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是落實環保教育的重要陣地。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引入了微項目化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旨在貫徹“雙碳”理念,引導學生熱愛自然,踐行綠色生活。教學中,教師從概念驅動、支架助力、項目合作、價值聚焦等方面入手,以微項目化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素養,使學生將正確理念應用于生活。
【關鍵詞】微項目化學習;“雙碳”理念;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
2022年,教育部發布了《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把綠色低碳方案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由此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是落實環保教育的重要陣地。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引入了微項目化學習。微項目化學習是由項目化學習衍生出來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研究一個微小的項目,解決一個真實問題,簡稱“一課一項目”。教師嘗試從微項目化學習開始,逐步推進和落實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改革。
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旨在貫徹“雙碳”理念,引導學生熱愛自然,踐行綠色生活。教師以本課教學為例,探索如何以微項目化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素養,使學生將正確理念運用于生活。
一、概念驅動:從教材學習轉向項目活動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教師立足《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的核心概念,以問題驅動課堂,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氣候變化與生活中碳排放的關系,并為學生學習“雙碳”知識提供多維度的路徑。
(一)提煉核心概念,構建系統網絡
項目化學習需要用概念作為聚合器,將事實性知識以一種有效的方式整合起來。在微項目化學習中,同樣要重視核心概念。教學《低碳生活每一天》時,教師要找到本課核心概念與“雙碳”的契合點,作為落實“雙碳”理念的基礎。本課屬于“責任意識”主題,其中的核心概念與碳達峰、碳中和有關,存在從生活到理念、從低階到高階的遞進關系。教材分為兩個板塊:第一板塊為“地球‘發燒了”,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溫室效應,明確“低碳生活”的重要性;第二板塊為“減少我們的碳排放”,旨在引導學生明白碳排放無處不在,要改變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與“雙碳”目標相符。基于此,教師以“雙碳”為微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概念,配合教材的兩個板塊,設計了真實的問題、情境和任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如圖1)。為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把教材內容細分為“氣候變化的危害”“碳排放數據”等,將散點組合成系統的網絡,這也為微項目化學習的實施提供了落腳點。
(二)明確學習問題,合理分配任務
微項目化學習聚焦核心概念。其中,“微問題”是學生在短時間內需要探究并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指向教學目標,并作為紐帶連接情境與任務,推動學生的思維進階。在微項目化主題確立后,可通過細化的概念引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教師在上課之前以預習單的方式搜集學生的“微問題”,大致可以分為“概念理解”“現象成因”“身邊案例”和“實踐經驗”四類。接著對學生進行分組,明確各組的研究問題與任務。本課的學習目標為:認識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影響,理解“雙碳”概念;初步了解控制溫室效應的方法,理解“雙碳”理念;培養環保意識,踐行低碳生活。學生自愿組成四個學習小組,認領各自的任務,具體如表1所示。
“微問題”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方向,反映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關注點和存在的疑惑。教師要準確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學習興趣點,進而確定精準的學習目標,設計高效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這些“微問題”可以成為課堂討論的重要內容,讓課堂更加真實、生動。在探究活動中,學生作為主體,是虛擬情境的真正參與者。他們不斷學習環保理念,強化責任意識。
二、支架助力:從淺層表象轉向深層理解
學習支架是教師設計的、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或有效完成任務的各類支持工具,具體包括概念支持、元認知支持、資源支持等。《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中,教材篇幅有限且案例較為缺乏,導致學生不易理解。對此,教師應提供學習支架,拓寬學習途徑,把校園環境納入學習場域,讓學生親身體驗碳排放造成的影響,理解“雙碳”的意義,從而成為低碳生活的支持者、宣傳者和踐行者。
(一)前置項目導學,助力初步體驗
相較于項目化學習,微項目化學習在實踐中更具有靈活性強、易操作、用時短、見效快的特點,適合在一個課時中實施。要保證在短時間內完成微項目化學習,必須提供課前導學支架。本課中,針對四組不同的探究內容,教師提供了不同的課前導學支架,引導學生使用學習工具。
(二)明確項目任務,推動活動開展
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自主加工素材,教師設計了任務單,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習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以第2組“碳”案組為例,任務單如圖2所示。
請根據課本內容,結合老師提供的資源包和自己的課前預習完成以下任務。
1.讀一讀:閱讀“地球‘發燒了”板塊。
2.看一看:看看課件中“雙碳”小課堂部分的內容,了解溫室效應。
3.繪一繪:了解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完成思維導圖。
4.說一說:說說地球“發燒”的原因。
5.寫一寫:寫出自己的感受。
將“預習單”和“任務單”相結合,設計便于課堂操作的系列微任務,有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理解“雙碳”理念,構建知識體系。實踐證明,學習任務單能在課堂中起到腳手架的作用,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在多樣化的學習支架的幫助下,學生深入思考,根據現象探究成因,完成微項目化學習活動。學生發現,正是日趨嚴重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于是紛紛表示應樹立環保理念,踐行“低碳生活”。
三、項目合作:從單獨學習轉向協同合作
合作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微項目化學習對學生綜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協同合作,發揮各自的長處,提升學習效率。
(一)鼓勵全員參與,拓展學習廣度
教師鼓勵學生全員參與,積極討論、協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團隊中發揮最大的潛能。《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的微項目化學習主要有搜集整理資料、交流形成觀點、考察得到數據、分享達成共識四種活動方式。學生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完成活動。小組合作過程中,每一個成員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分擔工作任務,借助活動方案任務表有效推進微項目化學習,交流分享學習成果,實現知識的共享。
(二)聚焦具體問題,提升學習深度
微項目化學習實現了學生在認知、情感、意愿等方面的整合。課堂上,學習小組按任務要求進行主題匯報并接受其他小組的提問,以此提升思辨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其進行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具體如表2所示。
微項目化學習把情境、問題、學習活動、情感表達融為一體,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雙碳”理念的理解,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危機意識和環保意識。
四、價值聚焦:從表象評價轉向深層提煉
評價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課程標準》要求堅持素養導向、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重視表現性評價,堅持多主體評價。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具有綜合性、內隱性的特點,一般難以直接觀測,需要在具體情境中根據具體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微項目化學習中,評價的重點在于學生是否解決了驅動性問題,是否深入理解了核心概念以及是否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利用評價表格能更好地體現評價的價值,檢測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低碳生活每一天》微項目化學習評價指向“雙碳”理念的落實和踐行,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也是道德回歸生活的直接體現。為此,教師設計了微項目化學習評價表,如表3所示。
量化評價貫穿學習始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使評價全方位、多元化落實。評價量表的設計體現了微項目化學習的目標以及期望達成的效果,有利于推動“雙碳”理念的落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將微項目化學習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夠發揮其靈活高效的優勢。實踐證明,這一學習方式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又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概念,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陸玲玲.道德與法治微項目化學習初探:以“中國為和平作貢獻”為例[J].中小學德育,2023(1):52-55.
[3]王海.地理課堂微項目教學的架構與實施[J].地理教育,2021(8):8-10.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新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