出相關經驗。學生只有通過手動實操練習,才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甚至推翻部分理論從而得到新的認知。
“三度”串聯教學法是指“專業理論維度”“專業實踐維度”“學科交叉維度”的融合式教學法。
專業理論維度即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串聯,融合消費心理學、美學、民族學、經濟學、歷史學和設計學領域的知識,將設計流行趨勢、消費者心理等融入“賣場陳列設計”課程中,夯實專業教學理論基礎。
除依托課堂外,還需依托名師工作室、實訓場所、企業學院等,讓學生擁有“學、做、驗、創”四級平臺支持,拓展專業實踐維度,解決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
“賣場陳列設計”課程需融合營銷學、心理學、信息技術、美學等多學科知識,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的優勢發揮商品陳列的最大效益,使專業與時俱進。
通過對“賣場陳列設計”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全方面了解服裝行業、商品陳列行業對知識、技能的需求,并能獨立完成賣場陳列設計任務。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賣場陳列設計”課程從賣場陳列設計的調研階段引入信息統計學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在調研期間快速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輔助后期設計??臻g規劃、通道路線、陳列色彩與氛圍從視覺營銷角度、消費角度以及企業管理角度進行充分考慮,因此,這里也涉及營銷管理、消費心理以及視覺傳達設計相關知識。道具設計、貨架層高的選擇需緊密結合人體工程學。此外,櫥窗在賣場中具有引導和吸引顧客的重要作用,櫥窗設計可以融入人體交互設計與信息傳媒技術等手段,增加櫥窗展示效果,吸引顧客的注意力。這些環節的學習和實踐不僅與設計學科相關,還與數學、人體工程學、工學等緊密相連,教師在進行該課程的教學時,既要注重設計學,又要增加其他學科的占比,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增加學生的專業維度,課程教學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框架
“賣場陳列設計”課程與服裝陳列與展示專業的其他課程緊密結合,學生在學習“賣場陳列設計”課程之前,需要進行“陳列認知”理論基礎學習、“陳列效果圖表現”手繪練習、“信璽薈”與“SU草圖大師”軟件學習、“人物形象設計”學習、“服裝心理學”與“服裝市場營銷”相關理論知識擴充(圖2)。課程鏈的設置不僅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得到體現,在每周的教研室會議中,各科目負責老師也會交流目前所帶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環節上也做到了承接連貫。這種課程鏈的設置為該課程奠定了理論、手繪、電腦技術等基礎,讓學生在該課程中發揮了最大的優勢。此外,對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要設計賣場空間,還要完成品牌發展戰略制定、產品開發、陳列軟件模擬和實際操作,層層任務的制定也讓該課程形成“項目鏈”,環環相扣,讓知識理論維度得到擴充的同時穩步落地。

圖2 課程鏈
對接服裝陳列設計“1+X”職業技能等級的標準、全國服裝商品展示技術技能大賽的規程和陳列師職業崗位的需求,課程設置不再專注于一本教材,而是多課程聯合打造,例如在陳列展示形態、模特著重造型模塊,需要加入大量服裝設計與美學搭配藝術的知識。
陳列技能性質決定課程必須注重“落地性”[4],在實踐環節分兩個步驟進行項目“落地”:一是制作小模型,二是深入企業,兩者缺一不可。作為檢驗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陳列模型的制作既能考查學生對于陳列基礎知識的理解程度,通過完成的實物作品展現學生對于陳列綜合知識的運用,又能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服裝陳列類課程典型的理實結合特征[5]。在陳列模型制作環節,學生能對設計方案進行有效調節,以此節約制作材料。
目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分院配備了一個1∶1的賣場陳列店鋪,可供約15人學習。學生可以在賣場內進行服裝的陳列,同時學校還匹配了10個陳列櫥窗,可供30人進行櫥窗陳列設計。在實踐方面,學校積極與蘇州校服生產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企業的賣場陳列設計,給予學生更大的實踐平臺(圖3)。同時,“賣場陳列設計”課程融入了“1+X”服裝陳列設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證內容,在初級和中級資格考試中,學生通過率為100%,優秀率達76%。

圖3 學生參觀校企合作單位
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依托課程平臺,采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真實工作項目為引領,通過“數字化店鋪模型”、虛擬仿真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有效解決教學重難點,實現信息化與職場化的融合、作品與產品的融合,教學效果超出教學預設,方案被企業認可并采用。與傳統教學相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團隊協作能力和品牌意識等得到了顯著增強[6]。
通過“三度”串聯教學法,學生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并通過課程環節的設置應用于實踐項目中,與之前重復、單一的教學方法相比,學生在實踐、理論、專業技能上都有顯著提高。目前,“三度”串聯教學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學科交叉維度方面,由于涉及其他專業學科的知識,難免需要教師進行深入學習或聘請相關專業的資深人士。其次,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也非常重要。最后,打破課程之間的壁壘,串聯傳統與潮流,更好地完成育人育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