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如何在副校長崗位上履行好職責,我結合自己5年的副校長經歷,有了以下思考。做好副校長,需要提升“三種能力”,做好“九種角色”,方能在學校管理崗位上擔當作為。職務可以任命,尊重要靠贏得。管理自己,影響別人。只有樹立榜樣,建立信譽,才能影響和帶動團隊。
一、自我管理力
(一)做科學決策的執行者
做一名好的執行者,是副校長履職的基本要求。副校長的認識高度和思想深度,從宏觀上來說,決定上級行政決策的落實程度;從微觀上來說,影響校長辦學理念的達成,影響學校生態環境的形成,更是直接影響師生發展方向和速度。強大的執行力可以提升核心戰斗力。我堅定貫徹落實好上級部門的政策及各類要求,堅定執行好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布置的各項工作。在堅定執行的同時,我更以一個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思考,在執行中謀求更多方法策略的創新。
(二)做人文關懷的傳遞者
學校要發展,教師是關鍵。我堅持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協助校長把學校建成教師的心靈家園。作為副校長,我經常參加區教文體局組織的各種會議,經常和校長對話,因此對領導的決策也領會得較深刻,更真切地感受到領導對教師的關心。如局領導如何整體規劃推進區域的高質量均衡發展;校長如何想方設法督促工程建設,以及解決教師實際需求問題。這些務實的做法和切實的人文關懷需要及時傳遞出去,讓教師深切感受來自領導的關心和重視,也讓教師懂得領導的付出,幫助教師快速建立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作為區域教育人的榮耀感和價值感。
(三)做勤勉精進的示范者
以身作則是激勵他人獲得成功的關鍵。最好的教育莫過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過于示范。為積極帶動教師全心投入到工作,我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每天早上6:30左右到校,走在教師前面;堅持閱讀,每學年讀書在20本以上,每天讓自己盡量少重復昨天說過的話;堅持和教師一起進行博文寫作,目前有60多萬字的文字記錄;堅持與數學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堅持真誠待人和熱情投入工作,營造簡約積極的人際關系。
二、團隊服務力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認為,只要組織中每個人都卓有成效,一群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讓每個人都卓有成效,是每一個領導者的職責,更是使命。新建學校每年都有較大比例的新教師加入,怎樣使教師迅速形成對學校的價值認同呢?如何讓這些優秀的個人凝聚成一個優秀的集體呢?我從賦能者、黏合者、平衡者三個方面闡述自己的理解和實踐。
(一)做好賦能者
找到共同的目標,以愿景激勵。沒有人喜歡被告知該做什么或該去哪里,不管它有多正確。人們都希望成為愿景開發過程的一分子,一起創造未來。我們組織教師進行世界咖啡活動,自由暢想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教師共同描繪出的理想學校就是我們要奔赴教育生活的詩和遠方。
找到自己的聲音,明確共同的價值觀。管理者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樣才能使團隊有效地協同工作。我們從建校伊始,就從個人層面和大同社會層面在所有教師心中鑄牢命運共同體意識,強化建名校的信念,明確和潤教育、教育即生長、教育即服務、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平衡等價值觀和價值選擇。
營造信任氛圍,把每個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信任是人類關系中的核心問題,沒有信任,就不能形成團隊。我很幸運,一路走來,得到歷任領導的信任。我深知信任所能激發的力量,當信任流行的時候,決策和行動都將會更加高效、快捷。我們要相信師生每一個生命內心深處都存有向善向上的力量,有識人之長的能力,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揚長遠比補短更重要。
(二)做好黏合者
以對話代替管理。看見每一個人的付出,通過多種對話形式形成規章制度,讓學校成為所有人的學校,而不是少數人的學校。營造公正的氛圍,拒絕內耗,讓能量聚焦,把珍貴的精力用于教學和成長。
以點帶面,抓好關鍵隊伍。對于關鍵角色,一方面要加大培養力度,另一方面遵循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的原則,對關鍵崗位充分賦能放權,鼓勵其創造性開展工作。新學校年輕教師多,為此,我們從2019年開始成立了文苑新青年組織,抓住年輕人入職前3年的成長黃金期,給他們壓擔子、指路子,以任務驅動研究,年輕人表現出非常喜人的成長力。
以人文為底色,增強教職工歸屬感。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有20多位教師被困在學校。為緩解苦悶的心理,校長協調餐廳為教師組織了一場歡樂的火鍋宴,學期結束的全體會議上,為一年來新婚的老師送上學校的祝福。這些看似很小的儀式或活動,讓學校成為教師安身立命的心靈家園,給教師更多溫暖的力量。
(三)做溫和堅定的平衡者
作為一名副校長,樹立先進、鞭策后進、弘揚典范、規范偏差也是重要工作。我堅持多走多看多交流,不定期走訪學生和教師,真誠聆聽每一種聲音和每一個需求,及時做好平衡、鞭策和推動。
三、業務引領力
(一)做師生成長的設計者
抓實抓細常規管理,嚴管厚愛,務實精細。作為教學負責人,我經常深入教學一線了解現狀,對于出現的問題、情況無論復雜與否都能做到心中有數,關鍵時刻做出正確判斷;扎實做好各項常規工作,狠抓教研組建設,落實集體備課,使推門聽課成為常態,著力構建高效課堂。
研究評價標準,把握方向以終為始。精準的方向把握是高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我們組織教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通過多層次的研討學習,讓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熟悉度如每日所用的教材一樣。
聚焦課堂開放教研。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多種形式的公開課能打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年輕人一學期要上6次左右的公開課。學校從建校起堅持每周沙龍分享,讓人人能做主講,做彼此的教育專家。從寫博開始,教師養成了思考、記錄、研究的習慣,在文字記錄中教育智慧和教育理解也正在逐漸形成。
(二)做教育變革的引領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學會生存》一書對我觸動很大,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如何讓孩子學會學習呢?如何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呢?很顯然,這都需要我們的課堂做出改變。去年暑期,文苑學校教育集團所有教師讀了《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這本書,我們期待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發生在文苑的每一間教室。
教育有著強烈的時代性,如何培養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我們要用自己的專業帶領教師在正確的方向上實施微創新。剛剛結束的這個學期,我們重在抓“學為主體”教學模式,一學期舉行了4期專題講座,組織了2次主題教研論壇,舉行了9次學科校級觀摩活動。我們推進項目式學習,以此推動教師研究落實新課程方案中要求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讓教師從灌輸走向點燃,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讓學習真實發生。
(三)做教育生活的同行者
“請你不要走在我的后面,我不想領導你;請你不要走在我的前面,我不想追隨你;請你走在我的身邊,我想與你并肩同行,風雨兼程。”竇桂梅校長的這一理念深深影響了我。我深度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深度參與教研,在交流碰撞中既引領了教師成長,也使自己的教育理解更加深刻。同時,我還參與每周的班主任例會,和班主任探討一些棘手問題,做好班主任的后盾。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總有一些讓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作為教育人,我們無力改變大的環境,但可以從自己的學校開始,向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出發,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微光點點,聚而成炬;累土不輟,丘山崇成。一個人的光熱微不足道,但眾多人的光熱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