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龍 李蓓
摘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基于指標化的分析,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長期錯位推進,致使我國農業現代化陷入家庭經營內卷化、小農經營兼業化、大戶經營資本化的發展困境。因此,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務必要統籌推進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漸進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挖掘農業多功能性與鄉村內生動力。
關鍵詞:糧食安全 農民增收 土地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
*基金項目:泰安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振興的創新機制研究”(2023skx091)階段性成果;本論文得到山東農業大學青年教師成長計劃經費資助。
農業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統籌“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一論斷指明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挑戰性與緊迫性。面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以及長期存在的農戶兼業化、農業老齡化、土地細碎化等問題,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目標,仍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命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從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互動演進中,反觀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困境,進而探索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策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貫穿于整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矛盾與核心驅動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實現糧食安全首要的問題是要解決糧食增產,但是“豐收悖論”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難題,即“增產不增收”或“增收不增產”。如何實現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統籌推進,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整體化推進。
糧食安全從供給角度分析,是指在不考慮進口的情況下,國家的糧食安全取決于糧食供給規模。糧食安全和糧食供給規模成正比,糧食供給規模越大,糧食安全程度越高。糧食供給規模與糧食種植面積和土地生產率密切相關,在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土地生產率越高,則糧食供給規模越大,反之亦然。提高糧食供給規模的根本途徑是實現農業增產,就是通過科學育種、科技賦能、完善設施等手段,不斷提高農業產出。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統一體,將其拆開討論,能夠揭示出不同的行動邏輯和目標取向。首先,從行動主體上看,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涉及政府與農民兩個行動主體,政府實際上側重于強調農業增產;對于農民主體而言,更側重于自身增收的問題,對于農民如何增收的問題,農業增產只是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因為農民收入包括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其次,從目標指向來看,政府強調農業增產的最終目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民的最終目標則是實現增收致富,所以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屬于兩個不同的維度,具備不同的測量指標,前者的主要測量指標是提高土地生產率,后者的主要測量指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總之,農業增產多主體、農民是其一,農民增收多渠道、農業是其一,如何促進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同步提升是關涉我國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的重要議題。
農業現代化作為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目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歷程,不同時期賦予不同的內涵。中國共產黨對農業現代化的認識,概括起來體現在兩個向度:內容論與過程論;前者將農業現代化等同于農業現代化的具體方面,例如“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機械化、科學化、社會化和商品化”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更加多元,過去的內容論已經無法涵蓋當時農業現代化的全部要義,過程論應運而生。過程論是將農業現代化理解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是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的過程。不管是內容論還是過程論,農業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其逐步接近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
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就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逐步提升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核心是確保土地生產率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升。這一概括能夠體現出農業現代化縱向發展歷程,考慮生產力因素與農地制度的制約,雖然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土地生產率與勞動生產率,但更重要的是同一時期土地生產率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不同步或不匹配,進而形成以下三種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困境(見表1)。
(一)家庭經營內卷化
家庭經營內卷化的主要特點是束縛于土地之上的農民只能過密化地投入勞動力以提升土地生產率而難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我國傳統小農經濟的普遍發展趨勢。特別是近代以來,我國被迫卷入西方現代化的浪潮中,隨著資本工商業的沖擊,大量西方產品的傾銷,嚴重破壞了我國農產品及手工業產品的出售,打破了較為均衡的小農經濟形態,但廣大小農并沒有被資本主義農場主所取代,轉而成為極具韌性的農業內卷化發展形態,表現為勞動力的無限投入邊際報酬率持續降低而形成“無發展的增長”,這一時期“提高的只是土地的生產率,而不是單位工作日勞動生產率”。“內卷化”的家庭經營是一種“窮而有效率”的發展狀態,“窮”指較低的勞動生產率,“有效率”是指經過精耕細作提高土地生產率,這種發展狀態是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的發展常態,是農業之外的工商業發展不足難以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必然結果。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鄉二元體制的變革,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中國農業才走上了“去內卷化”的發展歷程。這種內卷化的發展狀態在農業集體化時代亦有體現,盡管農業集體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保證國家糧食按計劃安全供給,但是在農業集體化后期嚴重影響農民增收,不利于農民積極性與生活質量的提升。
(二)小農經營兼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