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亞偉(1983-),男,云南大理人,碩士,副教授,從事合唱指揮與民族音樂學研究。
摘 要:20世紀初至今,中國合唱藝術從學堂樂歌的萌芽、新文化運動的傳播、抗戰前后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車里初期的繁榮、改革開放的深化到21世紀的多元化。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演變,中國當代合唱藝術通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不僅需要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國傳統聲樂演唱風格,同時還要融入西方聲樂演唱的連貫、圓潤、豐滿和渾厚的演唱風格,形成以中國傳統歌唱聲音為美感、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以中國傳統多聲音樂為特質、以中國傳統審美風格為韻味、以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的多元聲音為審美追求的中國當代合唱藝術審美觀念。
關鍵詞:當代;合唱藝術;審美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2-00-03
《雪域向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甘霖先生,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的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無伴奏合唱精品。作品以藏族民間音樂為素材,運用合唱藝術形式,真誠地表達對雪域高原的無限向往和熱情贊頌。全曲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力度變化和情感表達豐富細膩。作品中既有模擬藏族生活場景的聲響,又有表現純凈、圣潔的古老音調,還加入了熱烈、奔放的藏族舞蹈元素,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雪域高原畫卷。除此之外,作品中不僅包括豐富多變的調性轉換、色彩斑斕的和聲進行、動力交錯的節奏對位,同時還要求合唱隊演唱時需要具備靈活多變的發聲方法和超強的演唱控制能力。本文通過對合唱作品《雪域向往》的分析,來探索中國當代合唱作品的藝術特征與審美追求[1]。
一、以中國傳統歌唱聲音為美感的審美觀念
合唱藝術源于西方、發展于西方。20世紀初這種西方范式的合唱藝術形態傳播于中國。中國合唱藝術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演變,開始積極自覺地探索中國當代合唱藝術民族化發展途徑。至今我國仍然有很多音樂人士把“美聲唱法”當作“最科學的”“最佳的”發聲方法,并以這種范式、標準來衡量和評價歌唱聲音的優劣。但問題在于,人類的歌聲是否只有一種?是否需要把人類的歌聲都統一為一個整體,而遮蔽其他民族的不同演唱方法和風格?西方合唱藝術完全受制于宗教儀式。聲音理念和美學特色在于:以追求和諧、表達和諧為最高的審美理想,同時也固然表現出對“諧和”和“協調”的追求。中國合唱的未來發展不僅需要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國傳統聲樂演唱風格,同時還要融入西方聲樂演唱的連貫、圓潤、豐滿和渾厚的演唱風格。傳統的中國聲音具有“高頻化”的音色特點。它具有清脆、清麗、純凈的音質,但顯得單薄而缺乏渾厚感。在堅持中國傳統的歌唱聲音特色的同時,應該把西方美聲唱法的豐厚音色和金屬般的音質滲透進中國合唱的聲音品質中。合唱最具表現力的就是聲音,好的歌唱聲音具有多元的美學品格,純美質樸的、和諧溫暖的、崇高壯美的、激情高亢的、抒情輕柔的等,他們共同的特征就是富有情感而真誠的聲音。在合唱作品《雪域向往》的過程中,從1-8小節引子的自然風聲和雷聲模擬,到9-27小節呈示部主部主題清晨的藏民的吟誦,再到40-51小節連接部,聲音的表現和意境上都始終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文自然境界”。具體說就是,既要有聲樂演唱技巧方面的氣息、位置、共鳴、咬字、吐字的具體技術,又要通過聲音技術來表達作品的意境和內容需要。所以我們常說好的聲音是動人的聲音,有感情的聲音。中國合唱指揮大師嚴良堃在中央樂團合唱團半個世紀的藝術表演中,探索了與西方不同的中國合唱的聲音美學品格,堅實而柔和、嘹亮而溫暖、通透而厚重的合唱聲音得到20世紀中國音樂界和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肯定。近幾十年來,以沈湘、周小燕、金鐵霖等一大批卓越的聲樂教育家所走出來的中國聲樂創新之路,為當代中國合唱藝術聲音審美觀念的探索,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除此之外,當下中國合唱藝術還朝著中國傳統歌唱的聲音審美方向上努力探索。我們認為,合唱的聲音與獨唱的聲音美感區別在于它具有群感魅力,合唱聲音體現出的不僅是一種唱法,應該說合唱演唱本身就是一種唱法。因此,它也具有合唱統一的、多變的聲音追求。
二、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審美觀念
從中外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多聲部音樂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同時形式多樣、形態豐富。在中國,多聲部聲樂一直是一些少數民族的合唱樣式。歐洲早期合唱雖然可算作是出現在人類合唱舞臺上的第一個主角,但是,有著兩千多年廣場式合唱傳統以及古老的多聲部民歌傳統的中國合唱,也應該被看成人類合唱舞臺上很早就登上的主角之一。然而不同的視角就有不同的關于合唱藝術定義的標準,我們不能僅憑借西方合唱的形態和標準來確定世界合唱的內涵,要利用好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多聲音樂元素與素材,創作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經典合唱藝術作品。在合唱作品《雪域向往》的創作中,作曲家將帶有濃郁藏域風格的藏傳佛教金剛薩埵心咒和綠度母心咒作為歌詞呈現,演唱上要有喇嘛誦經時的韻味和虔誠。在音樂元素的運用上,作曲家將藏族傳統音樂元素作為副部主題,且經過兩次較大的變奏,使音樂的色彩更加豐富并產生極具沖擊的戲劇張力。除此之外,還運用人聲對雪域高原上的牦牛聲、風聲、羊叫聲的模仿,處處體現出藏域風格和雪域元素[2]。所以說,合唱作品的創作和實踐過程中,不能為單純地追求合唱音樂的復雜織體,而輕視了對作品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審美理念。縱觀中外的音樂創作,凡是優秀的、經典的音樂作品,無論交響音樂、歌劇音樂還是藝術歌曲,它們中絕大多數的旋律元素、素材都來自傳統的民族民間,這是音樂史上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當代合唱作品的創作,需要通過認真挖掘,深刻體悟,精心構思,才能把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優秀的音樂元素發揮出來,以更好地展示出,中國當代合唱藝術創作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審美觀念。
三、以中國傳統多聲音樂為特質的審美觀念
從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發展歷史來看,多聲音樂形態和類型,在很多少數民族中已是歷史久遠和顯為多見。由于中國合唱藝術是沿著不同的兩條脈絡發展的,那種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間的、單純而簡潔美感的中國多聲部民歌,始終與20世紀初進入中國的西方合唱范式不在同一個方向運行。這種奇特的現象,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中國合唱的創作與表演,阻礙了中國合唱范式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當代合唱藝術既要借鑒西方合唱范式,又要構建以中國千年傳統多聲部民歌合唱音樂為特質的審美觀念和美學品格。可以這樣說,中國原生態性質的多聲部民歌合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例如,“十二木卡姆”“侗族大歌”“哈尼族栽秧調”“坡芽歌書”等。它們巧妙的多音、豐富的多聲結構,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載體,還有著獨特的、唯一的、鮮明的合唱特征。在《雪域向往》作品中,作曲家不僅很好地運用了藏族傳統民間曲調作為素材,同時還將中國傳統多聲部民歌的輪唱織體、模仿織體、支聲性織體和對位織體等特征在作品中很好地應用,多次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將中國傳統多聲音樂的特質很好地彰顯出來[3]。
中國合唱走過20世紀,我們可以看到,缺乏和聲和復調是中國音樂的重大遺憾,它阻礙了中國合唱音樂的現代性轉型和進程。可以說,中國合唱作品創作在打造中國現代和聲的合唱、在復調技巧的運用上已經走過漫長的道路了,而當今中國合唱正在從一個世紀的合唱創作思維的糾結中走出自己的天地。當代中國合唱作曲家們一致認為,當今中國合唱一方面也汲取和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的調式、韻味和旋律特征;另一方面也必須借鑒西方作曲理論的曲式、復調、和聲等手法,來進行與時俱進的創作和探索中國當代合唱的新型理念。在新時代背景下,創建一種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感,還有更高藝術美的中國當代合唱藝術之路。將中國當代合唱藝術進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既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國傳統聲樂演唱風格,同時還能融入西方聲樂演唱的連貫、圓潤、豐滿和渾厚的演唱風格。不僅形成以中國傳統歌唱聲音為美感,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同時還要以中國傳統多聲音樂為特質。簡而言之就是,既要把西方合唱音樂中復雜的聲部和旋律的編排技巧成功地運用于中國合唱作品創作和表演之中,又必須創造新的適用于中國旋律和音色特點的和聲及復調風格,以確立中國合唱作品在和聲和復調運用上的民族特色,確保當代中國合唱藝術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感和藝術美的審美追求[4]。
四、以中國傳統審美風格為韻味的審美觀念
歌曲,通常由旋律和歌詞構成。就歌曲創作而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原有的固定詞牌或曲牌來填寫,這叫填詞、填曲;另一種是依照已有的詩歌或詞來譜曲。至今這種傳統依然保持下來。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要求詞曲相融,相輔相成。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精神思想內容必須通過最恰當的、最完美的形式加以顯現;形式要最充分、最貼切地表現內容的精神和意蘊。可以這樣說,詩詞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曲調是音樂的藝術,兩者各有其特點,正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歌曲。歌曲創作使詩詞和旋律曲調各自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詩詞是用詩性的、朦朧的語言詞匯來表達思想觀念和某種情緒;音樂是通過更為不確定意味的、更為情緒化的旋律、和聲、復調來渲染、來強化詩歌與詞的情緒色彩。就像通過印染,使一塊白布變成絢麗的花布一樣,音樂使詩詞發生了質變,成為絢爛的合唱藝術作品;同樣,詩詞也使旋律、和聲、復調發生了質變,成為富有思想的、富有感情表現性的歌唱音樂。
中國詩歌創作歷來講究詞語描繪。所謂詞語描繪,就是采用一定的擬形或擬聲的詞語來表達鮮明的意象和意境。不僅如此,中國詩詞向來具有字面義、表情義和引申義。中國詩詞的美學品格就在于追求韻味、滋味和意境之美。可以這樣說,意境之美是中國歌曲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歌曲的意境主要由歌詞的意境決定。歌曲音樂由于有歌詞的指引和限定而具有較明確的形象性。因此可以說,中國歌唱音樂是有著豐富想象和意境的藝術,這也正是中國合唱的藝術特色。中國合唱作品的創作和表演當堅守具有豐富意象和意境的美學特色,應盡量避免那些抽象的詞語和空泛的標語口號似的歌詞。《雪域向往》的歌詞,先是藏傳佛教金剛薩埵心咒和綠度母心咒,作曲家想讓合唱團在演唱梵文心咒時,通過歌詞的意象來表達聽覺上和視覺上對雪域高原的贊美、向往和追求。中段部分的歌詞:“巨龍飛向藍天,奔馳在西邊的草原,載著無數的祝福,把那吉祥散人間;圣潔的天堂,彩色的盛裝,誦天邊的經幡,誦感恩的愿望;站在高原上,祥龍繞身旁,心迎著太陽,春意暖心房!”不僅字面義比較唯美,而且意蘊深刻。它不僅把高原純情、白云藍天的雪域展現出來,同時還把雪域高原上樸實善良的藏族同胞對青藏鐵路的盼望和對美好生活無限向往的心情予以表達。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合唱作品應當繼承發揚中國詩詞所具有的深厚意蘊與美學品格。因為,這才是中國合唱的精髓與美學特征。在中國百年合唱歷程中,作曲家們將中國詩詞,特別是古詩詞的意境、詩情、畫意與中國傳統音樂結合,再融于現代合唱的表達方式,進而創作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五、結束語
中國當代合唱藝術從20世紀初發展至今,歷經學堂樂歌的萌芽、新文化運動的傳播、抗戰前后的發展等到21世紀的多元化。在過去近兩百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中國當代合唱藝術通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不僅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國傳統聲樂演唱風格,同時還融入了西方聲樂演唱的連貫、圓潤、豐滿和渾厚的演唱風格,最終形成以中國傳統歌唱聲音為美感、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以中國傳統多聲音樂為特質、以中國傳統審美風格為韻味、以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的多元聲音為審美追求的中國當代合唱藝術審美觀念。
參考文獻:
[1]周沛然.合唱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申波.音樂藝術的審美闡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馬革順.合唱指揮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威廉·埃曼.合唱隊的聲音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