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 要〕? 小學體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合創新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實踐的熱情,也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發展。本文圍繞小學體育與科學教學融合創新的主題展開探究,全面分析了兩門學科融合創新的意義,并結合一線教學實踐提出具體的融合路徑和實踐方式,旨在通過學科內容的整合引入科學知識和實踐操作,帶領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體驗科學,培養其實驗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 小學體育;小學科學;融合創新;意義;途徑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7? ? 130-132
小學體育教育和科學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兩個教育學科,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和目標,又存在著相互聯系和交叉點。傳統上,體育和科學在教學中往往被獨立對待,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然而,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和綜合素質教育的推進,小學體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合創新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重視。
一、小學體育與科學教學融合創新的積極意義
小學體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合創新是指將體育和科學兩個學科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活動相互融合,創造性地設計課程,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僅能夠鍛煉身體,提高體育技能,還能夠學習和應用科學知識,培養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在這種融合創新中,體育和科學兩個學科相互交叉,通過實踐操作、觀察和實驗,學生能夠理解和應用科學原理和概念,同時發展體育技能和體驗身體活動的樂趣。因此,這種融合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也能夠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一)在跨學科融合課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
將體育與科學教學融合創新,可以促進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培養。體育活動涉及身體運動、力學、生物學等科學原理,通過科學知識的引入和實踐操作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提高體育技能,還能夠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提升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投擲項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關于物理力學的知識,如投擲的角度、力量和身體平衡等,通過將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力學原理,提高投擲的準確性和效果,在跨學科融合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在實際操作和觀察中讓學生感受科學的魅力
體育作為一種具體的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體驗和感受科學原理的應用。在融合創新過程中,教師通過將體育與科學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觀察中親身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進而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在學習騎自行車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和了解自行車的結構和原理,如轉向原理、運動力學等,通過將科學知識與騎行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騎自行車的技能,激發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三)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體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合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探究精神,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體育活動中的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學生可以鍛煉觀察、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體育運動中的身體力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和數據收集等方式,探究運動的力學原理,如運動的加速度、速度和力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設計一系列實踐性活動,例如通過運動項目探究物理力學原理、運動生理學等科學知識,或者利用體育活動中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引導學生學習統計學和數據處理的方法等。同時,學生可以設計實驗,測量運動過程中的參數,并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加深對力學原理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樣的實踐探究,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科學知識,還能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在團隊討論和協作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
體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合創新常常涉及團隊合作和協作,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團體項目或實驗,學生需要相互協作、交流和合作才能完成相關任務,從而實現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進行體育比賽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比賽,并要求每個小組設計實驗或應用科學原理改進比賽成績。學生需共同商討、分工實施,并合作完成任務。通過這樣的團隊合作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技巧,還能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二、小學體育與科學教學融合創新的路徑
(一)分析學科之間的共性和相關性,充分整合兩門學科的教學內容
在小學體育和科學教學融合創新過程中,教師可在課程設計中將兩個學科的內容進行充分整合,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和交叉點,進而確定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點,并把與體育課程相關的科學知識融入教學活動中,或者通過體育活動引入科學的實踐操作和探究,以此實現教學融合。首先,教師要仔細研究體育和科學兩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分析它們之間的共性和相關性。例如,體育強調身體運動、健康和生理反應,而科學關注自然現象、實驗探究和科學原理,通過理解兩者的聯系,教師可以找到合適的融合點。然后,教師可根據分析結果確定融合教學的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點,這些目標可以涵蓋體育技能的提高,同時也包括與科學知識相關的學習目標,如理解身體運動的原理、了解健康與營養的關系等。接著,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將體育和科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可以通過制定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制定綜合性的項目任務或開展探究性學習等方式實現。例如在學習體育運動中的生理反應時,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科學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運動對身體的影響,同時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最后,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入與科學知識相關的內容,比如通過講解、展示實驗、觀察現象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運動背后的科學原理。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實踐操作和探究,讓他們在實際操作和觀察中深入理解科學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學習跳高項目時,教師可以引入與跳高相關的科學知識,如運動力學和人體解剖學,向學生解釋跳高的關鍵因素,如起跳時的力量和速度以及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運動等。展示運動力學模型和解剖圖示,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身體在跳高過程中的力學原理。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讓他們親身體驗并應用所學科學知識。例如設計跳高訓練活動,讓學生探究起跳角度、助跑速度和臂部擺動對跳高高度的影響,通過調整這些因素并記錄相關數據,學生可以在實踐中觀察和分析不同動作對跳高成績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展開討論,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一些動作可以提高跳高成績,以及身體的結構和功能是如何影響跳高表現的。這樣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不僅能夠運用科學知識解釋現象,還能夠培養其探究科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和科學素養。
(二)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和應用科學知識
在體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合創新中,實踐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數據收集等實踐活動,以探究和應用科學知識。為此,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設計適合體育項目的實驗,例如在學習運動速度時設計一個實驗,測量不同速度下運動員的表現,學生可以自己構思實驗方案、確定測量指標,并準備所需的實驗器材。然后,組織開展實驗操作,學生可在實驗中扮演實驗員的角色,按照實驗方案進行操作。例如使用計時器和測量器材記錄運動員在不同速度下的表現數據,如跑步時間、運動軌跡等,并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使用圖表、統計方法等工具呈現和解讀實驗結果,以發現運動速度與表現之間的關系。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實踐操作,并通過觀察和收集數據,發現和應用科學知識。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數據分析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比如在學習擺動動作(如擺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使用測力計測量不同擺動力量下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師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的擺球裝置,讓學生改變擺動力的大小觀察測力計上力的變化。學生可以逐漸增加或減小擺動力,記錄不同力量下的測力計讀數,通過實驗數據的收集和觀察,發現擺動力量與受力的關系,進一步理解力學原理中力的作用。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探索不同擺動力量對擺球運動的影響,比較不同力量下的擺球振幅和周期變化,他們會發現力的增加會增加擺動的振幅,而周期則取決于擺長和重力加速度。通過實踐操作和觀察,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和應用科學知識,加深對力學原理的理解。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改變擺球的擺長和質量等因素,探究它們對受力和擺動特性的影響。通過實驗的探究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科學原理與體育運動之間的聯系,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能力,同時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實踐的熱情。通過體驗和親身參與,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促進體育和科學教學的融合創新。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與科學教學融合創新的具體路徑包括課程設計的整合、實踐操作的結合、問題解決和探究導向以及跨學科協同合作。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在體育課堂上滲入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跨學科綜合能力。同時,跨學科的合作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視野,促進知識的綜合應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亞男.小學體育教學與多門學科融合的教學探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4):118-119.
[2]江薇.學科融合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視野,2022(23):73-75.
[3]張聰.基于STEM理念的小學體育與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研究:以肩肘倒立為例[J].體育視野,2023(8):88-90.
[4]石宇.體教融合視域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風尚,2023(3):53-55.
[5]查高峰.基于全面育人理念的小學體育跨學科協同教學實踐[J].新課程研究,2022(2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