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繼琛 崔令花 唐翔宇 葉敏 王俊丹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神農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的數(shù)量、分類、性味、功效等特點,并分析其現(xiàn)代臨床研究應用情況。方法?查閱《神農本草經》中治療瘧疾的藥物記載,分析治療瘧疾藥物的分類、性味、功效等特點;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探討《神農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的現(xiàn)代研究應用情況。結果?《神農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的數(shù)量總計為23味,在全書占比為6.30%。23味藥中,以植物藥最多共計18味,動物藥5味,無礦物藥;在品次上:上品藥5味,中品藥5味,下品藥13味。藥物性味以辛溫、辛平為主,其中苦味藥7味,甘味藥1味,辛味藥11味,咸味藥4味,無酸味藥物;性溫熱藥9味、性寒涼5味、平性藥9味。功效主治以溫瘧類藥物最多共計16味;治療痎瘧、截瘧藥物各2味;治療瘧疾、主瘧、鬼瘧藥物各1味。結論?《神農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的數(shù)量總計23味、在全書占比相對較高,藥物以植物藥為主;多為下品藥物;主治以溫瘧為主。
[關鍵詞]?《神農本草經》;治療;瘧疾;藥物分析
[中圖分類號]?R28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4.08.021
《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時期,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簡稱為《本草經》[1]。《本草經》雖托神農氏之名,實則是秦漢時期多位醫(yī)藥學家歸納整理的當時藥物治療經驗成果。《本草經》中記載藥物共365味,包括動物藥67種、植物藥252種、礦物藥46種;按藥物效用分為上、中、下三品[2]。《本草經》文字簡練樸實,詳細記載了大量有效的藥物治療經驗,是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tǒng)總結。《本草經》被奉為中醫(yī)“四大經典”之一,至今都有著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3]。
瘧疾是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全球性傳染病,在我國就有著幾千年的流行傳播歷史,嚴重威脅著人類身體健康。我國在瘧疾防治工作上取得較多成果,目前已連續(xù)5年無本土瘧疾病例發(fā)生;屠呦呦教授提純的青蒿素類藥物明顯降低了瘧疾患者的病死率,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殊榮[4]。但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輸入性瘧疾病例有逐年升高的趨勢,且在東南亞地區(qū)的瘧原蟲出現(xiàn)了對青蒿素的耐藥性[5-7]。因此,研發(fā)新型抗瘧藥物對瘧疾防治工作有著重要意義。《本草經》在醫(yī)學指導思想發(fā)展和臨床疾病治療上都有巨大指導意義,關于《本草經》的研究成果頗多:第一,在中醫(yī)藥理論和服藥方法上,《本草經》中既有“治未病”“療五臟”等中醫(yī)理論思想的藥物應用指導,又載有對服藥方法的探討[8-9]。第二,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yī)病癥治療方面探討,如《本草經》中治“風”、治“濕”、治“血”以及“除痹”“除寒熱”、除“火熱證”藥物特點;以及治療“驚癇”、癥瘕積聚類藥物分析[10-12]。第三,在現(xiàn)代西醫(yī)疾病方面探討,《本草經》中諸多治療糖尿病、治療冠心病的中藥;還有研究者報道了《本草經》中控制疫情的藥物分析[13-14]。通過查閱文獻,唯獨沒有發(fā)現(xiàn)對治療“瘧疾”藥物的分析探討,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瘧疾防控工作的進展。本研究通過查閱古代藥學專著《本草經》,依次查找書中治療瘧疾的藥物記錄,探討分析藥學專著《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的數(shù)量、分類、性味、功效等特點,彌補《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分析的空白,以期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fā)提供參考資料,為傳統(tǒng)中藥資源開發(fā)提供研究思路和資料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借助筆者學校圖書館資源優(yōu)勢,對《本草經》原文及多種注釋版進行研究,收集書中關于瘧疾的記錄;同時利用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等數(shù)據(jù)庫查閱相關文獻。查閱筆者學校多本館藏圖書《神農本草經》資料。
1.2??研究方法
借助筆者學校中醫(yī)藥特色專業(yè)的資源優(yōu)勢,查閱諸多古代藥學著作情況,以最早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原文為基礎資料,依次查找書中治療瘧疾的藥物記錄。課題組整理并記錄《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的數(shù)量、分類、性味、功效等基本資料,用于后續(xù)研究分析。利用Excel表格匯總并分析治療瘧疾藥物的分類、性味、功效等特點,并制作圖標。同時,利用網絡數(shù)據(jù)庫查閱文獻資料,結合分析現(xiàn)代藥理學、動物實驗、臨床研究等資料,匯總研究成果。
2??結果
2.1??《本草經》治“瘧疾”藥物的分布及自然屬性
《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共計23味,在全書藥物占比為6.30%(23/365);其中上品5味、中品5味、下品13味。23味藥中,以植物藥為主,在治“瘧疾”藥中所占比78.26%(18/23);其次是動物藥,無礦物藥,見表1。
2.2??《本草經》治“瘧疾”藥物的藥性分析
據(jù)文獻可知,辛味“能散、能行、能潤”;酸味“能收、能澀、能補肝體而瀉肝用、能安蛔”;甘味“能補、能和、能緩、能解毒”;苦味“能泄、能燥、能堅、能發(fā)”;咸味“能下、能軟”[15-16]。《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性味多為辛溫,苦寒類藥物,理論上對瘧疾寒熱發(fā)作有一定治療作用。在藥味方面,苦味7味,甘味1味,辛11味,咸味4味,無酸味藥物;藥性中溫熱性藥物9味、寒涼性藥物5味、平性藥物9味,見表2。
2.3??《本草經》治“瘧疾”藥物的功效分類
本著尊重《本草經》原文的原則,本研究在瘧疾分類和功效描述上依照原文描述進行分類;根據(jù)《本草經》記載的23?味具有治“瘧疾”作用藥物的功效進行具體分類。其中,治療溫瘧類藥物最多共計16味;治療痎瘧、截瘧藥物各2味;治療瘧疾,主瘧,鬼瘧藥物各1味,見表3。
2.4??現(xiàn)代教材常用《本草經》治“瘧疾”藥物分類
現(xiàn)代教材中常用《本草經》治“瘧疾”藥物共計15味。在所有治療瘧疾藥物中的占比為65.22%(15/23)。其中,清熱藥4味;瀉下藥、祛風濕藥、補虛藥各2味;解表藥、平肝熄風藥、開竅藥、抗癌藥、涌吐藥各1味,見表4。
2.5??《本草經》治“瘧疾”藥物藥理研究情況
在中國知網、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文獻查閱,結合臨床應用和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麻黃、麝香、牡蠣、龜甲、白鮮皮、白薇、白蘞、當歸8味藥在臨床應用和藥理研究上均未見到治療瘧疾的文獻報道。在治療瘧疾臨床應用中,芫花、徐長卿2味藥物均顯示有較高的有效率,但藥理研究上并未見到抗瘧作用報道。巴豆、防己2味藥在藥理作用上均有抗瘧作用,但在臨床應用中并未見治療瘧疾報道,蜈蚣、青蒿、常山3味藥在臨床應用和藥理研究上均有較好的抗瘧作用。其中以青蒿和常山2味藥最具代表性,常山中所含常山堿、常山酮在治療瘧疾上效果較好,屠呦呦教授從植物青蒿中提純的青蒿素類藥物明顯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并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17-18]。
3??討論
瘧疾是由瘧原蟲感染經按蚊傳播引發(fā)的傳染病,是全球面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近年來,輸入性瘧疾病例有逐年升高趨勢;且東南亞地區(qū)的瘧原蟲出現(xiàn)對青蒿素的耐藥性,給我國瘧疾防控工作帶來巨大挑戰(zhàn)。《本草經》是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tǒng)總結,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本研究借助學校圖書館中醫(yī)藥類圖書資源,并結合知網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相關文獻檢索,對《本草經》古籍原文和現(xiàn)代研究進行匯總分析,以保證數(shù)據(jù)真實可靠。本研究統(tǒng)計,《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共計23?味,在全書藥物占比為6.30%;各品次數(shù)量為上品5味、中品5味、下品13味。23味藥中,以植物藥為主,植物藥在治“瘧疾”藥中所占比78.26%;其次是動物藥,無礦物藥;提示植物藥在治療“瘧疾”上具有一定優(yōu)勢。在藥味方面,苦味7味,甘味1味,辛味藥11味,咸味4味,無酸味藥物;藥性中溫熱性藥物9味、寒涼性藥物5味、平性藥物9味。可見,《本草經》治療瘧疾藥物對后世藥物應用有重大影響。
據(jù)現(xiàn)代研究,感染人體的瘧原蟲有6種,患者感染瘧原蟲可以發(fā)生貧血、肝脾腫大等癥狀,嚴重者出現(xiàn)腦瘧甚至死亡[16]。根據(jù)《本草經》記載具有治“瘧疾”作用的23?味藥物中,治療溫瘧類藥物最多共計16味;治療痎瘧、截瘧藥物各2味;治療瘧疾,主瘧,鬼瘧藥物各1味。中醫(yī)的精髓在辨證論治,古人對瘧疾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研究在總結《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的同時,要根據(jù)臨床應用和藥理作用分析,才能更加準確確認藥物的抗瘧作用。通過文獻查閱可知,麻黃、麝香、牡蠣、龜甲、白鮮皮、白薇、白蘞、當歸8味藥在臨床應用和藥理研究上均未見治療瘧疾的文獻報道。芫花、徐長卿2味藥物在臨床應用上均有較高的有效率,但藥理研究上并未見到治療瘧疾的報道。巴豆、防己2味藥在藥理作用上均有抗瘧作用,但在臨床治療瘧疾應用中并未見報道,蜈蚣、青蒿、常山3味藥在臨床應用和藥理研究上均有較好的抗瘧作用。其中以青蒿和常山2味藥最具代表性,常山中所含常山堿、常山酮在治療瘧疾上效果較好,屠呦呦教授從植物青蒿中提純的青蒿素類藥物被譽為“抗瘧神藥”[4,17-18]。
《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總計23味,在全書占比相對較高;藥物以植物藥為主;多為下品藥物;主治以溫瘧為主。其中15種藥物被國家規(guī)劃教材收錄,且部分藥物在臨床應用和藥理作用研究上提示有較好抗瘧作用。本研究彌補《本草經》中治療“瘧疾”藥物分析的空白,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fā)提供參考資料,為傳統(tǒng)中藥資源開發(fā)提供研究思路和資料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吳東陽,?郝二偉,?覃文慧,?等.?《神農本草經》海洋中藥品種考證[J].?中草藥,?2019,?50(23):?5696–5705.
[2] 翁曉芳.?《神農本草經》藥物正異名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20.
[3] 周禎祥,?張廷模,?閔志強,?等.?論《神農本草經》對中藥學的貢獻[J].?中藥與臨床,?2020,?11(3):?43–49.
[4] SHI?Q,?XIA?F,?WANG?Q,?et?al.?Discovery?and?repurposing?of?artemisinin[J].?Front?Med,?2022,?16(1):?1–9.
[5] 王勝啟,?李靜,?郭玉琪,?等.?新形勢下輸入性瘧疾疫情防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4):?132–135.
[6] XU?C,?HUANG?B,?WEI?Q,?et?al.?High?genetic?diversity?in?Plasmodium?falciparum?isolates?among?Chinese?migrant?workers?returnee?from?Africa[J].?Parasitol?Res,?2022,?121(1):?461–464.
[7] TALMAN?A?M,?CLAIN?J,?DUVAL?R,?et?al.?Artemisinin?bioactivity?and?resistance?in?malaria?parasites[J].?Trends?Parasitol,?2019,?35(12):?953–963.
[8] 郎萬吉,?張紅銀,?沈宇倫,?等《神農本草經》服藥方法在中成藥中的應用探討[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5,?11(8):?37–38.
[9] 周鵬,?謝偉.?《神農本草經》的“治未病”思想與藥物應用[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36(5):?858–860.
[10] 高藝寧,?鄧秀蘭,?王町囡,?等.?《神農本草經》治“濕”藥物探析[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21,?23(12):?2155–2159.
[11] 王悅,?蘇鑫,?劉丹.?《神農本草經》治“血”特色拾萃[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1,?37(2):?266–269.
[12] 周鵬,?謝偉.?《神農本草經》治“風”藥物特點及啟示[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9,?34(4):?1432–1435.
[13] 宋捷民.?《神農本草經》藥物與糖尿病[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七次中醫(yī)糖尿病大會論文匯編,?2016:?38–42.
[14] 李文靜,?毛秋月,?張冰,?等.?《神農本草經》“控疫”藥物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21,?36(6):?3282–3289.
[15] 張靜宇,?李忠廉.?基于重要古醫(yī)籍的中藥五味作用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8,?45(11):?2308–2311.
[16] MILNER?D?J.?Malaria?pathogenesis[J].?Cold?Spring?Harb?Perspect?Med,?2018,?8(1):?a025569.
[17] 倪菊泉.?芫花的臨床應用[J].?赤腳醫(yī)生雜志,?1978(3):?44–46.
[18] 徐長卿.?治療瘧疾[J].?新醫(yī)藥學雜志,?1975(6):?36.
(收稿日期:2023–04–08)
(修回日期: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