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王子源 凌正元
摘要:新文科教育理念是當前黨和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中國高等教育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基于新文科教育理念的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思政建設,是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對學生的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培養的具體方式。
新文科教育理念具有時代性特征和多元化的內涵,即興口語表達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在新文科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亟須以繼承與創新為出發點,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手段,不斷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以創新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教育教學體系。
文章主要探索新文科視域下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思政內容建設和實施路徑,采用闡釋學研究法對新文科視域下即興口語表達課程進行概述,以文獻研究法探討新文科視域下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思政建設,以總結歸納法闡釋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文章構建的“歷史上的今天+航天品質”隱性育人模式,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目標的具體舉措。文章以課程為出發點探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容構建,提出了以新文科為背景的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思政的融合與應用,旨在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經驗參考。
關鍵詞:新文科;課程思政;即興口語表達;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15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即興口語表達II課程”階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度桂林航天工業學院重點課程建設項目“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階段性研究成果
新文科建設強調淡化學科邊界,交叉融合理科和工科等其他學科,摒棄傳統文科思維模式,在傳統文科的基礎上變革升級,從而創新發展出新學科、新專業,以國家、社會、產業需求為導向,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具有高人文素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復合型人才[1]。
(一)新文科理念的內涵體現
新文科的“新”在于通過學科的革新來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新問題,培養富有時代精神的新人,并滿足國家發展的新需要[2]。新文科教育理念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實現了對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更加強調學生的創新培養要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
中國新文科建設的基本內涵來自時代對中國文科教育的新需要[3]。新文科建設強調價值引領,面向中國化、國際化,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教師的教育教學承擔著社會意識形態的維護功能,在這一前提下,新文科理念的實踐與應用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用所學、所思、所感和所獲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
(二)新文科理念下的即興口語表達課程特征
即興口語表達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理論和實踐并重。課程主要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即興創作能力。通過課程教學與實踐,培養學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主流意識形態引導能力,使學生全面了解即興口語表達的理論知識,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技能和知識,駕馭各類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的場合。
即興口語表達課程的核心是“即興”。即興口語表達是一種靈活、開放的表達方式,具有較強感染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4]。在新媒體時代,即興口語表達顯得尤為重要,語言表達是基礎,即興應變是能力,這種基礎和能力都要依托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良好的地域文化了解以及較高的政治素養。
即興口語表達的課程教學要直面學生專業基礎和文化底蘊不一造成即興口語表達效果不佳的問題。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是培養播音主持專業人才臨場應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共情能力等的重要課程[5]。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在以實踐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課程思政的融入,以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文化呈現,進而提高學生的即興能力。
在新文科建設語境下,傳媒類專業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知識覆蓋面廣、可挖掘的思政點多等綜合性特點[6]。
(一)“歷史上的今天”文化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7]。
文化引領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是實現全過程育人的有效方式,構建“歷史上的今天”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歷史上的今天”板塊主要根據央視總編室編撰的《歷史上的今天》開展教學,同時通過網上資料查閱輔助補充更新思政內容,內容涉及中國史、世界史,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強化對祖國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歷史文化育人是時代賦予高校教師的使命和責任,但教師在人才教育培養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學生對歷史文化興趣不足、了解不深的現實情況。當今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對歷史文化學習的熱情,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歷史文化內容和形式,是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
(二)“航天品質”價值引領
新形勢下,傳承弘揚載人航天精神能夠為筑航天夢、助強軍夢、圓強國夢,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和有力的精神支撐[8]。以航天文化育人、航天精神鑄魂為核心,多種航天資源同向發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新形式,契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要求,對全面提升立德樹人質量具有重要意義[9]。
構建“航天品質”板塊是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科技素養,強化學生“四個意識”的有效舉措。新形勢下,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是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將航天品質融入課程,是繼承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激勵當代大學生負重前行、成就夢想、努力進取、勇往直前的有效方式。
“航天品質”板塊主要內容以載人航天精神為核心,講述航天文化、傳承載人航天精神。思政內容主要依據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航天精神》開展教學設計,有《偉大的民族孕育偉大的航天精神》等18章內容供課程思政內容建設參考,本板塊將以微課的形式開展教學實踐。
“航天品質”融入大學生課堂教育教學,對于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即興口語表達課程要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方面建立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是實現思政與課程融合的重要方式,構建價值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是深入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和深化實施課程改革的具體舉措。
(一)教學目標:踐行立德樹人,構建價值體系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育人目標構建課程價值體系。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即興口語表達課程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越來越明顯。即興口語表達課程需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職業規范等思政內容融入教學體系,在鍛煉即興口語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施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10]。
這樣的融合既可以規范語言表達方式、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水平,更可以通過思想引領培養學生的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質。
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顯得尤為重要,新文科理念倡導要培養面向中國化、國際化的學生,這就要求學生培養要具有中國特色并能夠有效應對國際化問題挑戰。以課程教育實踐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
(二)教學手段:強調技術賦能,構建教學體系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新媒體的崛起,播音主持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11]。技術的變革對教育教學產生深刻影響。在全媒體時代,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尤為重要。
新形勢下,要順應社會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時代潮流,注重實踐對理論學習的促進作用和技術創新對教學方法的優化效果。打造網絡課程資源,以微課的形式講述課程思政內容是實現技術賦能的重要方式。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設一批播音學科的優質網絡課程資源,不僅有助于拓展專業學生的知識,還有助于提升專業背景人才、播音愛好者的業務能力[12]。科技發展促進了技術革命,現代化技術已經被應用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
現代教育要關注技術賦能。技術具有時代性特征,技術升級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捷條件,也為豐富課堂教育教學手段提供了可能,高校應該關注技術應用給課堂互動帶來的便利,通過現代技術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以實現教學方法創新。
(三)教學評價:關注教學反饋,構建評價體系
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學習認知方式和學習過程作為評價內容,彌補了結果性評價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不足[13]。過程性評價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質量,可以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
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教學反饋要關注學生的課堂實踐反饋,特別是對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反饋,要將思政文化納入學生課程評價體系,考查學生課堂實踐和課后實踐作業中思政文化的融合與應用。
完善考核方式,結合任務驅動性管理和過程性考核反饋,綜合達成培養學生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強化任務驅動和過程管理,最終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14]。
加強課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和考評體系構建,是為了結合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持續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綜合素養[15]。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補充和優化,根據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時代發展更新課程內容,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即興口語表達課程和課程思政具有較強的融合性。“歷史上的今天+航天品質”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隱性融入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教育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專業水平,還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更能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創新新文科視域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教學提供經驗參考。
參考文獻:
[1] 徐楊.應用型高校新文科建設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8):74-76.
[2] 郝良峰,章露.新文科建設的時代內涵與思政路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7):81-83.
[3] 朱云.中國新文科建設的時代需要、基本內涵和主要路徑[J].安康學院學報,2022,34(3):22-25.
[4] 王一鳴.即興口語表達課程在應用型高校的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5):203-205.
[5] 任卓敏.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時代報告(奔流),2023(4):117-119.
[6] 張憲席,張磊.新文科視域下傳媒類專業課程思政的進路探究[J].傳播與版權,2023(20):103-106.
[7]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8] 章晴晴,呂瑞恒,劉素云.傳承弘揚航天精神的傳播學探索與實踐[J].航天工業管理,2023(8):71-76.
[9] 呂洋洋,劉雷.航天類高校航天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析[J].文教資料,2021(35):126-129.
[10] 李朝珍,丁肇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即興口語表達”課程建設與教學升級路徑[J].視聽,2023(4):158-160.
[11] 劉方. OBE理論指導下播音主持專業課程建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152-154.
[12] 劉越.智能時代播音主持理論課程混合式建設研究[J].新聞世界,2022(12):80-84.
[13] 王會東,陸明玉,張歆皓,等.持續改進理念下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PDCA循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3,44(22):14-22.
[14] 康麗雯,林子涵.高校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守正與創新:以輿論學課程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3(22):1-5.
[15] 劉英博,陳嘉妮.大學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才智,2023(32):25-28.
作者簡介 李猛,講師,研究方向:播音主持、戲劇影視。 王子源,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凌正元,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