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皓月 張艷萍



黨的二十大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措施中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穩產保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都與地理學科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有著緊密聯系。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開展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不僅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地理視角,也能以高質量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有效引導學生關注時政,了解國家建設主體方向,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一、鄉村振興與地理主題式教學
1.鄉村振興的基本內涵
鄉村在地理學里常指以從事廣義農業的人口為主的聚落,是具有自然、人文、經濟、資源與環境要素的鄉村地域系統。隨著全球城市化推進,鄉村衰退或鄉村危機在許多國家出現,鄉村衰退在當下中國表現更加明顯,加劇了城鄉發展惡性循環[1]。為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采取一定措施促進鄉村經濟、生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興盛,即為鄉村振興?;趪业淖匀毁Y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等情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2-3]。
2.主題式教學的基本內涵
主題式教學是指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整合教材知識內容,選擇與時代相關并從生產生活等相關素材中凝練核心主題,并將相關教學內容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以真實的研究區域為背景,相關的圖文材料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地理主題的選擇需要圍繞地理核心素養,體現時代性、整合性、科學性,教學設計應包括教學主題、教學目標、情境創設、問題設計、活動實施和評價考核,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滿足學生發展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3.鄉村振興與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關系
地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一門科學,能為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學科價值。我國地理學奠基人竺可楨先生指出地理學要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尤其是要為農業生產服務[4-5]。地理學科具有的綜合性、區域性、社會性與實踐性等學科特點,為新時代高中地理教學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培育地理核心素養提供有效途徑。社會經濟轉型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耕地非農化、水土環境污染化等問題日益嚴重,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鄉村地理環境存在巨大的差異,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需要結合“區域的基本情況”“區域的發展困境”“區域的發展優勢”“區域振興的原因及措施”等因地制宜進行分析,通過推進人口就業、資源開發、環境治理、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制度創新等措施,從根本上探索實現鄉村地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這些內容與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口、聚落、文化、產業、戰略和發展等內容密不可分。教師在將鄉村振興融入地理教學過程中,基于課程標準,依托地理教材和教學目標,從新聞報刊、網絡媒體中選擇能夠整合教學內容的鄉村區域及相關的內容、舉措、典型案例,確定主題,并根據學情設計情境和問題鏈,實施主題探究活動。通過完整的主題式教學,幫助學生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對鄉村振興發展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分析,開展實踐調研培養地理實踐力,進而樹立鄉村地域系統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人地協調觀。通過閱讀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文件,結合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新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梳理歸納,構建出邏輯框架圖(圖1)。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位于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湖北省秭歸縣的萬古寺村,由曾經溫飽難繼的貧瘠山區變成今天橙香四溢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可作為鄉村振興真實而典型的案例。由此設計主題學習,根據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探究當地如何利用地區資源,走好鄉村振興之路,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與探究,提高地理核心素養水平。
1.基于鄉村振興,選擇教學主題
開展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第一步即選擇教學主題,地理教學主題的選擇應該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與鄉村振興相關的教學內容主要分布在必修2和選擇性必修2中,如“鄉村和城鎮”“產業區位因素”等;《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地理2”的內容要求,如“結合實例,說明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因素”“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中的“結合實例,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區域關聯性的角度,比較不同區域發展的異同,說明因地制宜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都與之相對應。在鄉村振興的視域下,這些獨立的知識具有了內在聯系,為主題式教學提供可能。通過整合萬古寺村如何在實際行動中繼承弘揚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以臍橙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為內容,設置“‘橙風破浪看鄉村振興”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將學生對鄉村振興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從地理學科的視角看待國家戰略的理性認識。
2.立足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目標
(1)綜合思維
能夠從自然地理特征、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面分析萬古寺村臍橙產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分析區位因素變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梳理“農業+科技”“旅游+農業”等發展路徑,逐步形成綜合思維,從多要素、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從國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支持中,較全面的地觀察、分析,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
(2)區域認知
能夠從“空間—區域”的維度,描述萬古寺村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存在的發展困境,解釋當地村民選擇臍橙種植的區位原因,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分析發展途徑,能夠較為全面的評析萬古寺村的發展現狀,并提出較為可行的發展建議,樹立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
(3)人地協調觀
通過對萬古寺村的自然地理特征、產業發展分析,解釋該區域中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人地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全面認識萬古寺村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措施,樹立人地協調觀念。
(4)地理實踐力
能夠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對萬古寺村進行較為系統觀察和調研,體驗在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下,萬古寺村的發展變化,并能在實踐中進行反思,提出未來萬古寺村的發展機遇及挑戰,并提出發展建議,從地理視角為鄉村振興賦能。
3.創設主題情境,開展學習探究
創設情境作為主題式教學的重要載體,將具體的理論知識融入真實的情境案例中,使學生產生情感反應,在知識的建構學習中,使地理核心素養得到落實。根據確定的主題和學習目標,構建一條“在哪里?有什么?怎么了?為什么?怎么辦?”的地理學科思維問題鏈。就萬古寺村的振興之路這一案例,引導學生將萬古寺村的鄉村振興問題轉變成區域地理知識,層層遞進構建綜合的地理知識體系,最終增進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增強戰略認同感,具體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4.開展多元評價,落實育人價值
基于課前制定的學習目標和設計的主題探究活動,在此基礎上設計表現性評價,判斷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地理教學中的表現性評價,不僅評價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程度、地理能力的發展狀況,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6]。依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學習態度、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不同表現層次,制定評價量表,并采取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讓學生能客觀地進行自我認識,為后續教學指明方向。據此設計“‘橙風破浪看鄉村振興”主題式教學評價量表(表2)。
三、結語
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以秭歸縣萬古寺村的發展為依托,創設問題情境,開展主題式教學,這不僅豐富高中地理課程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還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探究和實踐調研中與社會發展接軌。在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同時,增進其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認識與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培育家國情懷,達到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課程思政素養,正確認識并理解國家的重大戰略,增強中學地理知識內容與戰略決策的切入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生動的主題,真實的案例情境,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建構問題鏈,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落實地理學科立德樹人的時代責任。
參考文獻:
[1] 廖彩榮,陳美球.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2.
[2] 王亞華,蘇毅清. 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J]. 中國社會主體學院學報,2017(6):49-55.
[3] 黎茵茵,羅嬌,林媚珍,等.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村振興戰略探究——以“廣西桑蠶業發展”為例[J].地理教育,2023(S2):181-183.
[4] 王卉. 重振農業地理學 服務新農村建設[EB/OL]. (2007-11-01)[2022-01-20]. http://www.igsnrr.ac.cn/xwzx/zhxw/200711/t20071101_1815739.html。
[5] 張潔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產業經濟融入地理教學的現狀與路徑[J].地理教育,2022(S1):63-64.
[6] 韋志榕,朱翔.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通信作者:張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