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章 王培圣
(1.廣州華商學院金融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00;2.廣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20)
高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肩負著學生從中等教育階段轉向高等教育階段的關鍵責任。黨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這既是基于我國教育發展成果至上的進一步要求,也是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必要安排。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 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為967.26萬人,比十年前的2012 年高了五成還多,是二十年前的2002 年的七倍有余。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新興的“微專業”建設很受重視。本文將聚焦高校金融學微專業建設,結合微專業的發展與現狀,為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思路與建議。
微專業是一種教育培養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國在線教育慕課平臺edX。該平臺于2013 年9 月推出的“物流管理”和“計算機技能入門”兩個微專業項目宣布了“微專業”模式的誕生。對于“微專業”,慕課平臺早期的核心理念是根據就業需求,為平臺學習者提供關于特定專業領域的專項課程體系,學習者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并通過相應的考核,獲得由慕課平臺頒發的專業認證,例如edX 平臺的X系列認證(XSeries Certificate)、微碩士認證(MicroMasters Certificate)等。微專業的引入滿足了現代職場對于高素質、實用能力強的人才的需求,也為學習者提供了快速就業和職業提升的途徑,受到學習者歡迎,美國各大慕課平臺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微專業”項目。
微專業的特點在于它依據某一類專業相關工作崗位的需求,通過設計5 到10 門課程,幫助學習者系統地掌握相關領域的工作技巧和方法。這種培養模式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與特定工作崗位的需求相適應。微專業的教育載體主要基于數字技術平臺,這使得它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技術和社會需求的快速發展變化,從而實現了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的無縫銜接。由于以上特點,微專業模式在國際教育市場上迅速發展壯大,據國際慕課第三方評價機構Class Central 發布的報告,截至2020 年底,國外市場共推出了1180 個微專業項目[1]。
國內微專業緊跟著國際微專業模式誕生、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兩條路線:
一是以慕課為主導的微專業模式。慕課為主的微專業模式主要由在線教育平臺推動,其中以網易公司的云課堂和中國大學MOOC 平臺為代表。這些平臺將微專業視為在線付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大多以就業為導向。為了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體驗,它們積極與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頂尖企業合作,邀請行業專家和著名高校參與課程的設計與教授。因此,慕課為主的微專業課程通常具有前沿性、實用性和專業性的特點。
二是以高校為主導的微專業模式。由國內高校主導的微專業模式強調學校自身的教育資源和需求,旨在促進校內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這種模式下,高校自行開設微專業課程,通常采用混合式教學或純線上教學的方式,其優勢在于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并在課程設計中更好地融入學校的特色,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強調與企業和行業的聯系,且通常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一些知名高校已經在微專業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西北工業大學就設立了智能航空飛行器、智能零碳動力等微專業,山東大學也設立了區塊鏈、智能通信、古典文學等微專業。
總而言之,我國微專業的發展同樣是對于時代飛速發展與傳統教育體系不適應下的積極應對,為在線教育和職業培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微專業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創新,將繼續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
金融學微專業的建設是金融學教育體系在面對社會需求快速變化下的應對,是對高校傳統金融學教學體系存在缺陷的彌補。具體而言,高校傳統金融學教學體系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傳統金融學教育體系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與社會需要相偏離,與行業屬性不對接。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學識程度較膚淺,高校教學通常只將實踐教學看作是理論教學的外延,時間較短,內容也淺嘗輒止[2]。二是教師不擅長,高校金融學專業的教師主體往往是博士畢業直接進入高校任職,沒有深度經歷過真實的金融學實踐[3]。三是設備難保證,由于缺乏合適的實踐環境,包括金融學在內的經管與金融類實踐教學往往依靠模擬軟件以及信息化實驗室,提供的實踐環境水平較低,與行業實際不符,影響學生的金融實踐體驗與積極性。
其次,傳統金融學教育體系存在專業性強而融合性弱的問題,產學研只是表面文章,與時代發展相偏離。現有的金融學課程設置主要集中在傳統金融領域,如金融學、國際金融學等,以及經濟學通識課,缺乏新興領域的課程和跨學科融合。隨著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的崛起,金融行業也在不斷發生制度與技術變革,需要金融專業人才具備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傳統金融學課程往往無法滿足這些要求[4]。
最后,傳統金融學教育體系存在基礎性強而針對性弱的問題,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偏離[5]。傳統金融學教育體系往往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具備廣泛金融理論知識的綜合型人才,而忽略了金融行業不同崗位的特定需求。
國內金融學微專業建設,最早可追溯到2015 年慕課平臺網易云課堂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合作推出的“創業金融”“企業理財顧問師(CFC)”和“財富管理”三門金融學微專業課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憑借包括許多企業界一線和政府監管機構專家在內的優秀師資團隊以及良好的聲譽,與當時國內最大的慕課平臺網易云課堂,提供給社會大眾極具權威性的金融學微專業課程,三門課程分別面向創業輔導、企業理財以及財富管理方面的學習需求。此后,金融學微專業的熱度在各大網課平臺以及高校之間迅速上升,時至今日,中國大學MOOC、網易云課堂等平臺依然在免費或有償提供金融理財規劃、金融量化分析等大量金融學微專業課程,西南財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也設立了面向在校學生的數字金融、財富管理等微專業。
以西南財經大學數字金融微專業為例,從其2021 年微專業招生簡章可以得知,數字金融微專業建設目的是提高學生在數字經濟時代處理金融相關工作的能力,通過選修課學習以及考試的方式進行認證并提供憑證。此外,高校金融微專業的課程通常邀請校外專家來進行授課,從而補充校內教師在實踐領域的欠缺,例如南京財經大學金融科技微專業的“金融科技前沿動態”,以及廣東財經大學金融大數據技術微專業“保險銷售Kylin 離線大數據分析實踐”等高校微專業課程均標明了授課教師為業界專家或企業專家。
國內高校在金融學微專業建設方面已經做出了許多嘗試,在對傳統金融學缺陷的補充與改進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許多改進空間。
金融業從業社會認可度是考驗金融學微專業建設是否成功的關鍵指標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要積極與相關金融企業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確保微專業的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相關,從而提高社會對微專業教學質量的認可;同時,吸納企業和行業專家加入校外專家團隊,增強相關企業對微專業的認可。
決定金融學微專業建設符合金融業從業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師資團隊的水平。為了提高微專業師資團隊的教學水平,高校應從以下兩點著手:一是鼓勵校內教師參與校外實踐,通過校企合作等途徑形成高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校內教師可以借由實踐檢驗理論,開拓思維,企業也能因此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二是吸納相關領域的校外專家,聘任具有資深金融從業背景的行業精英,使用金融企業最新的業務、產品項目,助力完成微專業的實踐教學任務。
面向就業的金融學微專業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需要建立完備的金融經管實驗室,提供必要的硬件和先進的軟件設施,以便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和模擬業務訓練[6]。此外,高校還應豐富數字化的實驗資源,采用模擬業務訓練和場景化實訓等方式,幫助學生將金融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高校應加強與優質金融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建設專家庫,打通與學生實踐的雙向綠色通道,鼓勵企業專家教學與微專業學生實習,雙管齊下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金融專業人才。倡導金融企業主導的微專業建設機制,引入大型金融企業的內部培訓平臺。
金融學微專業其中一個重要優勢就是融合性較強,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主要體現在金融學與數字信息技術的融合,在微專業的課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融合性,在課程中增加與金融學相關的金融信息科學、大數據金融等內容,使學生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工作。需要通過院校合作,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構建起鏈接多所高校的微專業網絡。此外,高校微專業建設也要重視針對性,即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興趣,確保微專業的課程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實際應用性。
綜上所述,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對全球化、數字化發展趨勢的應對,從新時代金融學教育出發,立足于提高國內高校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的學習效果與就業狀況,我國高校金融學專業建設應將微專業置于重要地位,以微專業建設為抓手,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實踐性,為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有益幫助,減少畢業生供給與就業市場需要之間的差異,既能緩解畢業生的就業焦慮,也可提高我國金融學高等教育的質量,為我國金融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