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珍珍



“月相”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中的內容,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月相圖也比較復雜,屬于難教學的部分。筆者經過多年實踐,總結了本節教學難點的突破思路。
一、教學困難原因
月相知識的復雜性。月相是日、地、月三者之間相對位置變化以及以地球視角觀察的結果,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觀察到的月相就不同,不同時空的組合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題。
學生相關基礎欠缺。知識的難易本身與學習者的學習基礎和思維基礎有很大的關系。月相教學時面對高一新生,部分學校甚至在初中并未開設地理課,對于單一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或者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知識都是零儲備,還有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一般,突然面對如此復雜的天體運動會手足無措。
教師教法不得當。知識的復雜性和學生基礎的欠缺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認真對待這些問題就會使用不當的教學方法。如果盲目拿出月相圖來講解,學生可能會聽得一頭霧水,最終只能靠記憶來結束本課,造成死記硬背而不會靈活運用,并且出現過一段時間就忘記的現象。部分教師通過制作教具等輔助工具演示月相變化,筆者認為這一方法耗時長,演示時或由于燈光效果不佳,或由于學生觀察角度的偏差,或由于不能讓所有學生都能親身觀察而欠妥當。無論是現場演示或是多媒體動畫演示,亦或是實地記錄月相變化,都屬于建立在理解邏輯關系之上的輔助教學行為,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講授。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學生而言必是一場災難,使學生對地理知難而退,失去興趣。
二、突破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總結了“月相”教學的基本突破策略。針對知識的復雜性,應根據邏輯關系設置分解步驟,由簡到繁,逐步推進,讓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有一個具備邏輯的推理過程,即使忘記也能自己推出。在理解的基礎上,再由繁入簡,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高度概括,使復雜問題簡單化。針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的欠缺,應在教學前做好相應的鋪墊,再開展教學。這樣既能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又可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因此,具體教學實施如下。
1.月相成因
想要理解好“月相”知識,月相成因是務必先要弄清楚的。這部分知識教學時不可一語帶過,必要的鋪墊缺一不可,對學生后續學習至關重要。首先,要講清楚日地月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運動方向,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其次,月相是以地球視角觀察到的月球,故只有面對地球的一半才能被看到,而由于月球不透明、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而被看到,所以亮面部分始終是面對太陽的一側。故而月相是面對地球的一半月面和面對太陽的一半月面的交集,即地球上能看到的亮面部分。最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大致一個月,而地球帶著月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則需要一年時間,所以研究月相時可大致認為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不變,只考慮地球與月球的相對位置變化,這樣月球的亮面部分就能大致固定下來,只有因月球公轉而引起的地球視角在變,復雜的問題立刻簡單化。
2.月相觀察
鑒于月相觀察內容繁多,月相圖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將月相觀察分解為觀察形狀、觀察時間和觀察方位三部分。
(1)月相觀察——形狀
觀察月相的形狀時,需要講清楚觀察視角。月相是以地球視角看月球,而月球只能被照亮一半,地球上也只能看到面對地球的一半月球,所以月相就是面對太陽的一半月球與面對地球的一半月球的交集。由于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的變化,此交集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大致一個月一個周期(圖1)。
圖1中能夠非常直觀地看到不同的月相形狀。農歷初一時日、地、月三者一條線,且月球位于太陽和地球的中間,此時被照亮的月面完全背對地球,故而看不到月球,為新月。隨著月球的公轉,到初三、初四左右,日、地、月三者不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了一個小角度,從而能看到一個月牙,為峨眉月。每月初七、初八左右,日、地、月三者之間的夾角為90度時,在地球上觀察到的月球一半暗,一半亮,為上弦月。伴隨著月球的公轉,能觀察到的亮面部分逐漸變大,經歷凸月直至農歷十五,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完全能被看到,為滿月。到了下半月,隨著月球的公轉,觀察視角不斷發生變化,亮面部分由滿月變得越來越小,經歷凸月、下弦月、峨眉月直至看不到,完成一個月相周期。
采用這種分解式立體圖呈現方式教學,化繁為簡,讓學生能更直觀地觀察到每一個月相的形狀,亦能更加深刻理解月相的本質,把月相問題講透徹,理解明白,遇到變式題也能輕松應對。在此基礎上,再呈現傳統復雜的月相圖(圖2),學生就能明白圖中各月相的來由,理解此圖是將各種月相組合起來,中心為地球,里圈為月球繞地球公轉過程實際被太陽照亮的情況,而外圈則是以地球視角看到的實際月相圖,難點迎刃而解。相比于制作道具、視頻演示,筆者認為此立體圖教學法更加直觀簡便,更有助于學生理解難點。
(2)月相觀察——時間
在理解月相形狀的基礎上,再利用圖2講解月球的升落時間,月相觀察的時間就容易很多了。首先需要學生初步理解地球上的時間變化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在圖2中大致標出四個時間點:6點、12點、18點和0點(圖3),從圖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月相的升落時間,新月6點升,18點落,12點月中天,整夜不可見,同理,其他月相升落和觀察時間依次為:上弦月12點升,0點落,18點月中天,故而上半夜可見;滿月18點升,6點落,0點月中天,整夜可見;下弦月0點升,12點落,6點月中天,故而下半夜可見。其他的月相,學生掌握方法后自己就可以大致估算出時間。
(3)月相觀察——方位
觀察方位時,首先需要講清楚的是月球繞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其軌跡靠近赤道上空。中國在北半球,月球運動軌道在中國南邊。故而在中國大部分地方(月球直射點以北地區)觀察月球時,一般是面朝南方才能看到,即面南背北,左東右西(圖4)。地球中心點為北極點,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試想自己面南背北觀察上弦月,左手指東,右手指西,上弦月的亮面朝西(圖4),在月中天后的上半夜才可見,故而出現于西部天空(月球也是東升西落),所以上弦月出現于上半月上半夜西部天空月面朝西,即“上上上西西”。同理,面南背北觀察下弦月,左手指東,右手指西,下弦月的亮面朝東(圖4),月中天之前的下半夜可見,出現于東部天空,所以下弦月出現于下半月下半夜東部天空月面朝東,即“下下下東東”。
3.月相總結
綜上所述,復雜的月相問題經分解步驟化繁為簡,學生既理解了月相成因,也清楚了月相觀察的具體內容,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透徹才可活學活用。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引導,高度概括,由繁入簡,學生才能領悟“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和“面南背北,左東右西”的含義,亦能知曉突破難點化繁為簡,從簡到繁,由繁入簡的學習方法,更能體會地理學習的樂趣,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