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 谷鳳林
歌唱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方法,是幼兒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培養幼兒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的重要方法。鄭州市鄭東新區育翔幼兒園利用歌唱活動對幼兒進行美育,讓幼兒在歌唱中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
一、問題的提出
歌唱美感對幼兒的音樂聽覺和藝術體驗有重要影響。幼兒可以在富有美感的歌唱過程中,獲得真正的藝術審美體驗。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幼兒體驗歌唱的樂趣,還要關注幼兒的歌唱美感。結合我園中大班日常歌唱教學活動及幼兒歌唱現狀,筆者發現以下問題:
一是幼兒欣賞歌唱美的機會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在歌唱活動中,幼兒欣賞各種類型樂曲的機會少;教師的范唱多被鋼琴伴奏或者其他音樂掩蓋,幼兒缺少真正聽的機會;幼兒大聲齊唱或邊唱邊表演、做游戲,欣賞不到自己的歌聲。
二是幼兒不能用正確的歌唱方法歌唱。幼兒在歌唱時有念唱、喊唱、音調不準、節奏不穩、換氣時機和方式不正確等問題,歌唱速度與樂曲所要表達的不符等。
三是幼兒歌唱美的表現形式單一。在幼兒歌唱活動中,常見的有鋼琴伴唱、清唱、跟隨音樂伴奏同唱等,歌唱表現形式不夠豐富。幼兒有時會在歌唱時無表情、動作機械,不能根據樂句進行情緒表達。教師可從旋律、節奏、氣息、音色、音高等多方面入手,嘗試運用科學的歌唱方法及多樣的組織形式提升幼兒的歌唱美感。
二、培養幼兒歌唱審美能力的策略
聽覺是幼兒感受歌唱美的基礎。幼兒歌唱美感的欠缺,跟“聽”有很大關系。我們采取以下策略提升幼兒對歌唱美的感受力。
(一)欣賞世界名曲
教師每周分享一首世界名曲,讓幼兒在傾聽中感受音樂的美。教師可分享以下幾種音樂:1.節奏明顯的交響樂,如《野蜂飛舞》《單簧管波爾卡》《獅王進行曲》等;2.旋律明快的樂曲,如《梁祝》《茉莉花》《瑤族舞曲》等。3.不同樂器演奏的不同情緒的樂曲,如《二泉映月》(二胡)、《十面埋伏》(琵琶)、《高山流水》(古琴)等。
(二)欣賞幼兒歌唱視頻
教師每周分享幼兒的歌唱視頻,讓幼兒觀察歌唱的聲音、動作、表情等,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歌唱美的感受力,建立“歌唱美感的印象概念”。
(三)聽教師的范唱
教師的范唱對幼兒的“聽”有重要作用。在發聲練習時,教師可以用不同的音高、節奏對同一個練聲曲進行范唱,或在前期范唱時以清唱的方式進行。
(四)聽自己的歌唱
幼兒將自己演唱的或喜歡的歌曲錄下來回聽、回看,發現自己在歌唱中“美”的表達,同時聆聽同伴的作品,對歌唱有了進一步感知和理解。
三、培養幼兒用正確方法歌唱的策略
幼兒的發聲練習不在于發展高難度的歌唱技能,而在于基礎性與啟蒙性。因此,幼兒的練聲曲不宜單調,要注意趣味性和游戲性,同時要針對幼兒的歌唱特點和學習特點進行設計。
(一)趣味氣息練習法
一是“聞香”呼吸法。用聞花香來啟發幼兒體會唱歌呼吸,如慢慢地吸,深深地吸,又慢慢地呼出來,練習緩吸緩呼。二是“吹生日蠟燭”呼吸法。用吹蠟燭來啟發孩子體會唱歌的急吸緩呼。想象蛋糕上有5支點燃的生日蠟燭,讓幼兒一口吸滿一肚子氣,然后慢慢將蠟燭逐一吹熄,以此練習急吸緩呼。三是“小狗喘氣”呼吸法。讓孩子模仿小狗喘氣,練習急吸急呼,鍛煉腹肌的彈跳力,為練唱歡快跳躍的歌曲做好生理準備。
(二)趣味發聲練習法
一是“三層樓”練聲法。第一層樓——小嘴巴做運動。張張嘴、動動下巴、伸伸小舌頭,叫媽媽、花花等(口腔共鳴)。第二層樓——哼鳴練習。小蜜蜂跳舞:嗡——(鼻腔共鳴)。第三層樓——頭聲練習。小火車開動:嗚——(頭腔共鳴)。二是模仿發聲練聲法。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模仿發聲練習,在把重點放在音準和口形上的同時,將小動物故事情節化,設計富有情趣的發聲練習曲。三是呼喊游戲練聲法。和孩子玩呼喊游戲,要求幼兒用不同的力度喊,表示呼喊聲音的遠近,為歌唱時的輕聲高位及唱好延音打下良好基礎。
(三)節奏練習
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幫助幼兒掌握歌曲節奏。一是運用身體動作,練習歌曲節奏。教師要啟發、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表達節奏,如在《幸福拍手歌》中,當幼兒唱到休止時,讓幼兒用拍手、聳肩、拍腿、跺腳等動作來代替休止的時間。二是運用歌詞,練習歌曲節奏。幼兒在掌握歌曲節奏后,可將歌詞填入節奏,進行節奏與歌詞的同步訓練。
(四)咬字練習
歌唱的語言是歌詞。幼兒說話吐字清楚,有助于唱歌吐字清楚。歌唱發聲的質量,與口形、吐字都密切相關。要想唱得字正腔圓,就要引導幼兒張大嘴巴說清楚、唱清楚。
四、豐富幼兒歌唱美的表現形式的策略
(一)多樣的歌唱表現形式
單調的齊唱在歌唱教學中過于單一,不能較好地激發幼兒的歌唱興趣,教師要采取多種歌唱形式,如獨唱、齊唱、接唱、對唱、領唱、輪唱、朗誦+演唱等。
接唱是音樂活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簡單易操作,可用于歌唱活動的各個階段。接唱“小節”,幫助幼兒精準掌握音高感與節奏感;接唱“樂句”,幫助幼兒感知作品的結構和旋律特點;接唱“樂段”,幫助幼兒感受表現力度與情緒的變化。輪唱多見于合唱活動中。教師將幼兒分為兩個聲部,將其歌唱以特定的形式結合,形成富有強烈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
(二)場景及服裝
歌唱表演中,單單掌握歌唱技巧和方法是不夠的。創設與樂曲相匹配的場景,穿著整潔、適宜的服裝進行演唱,能給幼兒帶來心理激勵。如歌唱《小兔和狼》時,教師創設森林場景,讓幼兒分組穿上小兔和狼的服裝,提高幼兒在演唱時的表現力,提升歌唱美感。
(三)歌曲情感處理
不同歌曲表達的情感不同,教師要借助語言、圖片、故事等幫助幼兒理解歌曲的內容、意境,使幼兒用不同的情感演唱不同歌曲。活潑有趣的《超級市場》《炒小菜》,雄壯有力的進行曲《我是小小解放軍》,優美動聽的《小星星》《蟲兒飛》……幼兒在這些歌曲的歌唱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四)歌詞、歌曲的創編
幼兒歌曲充滿了情境性、趣味性,教師可對歌曲的故事情節進行設計,引導幼兒練唱。如歌唱《迷路的小花鴨》時,教師可先引導幼兒體會小花鴨迷路被送回家過程中害怕、開心的心情,然后用聲音來表現歌曲。《大貓小貓》《小樹葉》《小青蛙回家》等也可以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歌唱。
五、歌唱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一是以動作設計來組織。教師在歌唱中以動作為抓手,讓幼兒在動作參與的過程中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唱活動的快樂,如可應用在歌曲《頭發肩膀膝蓋腳》。二是以圖譜設計來組織。把歌詞以直觀的圖譜形式呈現給孩子,有利于幼兒理解和記憶歌詞,把握歌曲的整體形象,如應用在歌曲《春天》。三是以情境表演設計來組織。此方法適用于一些歌詞簡單、幼兒可以“一目了然”的歌曲,如歌曲《小小蛋兒把門開》。四是以故事講述設計來組織。此方法適用于具有相對完整情節的歌詞,并通常含有難以用動作來表現的時間、地點、環境描述、情節發展及人物對話等,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鴨》。五是以游戲設計來組織。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有趣的游戲能提高幼兒歌唱的興趣,該方法的典型特征是“從游戲開始”或“游戲在前”,幼兒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學會了歌曲,如《丟手絹》《誰是小熊》等。六是由副歌或念白部分開始設計。有些歌曲的副歌旋律不太好掌握,教師可以從“副歌開始”或“副歌在前”的形式組織教學,如歌曲《小雨點跳舞》,教師可從副歌的旋律唱起,在此基礎上教唱整首歌曲。
綜上所述,提升中大班幼兒歌唱美感的方法和策略要從“聽”開始,融入趣味科學的歌唱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歌唱組織表現形式,從而有效提升中大班幼兒的歌唱美感和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