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設計是地理核心素養培養中重要的一環。作業管理與設計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關鍵步驟,雖然文件針對的是義務教育階段,但也是高中學校應該重視的問題。作業的設計與管理是課堂教學設計與管理的延伸與擴充,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另一個突破口。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核心素養不是“教得”的,而是“習得”的,它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需要不斷感悟和內化。而作業正是“習”的載體,是學生把課堂上獲得的教學信息內化并轉化為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學生為達到學習目標而進行的學習活動,也是反饋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的必要手段。
一、地理作業的重要性
1.檢測課程教學效果
作業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和延伸,是教師優化教學策略、查漏補缺的重要手段,是檢查學生掌握中學地理必備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監控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可以衡量學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地理學習,從而促使教師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2.有效保證地理課程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以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圍繞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聚焦地理學科區域性、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性質。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的素養,可以通過觀看地理圖片,辨識區域位置,分析區域要素的構成和發展方式,對各類地圖、地理圖表中的地理知識進行閱讀、分析。在區域認知的基礎上,開展增強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研究性學習和其他地理學習活動,以及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如“動手做地理模型”“地理學科研修活動”等。對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進行區分,對現實、復雜的地理情境,盡量做到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培養學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通過創設情境、設問、設計活動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得到進一步培養。
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地理作業涵蓋基礎的地理知識、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等問題。地理的作業設計要在地理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尋找契合點,通過各種類型的作業使學生內化地理思政要素。例如,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要與地理學科的科學精神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應結合地理學科區域地理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充分發揮地理學科育人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同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家庭作業成為“五育并舉”的有利推手。
二、地理作業設計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世界萬物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規律,而且都是按照這一特定規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地理是一門融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為一體的學科,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地理作業時,首先要嚴格遵循客觀世界的自然發展規律,以嚴謹、謹慎的態度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并加以求證,盡量保證作業的科學性、嚴謹性,避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從而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與追求真理和科學探究的意識。
2.層次性原則
在布置和設計作業時,要最大限度地關注每一位學生,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這是新課改中提出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所表明的。縱向來看,教師需要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結合起來,有層次地設計作業,既要讓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吃飽”,又要讓學有所長的學生“吃飽”,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橫向而言,教師需要設計出多種不同類型的地理作業,如實操型、讀圖型等,才能讓每個學生從不同類型的作業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獲,從而真正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3.生活化原則
新課標以學習有益于生活的地理知識為基本教學理念,以中學地理課程為依托,進一步幫助學生明確了學習地理知識應注重學以致用、服務于生活的理念。從中學地理作業設計這一角度來看,教師需要盡可能挑選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合、合適的資源或案例,以便更好地豐富學生的作業體驗,同時能達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有效遷移的目的。
4.創新性原則
當代中學生學習地理,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需要。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嘗試對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將原本的習題練習以各種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呈現出來;還可以對作業的內容進行創新,將原本枯燥的地理題目轉化成為貼合生活實際的知識內容;也可以對作業的評價方式進行創新,將原來的教師評價從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拓展等。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作業案例分析
本文選擇高一年級的“河流地貌的發展”作為案例分析。本節內容的課程標準為:結合實例,解釋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該節課屬于必修一自然地理范疇,河流是自然界中非常活躍的外力因子之一,本節內容剖析了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河流地貌發育為例,來分析高中地理作業案例。
1.區域認知:結合圖片或實地考察,認識河流地貌的類型和特點
結合區域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區域特征與規律,最后達到會使用區域規律解釋自然和人文環境如何影響區域發展,能夠用區域觀點進行地理分析和評價。
例1.讀河流地貌示意圖(圖1),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選用目的:第1~3題為基礎題型,特點是:從簡單到復雜,從理論到現實的情景。從區域認知的視角去認識河流不同部位的地貌特點,例如,上海市的崇明島屬于河流入海口的河口三角洲。且第2題也比較了山前沖積扇和入海河口三角洲的差異性,對區域差異性有了更明確的解釋。第4~5題為提升題型,有一定難度,建立在對長江三峽和黃河河漫灘的認知上。
預期效果:能夠結合某河流的不同部位特點,能夠觀察和說出不同地貌的名稱,并簡單說出其形成的規律。基礎扎實的學生,要會用地域的規律,能用地域的觀點,說明自然、人文環境對地域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答題結果預估:推測第1~3題正答率較高,第4~5題正答率偏低。
2.綜合思維:結合具體河流地貌,從時空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過程,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綜合性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去思考分析問題,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目的。同時,教師也需要將問題細化,盡可能做到由表及里、層次分明,引導學生逐步由原來單一的思維定式向多元綜合的思維定式轉變,進而真正做到以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
例2.讀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圖(圖3),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且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
(1)指出賀蘭山東麓洪積扇分布的主要特點,并說明原因。
(2)甲地洪積扇與其他洪積扇相比堆積物中礫石較少,說明原因。
(3)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試分析主要原因。
選用目的:第(1)題為基礎題型,圖中體現比較明顯,綜合分析洪積扇自身的形成特點,原因可以直接寫出。第(2)、(3)題屬于提升題型,需要綜合圖文資料,從時空角度進行推測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循序漸進,得出最后結論。
預期效果: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從時間、空間等多個層面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的綜合思維能力。
答題結果預估:推測第(1)題得分率較高,第(2)、(3)題需要綜合思考,得分率不高。
3.地理實踐力:觀察某河流地貌景觀的不同部位特點,認識凹凸岸的特點,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地理實踐力是運用地圖工具、地理模擬實驗和演示、地理觀察和測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動中,實踐能力與品質的綜合表現。
例3.某課堂演示實驗(圖4)如下:將書本打開、傾斜放于桌面上,沿書本中縫把沙子從高處向下緩緩傾倒,觀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積體。
說明該演示實驗模擬的外力作用和該堆積體的地貌多出現的位置,并簡述其形成過程。
選用目的:該題屬于實驗探究題,難度居中。通過地理的模擬實驗演示,認真觀察得出結論。
預期效果:引導學生通過地理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形成知識的獲取思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地理素養。
答題結果預估:過程性題書寫不容易,有一定難度。
4.人地協調觀:結合圖文材料,認識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理解聚落布局中的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指認識、理解和判斷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和作業分層設計時,讓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能夠客觀辯證地看待自然環境對人地關系發展的作用,從而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了解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
例4.圖5為黃河沖積扇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該區域的古城多分布在沖積平原上。分析河流沖積平原為古城建立提供的有利條件。
選用目的:該題屬于中等難度題型。考查了沖積扇作為自然環境與古城(人類活動)的關系,最終得出只有人地協調,才能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預期效果:明確探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規律、正確評價人地關系。 并最終通過人地協調觀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要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答題結果預估:該題得分率比較高。
文章以“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探討了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作業設計案例,從中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生活性和創新性。在“雙減”大背景下,中學地理教學要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壓縮書面作業總量,調整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優化作業模式。從而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地理作業。最終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真正使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