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鐘靜
摘要:家校溝通,是全面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的重要方法,通過信息共享,學校能更好對學生心理問題做出判斷,從而提供必要而及時的支持與幫助,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在家校溝通中,運用焦點解決的方法,將人與問題分離,聚焦對當下問題的解決,并積極尋找積極資源和可采取的行動,形成家校共同體,對轉化心理危機學生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焦點解決;心理危機;家校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0-0068-04
一、家校溝通的重要性
家校溝通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通過信息交流共享,有助于家校全面、真實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從而有效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眾多心理危機案例表明,家庭教育與親子關系往往是導致危機出現的根源,尤其對需要轉介到醫院心理專科的高危學生而言,家長對其心理問題的理解與接納,是影響其改變的關鍵資源和重要保障。因此,家校溝通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的發展與走向。
如果心理危機學生感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與接納,會產生無助、失望,加重自身心理問題程度,甚至做出危險行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調動家庭支持資源,實現家校聯動是轉化心理危機學生的關鍵。
二、焦點解決的主要觀點
焦點解決是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流派,提倡用系統觀去看待和理解問題,認為個體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個系統,要關注多種因素間的相互影響。
面對個體出現的問題,該流派弱化對原因的探究,強調對解決方法的關注,注重發掘問題中可以運用的資源、優勢等,并相信小的行為改變,能夠帶動大的行為改變出現。以焦點解決的理論為基礎,將其觀點與方法應用到與心理危機學生家長的溝通中,對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調整不合理認知,促進家校合作育人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本文通過具體案例,闡述學校與心理危機學生家長談話中以焦點解決方法為導向的三階段溝通模式。
三、個案基本情況及首次家校溝通效果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C是一名女生,初二開學初,由于其心理狀態較差,被班主任推薦到學校心理輔導室,經過訪談了解到:小C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有一個妹妹和弟弟,爸爸開公司,在家中是權威型家長,希望孩子們按照他的要求和期待行事,平時比較嚴肅少話,很少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也不喜歡孩子表現出脆弱、無助。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沒有獨立的經濟收入,在家中話語權較少,不太有主見,在教育孩子方面偏向溺愛,很少提要求。
近半年來,小C出現嚴重失眠,每天凌晨2點后才能入睡,且多噩夢,易驚醒,食欲較差;經常莫名地感覺到不開心,想哭泣;成績下滑嚴重,自己想要提高,但又覺得沒有可能性,因此不愿意努力;沒有朋友,認為同學們都不喜歡自己,常因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感到沮喪難過;想尋求專業心理治療,但不斷被父母拒絕,經常感覺到絕望和無助,認為生活沒有任何意義,頻繁出現想結束生命的念頭。
(二)首次家校溝通效果
對小C的現狀進行評估發現,她已表現出抑郁癥狀,于是被列為學校心理高危學生。根據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制度,班主任約其父母到校進行溝通談話,告知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到校后,班主任和級長就小C在學校的狀態和表現進行介紹,告知學校評估的孩子心理狀態,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希望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并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心理科進行專業診斷,從而更準確把握孩子的情況。
聽到學校對孩子狀況的描述,家長表現出不相信、不接受,因為孩子在家經常表現得很開心,也未曾表露過輕生想法,學校觀察到的癥狀,在家中沒有出現過。小C的爸爸堅持認為孩子不存在任何心理問題,拒絕帶其去醫院心理科,表示這只是孩子一時心情不好,只要自己和她溝通一下,問題就會消失,并抗拒在學生心理健康告知書上簽字,認為這是學校在推卸責任,想把孩子的問題甩給家長。
首次溝通以不愉快結束,之后家長沒有為孩子提供任何心理援助,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沒有改變。班主任后續反饋小C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時,父母認為這是孩子“嬌氣”“作”,并未給予過多關注,小C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糟糕,情緒更加容易崩潰,甚至做出傷害自我的行為。
由于小C狀態不斷變差,我校根據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制度,成立由德育主任、班主任和心理教師組成的小組,就上次家校溝通中家長抗拒的原因、可以努力的方向,以及溝通技巧等進行反思總結,并再次約見小C的家長。
四、家校再溝通——以焦點解決為導向的三階段溝通模式運用
階段一:共情傾聽,創建關注問題解決的合作關系
本次談話,我們了解到小C的媽媽最近觀察到孩子情緒的起伏變化,也表示孩子最近的狀態不太好,贊同帶孩子去醫院就診;但是小C的爸爸依舊認為這是孩子心情不好導致的,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就會慢慢轉好,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她一定不會自殺的。醫院心理科的診斷不一定準確,過去做檢查,就是被醫院“撈錢”,還會讓孩子的檔案里有相關記錄,影響她以后的升學就業。
針對家長表達的內容,我們進行了如下回應:
1.對家長表示理解
接納家長所出現的情緒,看到情緒背后隱藏的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意,肯定家長的付出。我們表示理解他們的擔心,家長不希望孩子當下的心理問題對其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是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是愛孩子的表現,也體現出家長想讓孩子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家長關注到孩子的狀態變化,愿意嘗試跟孩子溝通,說明家長在通過實際行動關愛孩子。通過對家長的肯定和認可,幫助其看到自身的積極力量,體驗到正面情緒,緩解孩子在校情況所帶來的焦慮、緊張等。在穩定情緒的基礎上,開啟下一階段的交流。
2.正向引導,共同著眼于問題解決
根據上一階段的談話,我們向家長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的積極未來,怎樣才能實現?通過問題引發家長思考,讓其明白孩子當下的心理問題不解決,其學業、人際、睡眠等方面,之后都很難有好轉,甚至會更加糟糕,與家長期待的積極未來截然相反。小C的家長聽后,陷入沉默,她爸爸的態度也沒有了剛開始的強硬。
此時,由心理教師向家長進行心理疾病診斷的科普,說明學校和醫院心理科的權責區別,明確就醫的必要性。此外,就家長擔心的心理診斷影響孩子升學問題,德育主任向家長說明,診斷是為了更準確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從而在校為孩子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學校不會對其進行特殊對待,也不會讓其他老師和同學知道其診斷結果,結果也不會影響孩子參加升學考試(除非孩子本人不愿參加)。
通過看到并理解家長情緒,發現情緒背后的深層情感,利用提問句式引發思考,逐步引導家長用合理觀點看待孩子的心理問題,同時讓家長明白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們需要一起找到解決的途徑。
階段二:問題外化,賦能家長
焦點解決觀點認為“當事人不等于他們的問題,人是人,問題是問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問題外化,可以幫助家長明白,孩子出現的問題,應該當作一種外界存在來看待,而不應將其看作孩子內在的人格特質和個性,從而對孩子進行以偏概全的評價,覺得孩子各個方面都有問題。
根據上述觀點,我們和小C的家長溝通要點如下:
1.明確小C只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
我們向家長耐心解釋,心理問題像感冒發燒一樣,是可能在任何人身上出現的,而問題出現是因為個人內部調控情緒和行為的機能出現了問題,通過有針對性、科學性的治療,小C的癥狀會慢慢好轉。
小C由心理狀態不平穩引發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不代表她其他方面也是有問題的,從而認為她是一個脆弱、愛崩潰的人,甚至認為其一無是處,這是將小C的心理問題,上升到了對其人格的評價。如果長時間以這種態度對待小C,會增加其心理壓力和無助感。
2.呈現小C表現良好的方面
我們向家長講述了很多小C在學校中的積極表現,例如她很守時,約定的時間從未遲到過;她關注自身學習成績,表明她很上進;遇到情緒問題主動向老師求助,這是關愛自己和有勇氣的表現等。
通過強調孩子的積極方面,讓家長明白孩子只是在心理方面,被自己遇到的困擾“卡住”了,需要家長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關懷與幫助,但孩子的其他品性、道德方面依舊是良好的,是家長教育有方。通過傳達孩子的積極面,來減少家長的自責感和愧疚感,讓其看到孩子還是很好的,只是暫時遇到了困境,如果幫助孩子順利走出困境,她依舊能夠擁有積極的未來。
通過人與問題分離,強化家長解決問題的信心,增加對學校的信任,相信學校跟自己一樣,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從而促進合作行為的出現。
階段三:聚焦解決策略,建立互信互助共同體
在做好前面兩階段的工作基礎上,家長才會傾向于采納學校的建議。由于家長的認知水平不同,此階段,建議要具體、可操作。
1.就醫建議
建議家長帶孩子去權威的醫院心理科進行診斷,并遵循醫囑,如果需要服藥就服藥。向家長推薦可以選擇的醫院,介紹與心理醫生溝通的技巧,并讓家長及時將孩子的診斷報告告知班主任,以便學校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幫助和輔導計劃。
2.向家長說明學校的努力
向家長說明學校目前正在做的幫助孩子的事情,例如,班主任找了班級里最細心、耐心的同學作為小C的同桌,同桌會主動找她聊天,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開展人際關系的主題班會課,增加班級同學對他人的接納和理解;科任老師對小C的上課表現不做過高要求,并多給她鼓勵;心理教師定期對其進行心理輔導等。同時,向家長說明,后續根據小C的報告和表現,還可以進行幫助計劃的調整。
3.幫助家長學習心理知識,理解孩子
向家長推薦一些關于親子溝通的方法與書籍,以及關于心理健康常識、心理疾病的科普視頻,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找到進行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變化,增加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該階段的溝通,要注意強調家校是共同體,孩子的問題不是單獨一方的責任,通過“我們”“一起”“共同”等字眼,讓加家長感受到自己和學校結成了統一戰線,自己不是孤立無援,從而發現更多可以利用的積極資源去幫助孩子。
五、干預效果與思考
經過本次溝通,小C爸爸的態度柔和了很多,愿意接受學校提出的建議,簽訂了相關心理協議,并表示會根據孩子的意愿,帶其去看心理醫生,在家中也會多跟孩子溝通。
后續給該生的心理輔導中了解到,小C的父母為她預約了香港的心理醫生,等父親忙完這一階段,就帶其過去看醫生。家人還給她找了專業心理輔導師,定時接受心理輔導,小C感覺心理輔導師能比較好地共情自己,每次咨詢完,心情會輕松很多。
小C還表示,在家中,爸爸竟然主動找自己聊天,這讓自己很意外、開心;有時候,媽媽嘮叨自己的時候,爸爸還會幫自己說話,讓她感受到來自爸爸的關愛。向班主任了解其在班級的表現,發現小C的狀態有所好轉,情緒相比之前平穩一些,偶爾會主動和同學交流。
這次輔導之后,小C很長時間沒有再來心理輔導室,偶爾在校園里見到,她會笑著主動向我打招呼。此次的家校溝通,對小C的心理狀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心理危機學生的轉化是一個持久、反復的過程,之后我們會持續關注小C的狀況。
在學校工作中,處理心理危機學生問題時,像小C爸爸這類“不配合”的家長并不少見。
他們由于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知識的匱乏,往往把心理危機當作心情不好看待,認為給孩子講講道理、加油打氣,他們就會好起來,是學校夸大了問題;有的家長不敢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認為去專科醫院診斷治療是“丟人”的,對心理疾病充滿“病恥感”;有的家長則擔心孩子一旦被診斷為某類心理疾病,會被學校和同學另類對待,影響孩子的學業發展和人際交往,因而拒絕帶孩子就醫或是隱瞞孩子的心理狀況。
這些不合理認知,導致孩子不能得到專業幫助,會加重問題程度,也影響親子關系,不利于家庭和諧。
小C的案例提醒我們,處理心理危機時,一定要重視發揮家校合力,做好家長的溝通工作,否則就會呈現學校“救火”,家庭“添柴”的局面。通過技巧性溝通,促使家校形成共同體,發掘積極資源,聚焦問題解決,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慧慧.系統式家庭治療視角下心理危機學生家校溝通方式探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3):70-71.
[2]廖倩.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家校溝通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4):67-69.
[3]鞠康,陶華,季衛東,等.上海市長寧區開展“家—校—醫—社”中小學學生心理危機分類預警干預的經驗[J].教育生物學雜志,2022,10(2):113-118.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