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怡 降同昌



一、總體評價
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遵循教育規律,以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聚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注重考查地理基礎知識與技能,重視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重視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總體而言,試題質量較高,符合當前新高考改革基本要求。
二、試題結構
試題結構如表1所示。
針對2023年海南省普通高中選擇性考試地理試題分析發現試題呈現方式多采用圖文結合,設問注重培養學生推理事實與探究問題的能力,知識考查不僅落實地理課標,還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三、試題特點
1.圍繞地理學科知識
試題以地理學科知識為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學生核心素養和知識掌握程度,試題較為常規,沒有出現偏僻和冷門的內容。全卷圍繞11個主題情境材料,將人口遷移、聚落空間結構、水循環過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的措施、交通運輸方式原因與影響、冰川地貌分布與成因、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影響人口分布和聚落選擇的原因、水資源安全問題影響國家安全、海水運動和海水性質、自然災害的成因等概念和原理關聯起來。雖然試題采用了全新的情境材料,但是試題落腳點仍然圍繞地理學科主要內容與基本原理。
2.注重圖文,承載地理情境
試題中圖文結合是地理學科特色所在,圖文結合的形式承載多方面地理情境。試題圖表設計蘊含豐富信息,幫助學生有效理解題意,需要學生對圖表信息進行分析與提取,側面考查學生讀圖判圖能力。11個主題采用了13幅圖,如1~2題涉及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口重心遷移軌跡示意圖;3~4題涉及散村聚落結構示意圖和古村落的堤圍及水閘分布示意圖;5~6題涉及海南島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養量的年際變化示意圖;9~11題涉及非洲部分區域圖;12~13題涉及羊背石景觀圖;14~15題涉及日影變化圖和正午時刻太陽高度角示意圖;16題涉及聚落區位因素選擇示意圖;18題涉及海水環流示意圖和海區上升補償示意圖;19題涉及荷蘭與菲律賓位置示意圖。整套試題僅有一道選擇題與一道主觀題未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這些圖表承載地理情境,將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3.關注區域,突出核心素養
試題通過11個熟悉的區域,世界區域有南太平洋地區、極地地區、肯尼亞、荷蘭、菲律賓;中國區域有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嶺南地區、海南島、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利用與該區域相關地理事實現象和問題,通過2個或3個有聯系的設問,考查學生探究問題和推理地理事實的思維方式。11個主題均體現了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個別主題還突出了人地協調觀,如7~8題,根據低收入水平國家雖然碳排放量小,但是因全球氣候變化引起海平面上升,該地區經濟受到極大影響這種事實現象,考查學生判斷該國家或地區的位置以及應對全球變暖采取的措施,突出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四、核心素養經典試題分析
本文基于核心素養,以海南省普通高中選擇性考試地理主觀題第19題為例進行分析。
材料1:荷蘭(圖1)地處大西洋沿岸,地勢較低,常遭受風暴潮襲擊。1953年1月31日夜間至2月1日凌晨,荷蘭遭遇由強風引發的風暴潮,適逢漲潮,水位異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間持續的暴雨導致河水泛濫,在洪水和海浪的夾擊下,無數房屋被毀,數千人喪生,數萬人流離失所。
材料2:菲律賓(圖2)每年都要遭遇大約20次臺風,萊特島是菲律賓遭受臺風和地質災害的重災區之一。長期以來,萊特島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亂砍濫伐。2006年2月,當地連續兩周暴雨,發生了大規模的泥石流,導致數百人喪生,千余人失蹤。
(1)據材料1分析該次風暴潮危害嚴重的原因。
(2)從地理位置角度分別說明荷蘭常受風暴潮影響、菲律賓常受臺風影響的原因。
(3)據材料2說明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氣象災害、地質災害三者之間的關聯性。
1.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在核心素養方面的一個表現,基于地理學綜合性特點而提出,突出對地理環境及其人地關系認識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大致包括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區域)綜合。第19題第1問考查荷蘭風暴潮災害嚴重的原因,風暴潮災害嚴重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完成該題的關鍵是讀取、分析和加工圖文信息,并能將要解決的問題和已有知識經驗建立關聯,進行邏輯推理和綜合分析,進而解決問題。從題中找出關鍵詞“強風”“夜間”“荷蘭”,從“成因”“時間”“地點”等方面展開分析(圖3)。此外,發生時間為1953年,可推斷防災減災技術與能力不強。荷蘭經濟發達和人口稠密外,地勢低平、臨海也是重要原因。
2.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科在核心素養方面的一個表現,基于地理學區域性特點而提出,突出對地理環境及其人地關系認識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包括“區域本身”“運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認識區域”。第19題第2問,立足地理位置分析和解釋荷蘭受風暴潮影響、菲律賓受臺風影響的原因,地理位置包括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絕對位置指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包括海陸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等。地理位置不同,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地理事象,即使同一地理事象,區域位置不同,也存在一定差異。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閱讀圖1和圖2,分別獲取荷蘭和菲律賓的地理位置信息,與受到風暴潮影響和臺風影響現象之間建立關聯,通過邏輯推理和綜合分析形成區域認知素養。需要注意的是,風暴潮、臺風產生的原因與受風暴潮和臺風影響的原因并不對等。本題菲律賓受臺風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離臺風源地近,處于臺風路徑上,解答該題的思維導圖如圖4所示。
3.人地協調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在核心素養方面的一個表現,基于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和本質——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而提出,突出對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認識時秉持的正確價值觀。第19題第3問,基于題干中的圖文資料,探究“人類活動、氣象災害、地質災害”間的相互關系,旨在考查學生對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正確認識,通過分析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氣象災害、地質災害間的相互關系,形成對人地關系認識的正確觀念。該題解答的思維導圖如圖5所示。
五、2022年、2023年海南高考試題縱向比較
本文從情境素材、知識考查、試題類型方面與2022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進行比較,以便深入分析2023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試題的變化 (表2)。
1.整體延續2022年試題特點
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在試卷素材選擇、呈現方式、考查內容等方面,基本延續2022年的特點,在設問方式和地理知識考查具有異曲同工的特點。考查內容側重地理學科主干知識,具有一定穩定性,如地球運動、天氣系統、地貌及其形成城鎮與鄉村、產業與區位、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等。
2.內容結構
海南省實行新高考以來,使用的高中地理教科書有兩個版本——人教版和中圖版。地理試題內容對教材的側重情況如圖6所示,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在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上的側重有所增加,分值占比分別是41分和31分;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在選擇性必修一比重小于2022年,僅占12分;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未側重選擇性必修二的教材內容;2023年與2022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在選擇性必修三的側重比重相差不大,總體而言,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更加側重必修教材內容。
3.試題難度保持穩定
與2022年相比,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難度基本相當。2023年和2022年試題自然地理比重較大,人文地理比重相對較小,自然地理總分值和人文地理總分值變化不大,但2023年三道主觀題側重自然地理(圖7)。
4.基本選擇熟悉的區域
選擇的區域基本上為學生日常生活或教科書了解的區域(圖8);中國區域2023年占比低于2022年。為了延續體現海南高考試題突出地域特色,2022年第18題考察海南省耕地安全與糧食安全;2023年第5~6題考察海南省水資源分布狀況。地理試題保留中外區域視角相互結合方式,例如2022年選擇題組14~15題素材選擇中國鞋服類企業在埃塞俄比亞和柬埔寨投資建設工廠;2023年選擇題組9~11題素材選擇中國承建運營的蒙內鐵路是肯尼亞在近100年間建設的第一條鐵路。世界區域視角選擇延續往年特點,例如2022年主觀題第19題素材選擇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國蒙特雷,分析二者氣候差異原因;2023年主觀題第19題素材選擇荷蘭和菲律賓,分析二者遭受氣象災害差異原因。
六、備考建議
1.增強地理知識教學
近兩年海南高考地理試題呈現“材料在外,答案在內”的特點,要求學生利用所學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這就要求地理教師認真研讀地理課標,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領會地理課程目標,根據教材、學情等情況把握教學內容重難點,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地理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料。
2.創設地理情境
高考地理試題整體材料選擇注重情境創設,試題情境主要以圖文形式呈現,將生產生活地理事象作為背景,考查學生生活觀察能力和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地理事象,用地理的眼光觀察和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因此,教師不能完全依賴教材中的情境,應適度對課堂情境進行適當補充和延伸,將時事新聞和地理學科新成果結合到地理課堂教學中。總之,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不斷補充教材的時代性,日常教學中要善于搜集和創設情境材料,同時引導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情境材料,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落實核心素養
高考地理試題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側重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培養綜合思維要注重要素綜合分析,關鍵在于把握地理原理和串聯地理知識,對地理基礎知識進行深加工以及高階思維轉化。培養學生區域認知注重空間定位,認識地理區域特色,聯系地理區域,提高地理區域認知視角。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需要構建真實地理情境。首先進行人地互動,了解人地關系、評判人類行為活動;其次結合地理情境認識地理現象,遷移地理知識;最后解決人地問題,加深人地關系認識,實現培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