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彩平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堅持育人為本”“優化課程結構”“活化課程內容”“推進教學改革”等課程理念。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隨著“雙減”政策的進一步推進與落實,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達成減負、提質、增效的目標,已成為初中地理教師積極思考與教學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復習課作為課堂教學的必備課型,是對新授課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承擔著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和培養素養的作用,尤其在中考備考階段,復習課應該占到學期總課時數的一半以上。如何在45分鐘內優化教學結構,激發學生復習的積極性,具備新課改下的中考應考能力,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新課標的落地不可缺少的環節。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地球的公轉及其影響”復習課為例,探討在中考第二輪復習中開展主題式教學,落實新課標,構建有效復習課堂的教學路徑。
一、主題式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初中地理主題式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主題情境,充分挖掘情境中的地理問題,以主題知識相關的問題為紐帶,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以思維構建為導向,引導學生在具有高度動機的環境中自主探究,接觸主題相關的學習內容,解決問題,對地理知識進行重構,獲取地理學習的方法,有效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與傳統以知識點再現和講練結合為主的教學方式相比,中考復習課采用主題式教學,可以實現以下教學目的:第一,主題式教學創設的學習情境是真實的且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和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地理素材,有趣、有用、有效,體現了新課標中“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第二,主題式教學要求學生在創設的學習情境中進行自主探討,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新課標中“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地理教學方式;第三,主題式教學為學生創設了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情境,突出問題導向,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第四,主題式教學是大單元教學,它打破教材章節限制,對知識內容進行二度開發,強化知識內在聯系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構建與遷移,在逐步探究過程中推動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利于知識的深度學習。
二、學生的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進入中考備考階段時,已經完成了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學習,具備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基本能力,如讀圖分析、歸納總結、區域分析方法等。但是對知識的掌握還是零散的、碎片式的,缺乏對知識整體結構體系及思維過程的構建,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和知識點的遷移應用能力薄弱。主題式教學應用于中考第二輪復習,梳理解題方法讓思維程序化,運用思維導圖讓思維可視化,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和提升備考效率,實現有效復習。
三、主題式復習課教學實施路徑
基于新課標的主題式教學在初中地理中考復習課的教學實施路徑主要包括教師課前準備、學生課中探究及評價、學生課后評價三方面(圖1)。
四、主題式復習課教學設計與實踐
1.教學設計背景
(1)課標解讀
新課標中關于“地球公轉及其影響”的學習,安排在“主題二地球的運動”模塊,具體的內容要求有兩條:第一,運用模型或軟件,演示地球公轉運動,說出地球公轉方向、周期;第二,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對應的 “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中都特別強調“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幫助學生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其中,在“教學提示”有關教學情境設計方面,列舉的例子中強調“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以及其中反映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等。因此,與2011版舊課標相比,2022版新課標在“地球公轉”知識部分更加注重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育,育人目標更加凸顯。
(2)主題選定
本文的開課時間是2022年9月28日,9月23日是秋分節氣且是第五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與節氣有關的自然地理現象,是學生熟悉的真實生活體驗。中國農民豐收節設在秋分是基于節氣與農業的關系,而節氣的形成與地球公轉密切相關。因此,從立德樹人的目標出發,選定本文的主題情境為“探尋‘秋分的地理密碼”。這一主題情境的創設,將真實地理素材與地理知識相結合,形成融學科性與生活性于一體的課程內容體系。一方面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其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并將所學地理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同時滲透“二十四節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達到育人目標。
2.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教學設計思路如圖2所示。
3.教學過程
本文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五、教學反思
本課例從育人為本的課程目標出發,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題式教學方式,其主要特點有四個方面:第一是真實情境激趣。結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選取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素材,即以“探尋‘秋分的地理密碼”作為主題情境完成學習任務,使用“一境到底”教學策略,滲透新課標課程理念,達成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地理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第二是問題自主探究。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設置了“秋分”發生了哪些地理現象?哪種地球的運動造成了這些地理現象的發生?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有著怎么樣的關系?這些地理現象對農業帶來什么影響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疑—解疑”,完成知識點的復習鞏固;第三是思維導圖建模。立足核心素養的培育,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和諧的師生互動氛圍,引導學生學會建構知識體系、學會解題建模及學會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達成有效復習的目標;第四是實踐作業布置。能夠在作業設計上凸顯實踐性、跨學科性,進行知識拓展、深度挖掘的同時提升綜合運用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符合新課標及“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學習模式。
傳統的地理中考復習課,尤其是專題復習課,經常存在分散性、重現性、題海性、強化性復習等問題,應試目的強,基本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思維品質的進階發展,課堂較為枯燥,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教學實效不強。主題式復習課在專題知識復習的基礎上,通過創設與“專題”相關的生活中真實的情境,并以此主題為中心軸,設置“設疑—探疑—解疑”的教學環節,將整個初中階段的地理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重新整合來開展教學活動,強調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思維形成過程,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更有利于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養成和落地,教學效率高,有效性強,符合新時代中考情境化命題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