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儉



課程標準是地理教材編寫的指引,是育人理念的源泉,是教學路徑的依據,是學習評價的準繩。隨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制定發布和修訂完善,基于新課標和新教材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近年來教學研究的熱點。“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中的核心,滲透著地理學科的基本價值理念,是地理教育教學的靈魂,是眾多一線教師實踐研究的重點。
一、人地協調觀的內涵解析
1.人地協調觀的內涵要素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指出,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秉持正確價值觀和必備人格,其主要由三個維度和四大觀點共同組成。三個維度指“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和“人地協調”,四大觀點指資源觀、發展觀、人口觀和環境觀[1]。擁有良好的人地協調觀素養有助于人類更加全面、科學、靈活地認識、分析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引導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開展生產生活,實現人地關系協調發展。
2.人地協調觀的內在邏輯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其共同作用于學生個體,主要外顯在知識認知、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四方面[2]。其中價值觀念是核心,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對應的是人地協調觀,并且人地協調觀能深刻影響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相互滲透和彼此交融的,共同對應的是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兩種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分析和理解地理過程、地理規律、人地關系系統的重要思維方式和能力。地理實踐力體現了地理學習情境的真實性,強調價值觀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都需要在真實的環境中經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進行尋找、探索和解決。因此,地理核心素養是在人地協調觀的統籌下,在真實情境中利用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兩種基本思維方法反復探索,處理和解決人地矛盾問題,其先后經歷地理環境決定階段、人類改造改善階段和人地可持續發展階段的三個過程,最終形成良好且和諧的人地關系(圖1)。
二、農業開發的人地協調觀
地理教學闡釋人地協調觀立足于真實情景,注重區域認知;分析區域要素,體現綜合思維;講究區域調查,彰顯地理實踐。農業作為聯系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兩大地理要素的重要紐帶,其開發過程也要立足真實情景,經過綜合分析,不斷開展實踐探索,尋找適合本地區規模化種植的農產品。因此,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的落實與區域農業開發的研究具有極為一致的內在邏輯聯系。本文以阿克蘇沙雅縣農業發展歷程為例,開展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培養路徑的實踐研究。
1.沙雅縣人地關系三個階段概況
近30年來,隨著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疆沙雅縣自然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圖2)。
(1)自然環境主導期
自然環境主導期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狀態,沙雅縣地處39°31′~41°25′N,81°45′~84°47′E,位于天山中段以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北緣,塔里木河中游,海拔946~1 050 m。沙雅縣遠離海洋,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具有氣候干燥、風沙頻繁、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夏季干熱、冬季干冷的特點,加上東、南、西三面被沙漠和荒漠包圍,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氣候的變化必將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當地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2000年之前,由于自然環境的限制性因素沒能得到有效治理改善,當地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低植被覆蓋率情況下的嚴重風沙問題、鹽堿化嚴重的土壤貧瘠問題都制約著農業的發展,使得具有優勢的熱量、光照和病蟲害等自然條件無法有效發揮,致使當地早期農業發展停留不前,農業生產深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圖3)。
因此,沙雅縣在自然環境主導期間的農業生產表現為灌溉設施缺乏、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嚴重依賴于自然地理環境的相對粗放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發展階段。
(2)人類積極改造期
2000年1月,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成立,并召開西部地區開發會議,研究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戰略任務,部署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作。此后,沙雅縣自然地理環境改造方面得到了積極投入(表1),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原有限制性的自然條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截至2020年左右,沙雅縣各級渠道總長度達3 980千米,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水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3.9%增長到2020年的7.14%,植被覆蓋率大有提高;耕地面積由2011年的77.84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240萬畝,荒漠化和鹽堿化得到有效治理。沙雅縣代表性農作物產量取得了大幅地增加(表2),農業生產進入快速發展期。
(3)人地關系和諧期
雖然2000年至2020年沙雅縣的自然地理環境比之前大有改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水資源的缺口量也在不斷增加,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和非降解地膜的大量使用,土壤的污染問題也在凸顯。與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在2020年左右沙雅縣進一步提升生產技術,做好土地平整工作、引洪渠定期清理,修建攔洪壩,推動滴灌和噴管的普及。每畝實際用水比2017年減少82立方米,渭干河灌區引水總量減少2 200萬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數由項目實施前的0.49提高到0.68。農業生產節省的水資源,優先用于新增人工生態林和自然生態灌溉,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沙雅縣森林資源總面積533.33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為491.0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1%,濕地資源56.96萬畝,野生動物資源178種,野生植物資源294種,塔里木河上游濕地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態功能不斷得到加強。
2.課堂教學人地協調觀流程實踐
根據沙雅縣農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的真實情境,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進行有序整合,形成如下教學環節來落實人地協調觀素養培養(表3)。
三、人地協調觀素養落實深度思考
人地協調觀反映出基于區域認識,重于綜合思維,落于地理實踐的不斷對發展提升的認知過程。師生應該基于真實的地理情境,加強地理區位條件的分析,探索有效的改進措施,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區域環境和問題的認識,再逐步調整和完善措施,最終實現人地關系的和諧相處。因此,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與落實要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地理環境的基礎性影響
地理環境的基礎性影響,即強調區域認知的重要性。區域地理環境是人地協調觀形成的基礎,不同的地理環境特征將形成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地協調觀。因此,區域認知在區域環境變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突出人地關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應立足區域,圍繞核心主題開展主題探究,讓學生在體驗、親歷的過程中探究區域發展的條件、問題與發展方向,圍繞區域產業發展、地理事物選址等評價合理性與不足,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提出區域發展的新方向和新決策提供基礎性保障[3]。
2.人類活動的能動性作用
人類活動的能動性作用,即強調綜合思維的重要性。地理綜合思維是梳理人地關系的重要方法,其綜合思維能力水平的差異將影響區域認知的程度,從而影響人地協調觀的不同。因此,綜合思維在區域環境變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突出人地關系具有關鍵作用。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綜合思維的作用,圍繞課堂教學的核心主題開展探究,引導學生思考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以及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出符合教學主題的人地關系思維導圖,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提出區域發展的新方向和新決策提供基礎性保障。
3.因地制宜的實踐性思考
因地制宜的實踐性思考,即強調地理實踐的重要性。地理實踐是人地協調觀在現實中的應用,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加深區域認知、引發深度思考,從而總結區域生產生活過程中人地關系的合理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有利于不斷反思進行深度實踐探索,靈活辯證理解相關學科知識,培養人地協調觀[4]。
參考文獻:
[1] 夏麗娟.高中地理學科人地協調觀素養的考查[J].浙江考試,2023(3):18-21.
[2] 張素娟.地理學科本質問題解析與中學地理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 唐塘穎.高中地理學科區域認知素養的考查[J].浙江考試,2023(3):26-29,34.
[4] 朱龍高,鞏天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地理實驗教學探討——以“暴雨洪水的成因”為例[J].地理教育,2022(S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