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保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同時,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標準和要求。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思政課講好講透、講到學生心里,對學生的未來起到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
在思政課教學中,嘗試并探索運用議題式教學有利于改善思政課堂教學現狀,有利于學生知情意行的轉化,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議題式教學課題研究緣起
議題式教學,遵循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中心,教師為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和監督者的原則,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設置生活化情境,生成問題串、任務鏈,將教學內容進行活動化設計,指導學生圍繞議題來構建課程知識體系,自主參與到知識探索中。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與學的現狀需要改變和優化。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價值是知、信、行。知是基礎,信是靈魂,行是最終目標。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不少教師把知識與情境脫離、與時政脫離、與生活脫離,這樣的教學方式,到學生這里的結果就是只剩下零星的知識點,用于考試的生搬硬套,最多達到了知,到中考就會失靈,知也不管用了,更何況會失去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靈魂和最終目標——信和行。
這樣的教與學的現狀要改變,不僅要讓課堂上的“教”有意思、有意義,還要讓課堂上的“學”有興趣、有樂趣、有志趣,因此議題式教學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滿足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生成貼合學生心智水平的體驗和感受,達到知行合一。由此看來,議題式教學的議題主要產生于現實中正發生或已發生的真實的生活化情境,通過“議”的過程,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全面發展個性品質,讓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修養。2017年12月12日《PISA全球素養框架》發布,明確指出核心素養對未來公民的必要性。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
議題式教學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化情境中完成教師精心設置的“議”的問題或任務,高效度地參與課堂,提升自我、展示自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議題式教學課題研究開展過程
課題啟動階段(2021年3月—2021年5月),組建課題組,采用文獻法和調查法對提出的課題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論證,完成申報工作。
課題實施階段(2021年6月—2023年3月),制訂實施方案,深入課堂實踐研究,凝練典型案例,進行討論交流,不斷修正和完善實施方案,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學科組教研活動來精選議題、設置真情境、集思廣益完善教學設計,磨課、做示范觀摩研討課,以區、市名師工作室為成長平臺,與工作室成員互相交流,邀請工作室首席名師把關審核、推廣交流,把七、八、九年級的重點課題反復研討,優化教學設計、制作課例、不斷優化、形成成果,做好資料的整理和階段小結。
總體來說,課題研究的主要工作體現在“學—研—問(議)—做—思”五個方面。現總結如下。
第一,學。課題組全員精讀了6本議題式教學專著,研讀了200多篇中國知網高質量論文,集中聽取學習了20多場次線上專題講座,同時查詢相關網絡新評學習心得50余篇。
第二,研。課題組成員把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深度結合,堅持每周二上午教研雷打不動,扎實開展50次專題教研。
第三,問(議)。課題研究過程中、理論學習中產生的困惑,要通過請教專家來解決,要通過與同人的探討和議論來解決。專家、同人都會給我們專業的建議,指點迷津。議的魅力,在于碰撞,在于交流,在于受到點撥,在于借鑒借力。
第四,做。課題組成立以來,全體成員整理了課時基礎知識填空,梳理了單元思維導圖,搜集了與課堂教學相關的200余個案例情境,撰寫了50余篇典型課時的議題式教學設計,錄制了20多節精品課堂教學課例。
第五,思。課題組成員邊研究邊實踐邊思考邊總結,學習已有的理論研究,學習已有的教學案例。我們堅持一個學科立場、一名思政課教師的愿望:呈現給學生一節節有意思、有意義、有影響的思政課。
課題總結階段(2023年4月—2023年5月),匯編研究文集、教學案例,展示研究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做好鑒定準備。
議題式教學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是課題研究的理論成果。通過本課題研究,我們明確了議題式教學的四個要素(議題、情境、知識、活動),確定了議題的確立策略、情境的設計策略、知識的建構策略、活動的組織策略,形成了“一核三層四線”議題式教學設計方法。
在議題的確立策略上,教師不僅認識了議題、問題、話題、主題的區別,更是從它們相互聯系的角度輔助了議題的設置,如查閱課標提示,關注建議性議題;搜索時政新聞,關聯焦點化話題;貼近生活案例,擇取生活化話題;聯結知識內容,設置序列化問題。同時,形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日常使用的36個議題。
在情境的設計策略上,教師不僅重視情境設置的真實性、趣味性、有效性,還重視把情境分類為思辨性情境、兩難性情境、劣構性情境、生成性情境。同時,我們還充分挖掘了社區管理、城市創建等綜合性情境,充分引進到課堂,精心設置序列化問題鏈,收到了良好的引導效果。
在知識的建構策略上,教師以思維導圖為主要形式,以魚骨圖、韋恩圖、時間軸等為輔助形式,生成了多種知識建構策略。通過對學生知識建構策略的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體系建構能力取得實質性的優化和提升。
在活動的組織策略上,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演一演、寫一寫、畫一畫、比一比、看一看,經常組織學生在課堂內外進行自主閱讀、構建體系、角色扮演、分組辯論、交流討論、書寫創作、朗誦繪畫等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走出去,提升了學生參與思政課學習的活躍度和融入度。
形成了“一核三層四線”議題式教學設計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建構明晰了課堂教學路徑,優化了課堂教學流程,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是課題研究的實踐成果。本項課題研究改善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質量,培育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也在鶴壁市淇濱區內乃至鶴壁市收到了良好的推廣效果。2023年3月1日下午,課題組主持人面向鶴壁市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做題為《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教研經驗交流。會后,講座內容受到好評,鶴壁市市直初中學校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對議題式教學也都很感興趣,有意愿共同做進一步的探索。
總之,議題式教學是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我們一線教師對此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實踐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并且還會繼續探索與實踐。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JCJYB211006021)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