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藝婧
摘要:隨著襄陽城市建設發展邁入快車道,精神文明建設進入 “深水區”,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城市經營的重要一環,納入城市建設發展規劃當中。三國文化作為襄陽特色文化標簽,發展到現在仍有著巨大的創造性轉化應用前景。本文從 “文化引領城市治理”的視角系統分析襄陽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路徑,以期推動城市建設與文化建設融合發展。
關鍵詞:襄陽三國文化;創新性;轉化;發展
襄陽作為全國聞名的 “三國文化之鄉”,蘊含2 800多年城市文明歷史文化,擁有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目前,學者、文化研究人員從旅游資源開發、文化產業融合、價值提煉等方面開展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多偏向于從不同角度表述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形式與路徑,缺少對文化轉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因此,有必要開展三國特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究,從而推動城市建設與文化建設融合發展。
一、襄陽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內涵挖潛不足,品牌特色不突出
三國文化作為中國歷史代表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是襄陽的重要精神財富,是襄陽作為當代魅力城市的寶貴資源。襄陽成功申報第一個 “中國三國文化研究基地”,但目前襄陽三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還停留在簡單的旅游產業開發上,對三國文化的內涵價值缺乏系統的剖析和解構,歷史遺跡的開發與文化內涵的挖潛熔煉結合不足,使襄陽三國文化轉化創新缺乏內在驅動,文創項目建設立意淺表,缺乏新意,品牌特色和表現方式不突出,吸引力降低,名氣不顯,發展受限。[1]
(二)系統開發能力不足,體系機制不健全
襄陽市有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三國歷史遺址遺跡眾多,很多膾炙人口的三國歷史故事發生在這里。可以說襄陽的三國文化資源既有歷史繼承也有文化傳承,開發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但是,目前的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現狀卻有些不盡如人意,資源開發利用都是在保有的歷史文化遺跡上的 “零打碎敲”,系統規劃不足,沒有形成系統合力;建設體系不健全,修復保護工作不科學;開發深度不夠,區域性功能建設不到位,未形成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缺乏機制支持。
(三)需求調查不足,文創形式過于單一
當前,襄陽三國文化的資源開發和創造轉化依然局限于文旅方向,雖然開發了以古隆中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旅游景區,但在開發建設中仍存在僵化對標星級景區建設、陷于傳統觀光旅游模式桎梏的問題,致使襄陽三國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不斷下降。究其根本,是缺乏對大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的調查研究,未充分認識到三國文化作為一種特色文化,其內涵豐富,不同受眾有著不同的需求,形式單一的文化開發難以滿足多樣化
的需求。[2]
(四)宣傳力度不強,市場開拓后力不足
三國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國內以及國際上都享有盛名。但襄陽市的三國文化發展建設成果卻是知者不多,甚至襄陽這個地名,很多外地、外省人都只是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看到過。說到國內三國文化名城,涿州、許昌的知名度最高,同樣是被評為 “中國三國文化之鄉”的襄陽,在知名度上甚至不如同在一省的荊州。這反映出在宣傳上力度不強,宣傳途徑過于狹窄單一,市場開拓后勁不足,使蘊藏在這座城市中深厚的三國文化及其相關文創產品項目知名度、推廣度和影響力不顯,特色三國文化品牌塑造和市場開發仍需加強。[3]
二、影響襄陽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因素分析
襄陽三國文化在創造性轉化中,面臨許多不足,但同樣具備許多先天優勢。想要打開襄陽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新局面,需要從三國文化的內在本質、外部競爭、轉化可行性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三國文化的內在本質
三國文化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獨特的正面導向性。三國文化傳播極廣,不僅國內家喻戶曉,在國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名片,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從文化導向性上看,三國文化具有歷史辯證的正面性,三國歷史中的人物和事跡表達出的價值觀都是關于 “忠義孝勇智”的正面精神導向,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
襄陽三國文化具有厚重的沉淀以及豐富的資源。襄陽的三國歷史可謂貫穿了整個三國歷史時期,而且在整個三國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軍事、文化、政治地位,襄陽也因此保留了數量眾多、級別較高、類別豐富、價值重大的三國文化遺產。[4]當然,我們也要認清襄陽三國文化存在分布相對分散、內容整合不足的問題。
襄陽三國文化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在歷史時間軸線拓展上,三國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主線,向前承接了荊楚、俠義等襄陽傳統文化,向后也傳承了抗戰等紅色文化。從文化內容拓展性看,三國文化中的人文、詩歌、戲曲、家國、天文、地質、發明創造等專題文化資源豐富,能與其他多種文化產生關聯共通,拓展發展空間巨大。
(二)三國文化的外在競爭性
在三國文化系統研究方面相對滯后。雖然歷史發展中襄陽城與三國文化反復交織,更有 “三國因襄陽而起,襄陽憑三國而名”的說法,但襄陽在三國文化的系統研究上卻起步較晚,面對目前已比較成熟的三國歷史文化研究成果,襄陽在三國文化研究、闡釋方面沒有大的突破,遠比不上史學、文學研究院所和專家團隊。
面臨同樣以三國文化為主題進行城市建設的市場競爭。三國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視,紛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名片。如許昌市自2007年起,以 “曹魏風、三國情、許昌行”為主題,舉辦三國文化旅游周,傾力打造旅游名片,旅游收入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荊州作為關公崇拜的起源地,從三國文化中衍生開發出關羽文化,將關羽文化的弘揚與城市的規劃和產業有機結合,吸引大量游客和投資。[5]因此,襄陽在三國文化轉化過程中,也必將面臨來自外部的競爭。
(三)三國文化轉化的可行性分析
系統化三國文化品牌的推廣。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廣要形成體系,在這方面,襄陽市深化推動構建當代三國文化價值內涵,將三國文化中的寶貴精神價值與現代社會價值導向相結合,從 “智圣”崇拜折射出求賢若渴的崇智精神,從關羽崇拜折射出敢于斗爭的尚勇精神等,都使三國文化價值構建更具有認可度。
豐富三國文化業態的構建。文化業態即文化產業形態,產業形態的成熟度和多樣性,在將傳統文化內涵 “活化”成產品的同時,也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6]襄陽的三國文化業態構建具有一定的基礎,“文化+”的業態構建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如在 “文化+旅游”方面推出的大型實景影像話劇 《草廬·諸葛亮》,又如由清華大學規劃和設計的棗陽漢城等。
鮮明三國文化市場運作導向。在三國文化產業開發和推進過程中,為解決市場化程度不足的問題,政府應當尤其注重將市場作為運作主體,同時積極創建打通文化產業投資孵化、生產運營、創新轉化的產業鏈。襄陽近幾年圍繞三國文化市場打造,不僅出臺政策保障,還通過舉辦主題論壇等形式積極招商引資,鼓勵企業和創業者開創三國品牌產品。
三、襄陽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路徑規劃
襄陽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要煥發出新的生機,打開新的市場,創造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除了系統分析上述的影響因素,更重要的是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訂切實有效的實施路徑。筆者圍繞 “產研結合、傳教并舉、業態融合、IP再造”的思路,研究總結出襄陽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四個方面的規劃實施路徑。
(一)內涵產出路徑
從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角度進行系統的發掘和研究。通過建立三國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三國文化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這方面可以借鑒宜昌省級 “秭歸屈原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經驗,通過復制和移植這種發展途徑,在隆中建設三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將 “三國傳說”“諸葛亮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保護重點,一方面積極推動三國文物遺址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可將古隆中打造成三國文化重點景觀和研究基地。
深化三國文化闡釋的權威性。早在1988年,襄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就成立了地方史研究室,也就是如今湖北文理學院襄陽及三國歷史文化研究所的前身,開展了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發表了眾多襄陽三國文化研究成果論文。襄陽市可以在院校建設基礎上,通過政策扶持、體系共建等方式,建設更具規模的三國文化研究院實體機構,配套文化研究中心、資料檔案中心等,加強組織作用效能。[7]同時,通過舉辦三國文化學術研究論壇,加強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闡釋三國文化的權威性。
(二)傳播教育路徑
建設全方位的文化傳播體系。將三國文化精神內涵面向不同受眾進行提煉和分類,推動三國文化傳播進入不同群體,比如,推動三國文化中求賢若渴的 “三顧文化”愛才精神及劉表、羊祛的德仁執政等精神內涵進入機關單位、社區企業;在黨員干部群體中宣揚三國文化中盡忠報國、盡忠職守的忠誠精神等。通過針對不同群體、不同重點的三國文化針對性傳播教育,推動三國文化和精神內涵與時代發展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更加廣泛地深入人民大眾。
抓住校園教育這一傳播教育陣地。推動三國文化融入校園課程設計和文化建設。組織開發設計面向青少年精神品質培養的三國文化主題課程,將三國經典詩歌、故事納入教育課本內容,組辦相關主題教育活動等。抓住校園教育陣地,加強青少年群體的精神品質教育。
拓寬社會傳播教育途徑。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社會團體或個人,利用形式多樣的文化傳播方式,通過創作面向社會大眾的三國文化讀本、繪本及開發移動客戶端App、自媒體平臺等形式,推進三國文化的再提煉、再創作;組織籌辦三國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如 “三國文化之鄉青少年詩歌”“臥龍VS鳳雛三國知識競賽”等,構筑形式豐富、內容多元的社會教育傳播平臺,推動三國文化延伸至市井角落、深入百姓內心。
(三)產業融合路徑
傳統文化想要進一步發展、煥發新的生命力,必須與時代發展同步、與社會進步同頻。因此,產業融合是必要也是最好的發展選擇。通過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可以讓三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擁有無限可能。
襄陽在三國文化的產業融合上起步比較早,從最初的文旅產業,到現在文創、農副產品產業,有非常多好的嘗試和豐富的成果。如襄陽每年舉辦的 “諸葛亮文化節”,已被打造成國內國際市場享有盛譽、影響深遠的 “中國十大品牌節慶”活動,為襄陽在文化、經貿、旅游、體育等方面與外界合作提供平臺,以具有話題性的信息聚焦公眾視線,擴大活動傳播力度,為襄陽招賢納士提供謀略。同時,也發展出如孔明菜、羽毛扇、金剛酥等眾多的農副產品。在繼承原來產業融合的經驗基礎上,襄陽市可以鼓勵企業借助襄陽 “三國文化之鄉”的地緣優勢,乘著三國文化發展的東風,通過文化賦能,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產品開發、產業發展,如結合盲盒流行元素開發三國人物盲盒文創產品;研發襄陽三國特色餐飲文化,將三國元素融入本地襄陽牛肉面、黃酒等特色飲食,融入餐飲服務行業菜品開發、整體裝飾、服務管理;圍繞三國人物,提煉精神品質,用于企業文化建設、品牌打造。
(四)文化 IP 打造路徑
文化IP是一種有高辨識度、自帶流量、強變現能力、長變現周期的文化符號。文化IP的發展,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襄陽可以基于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大力創建和發展形式內容多樣的三國文化主題IP,如以 “三國文化名城”“三國歷史開始與終結之地”等作為城市宣傳口號,創造基于諸葛亮、“臥龍鳳雛”“三顧茅廬”的文旅IP形象,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面向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開發建設三國文化主題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IP。打造涉及各式多媒體形式的平臺矩陣,策劃創作一系列基于襄陽三國文化的影視、話劇、動漫IP作品。
四、結束語
襄陽作為全國聞名的 “三國文化之鄉”,坐擁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開展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勢在必行。面對文化轉化中品牌特色不突出、開發能力不足、形式過于單一、市場開拓不足等問題,要從三國文化內在本質、外部競爭、轉化可行性三個方面來系統分析和考慮,圍繞內涵產出、傳播教育、產業融合、IP 打造四條轉化路徑進行三國文化的傳承、轉化和創新發展。不斷創新優化襄陽三國文化轉化的方向、目標和措施,緊貼時代脈搏,構筑襄陽三國文化新生態,推動城市建設與文化建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姝,黃晴.三國文化視角下旅游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古戰場為例[J].藝術研究,2023(05):170-173.
[2] 吳俊蓉,吳俊艷,趙俊鳳.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南充三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3(03):12-15+33.
[3] 祝賀.許昌三國文化品牌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08):87-89.
[4] 伊藤晉太郎.2022年日本 “三國文化” 研究論著目錄[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8(07):1-5.
[5] 劉菲菲.地域文化視域下旅游文創產品的設計策略探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的蜀漢三國文化的旅游文創產品為例[J].西部旅游,2023(13):51-53.
[6] 趙佩茹.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地域特色旅游產業鏈宣傳視頻創作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06):50-52.
[7] 馬強.論成渝經濟圈的三國文化旅游資源及其聯合開發[J].長江文明,2023(01):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