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秀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地理教學面臨著減負增效的改革重任。作業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環節。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將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設計探究性作業,聚焦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本著減負增效的原則,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課堂教學環節,從不同的角度對地理內容進行深度探究,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探究性作業的引導下,初中生能改變被動的學習狀態,主動對地理問題進行思考,通過作業探究來解決地理問題。因此,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思考探究性作業的設計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整體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當前初中地理作業設計中的問題
(一)作業內容偏重學科知識
當前,在初中地理作業設計中,教師仍然本著學科本位主義思想,將地理課堂中的理論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過于偏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與鞏固,忽視了學生的自身發展。教師主要圍繞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所開展,要求學生對地理內容進行反復的練習記憶。
地理作業是應試化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是學生獲取及鞏固淺層學科知識的主要方式。在這樣的作業中,初中生的學習行為停留在獲取學科知識的淺層面,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學習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傳統的作業形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局限在了地理教材與考試大綱內,對地理學科的認知如空中樓閣,缺乏腳踏實地的根基,缺乏實用價值。這種生硬的作業內容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作業方式過于單一
初中地理課堂中,作業的開展形式直接決定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及鞏固方式,影響著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當前,初中地理教師主要采用習題練習的方式進行作業設計,組織學生通過大量的刷題練習來熟悉主要的知識點、掌握主要知識。這種以刷題為主的作業方式不僅占用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給學生造成了沉重的學習負擔,還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造成了學生低效化的學習狀態。
單一機械的習題練習作業方式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了有限的空間內,產生一定的思維定勢,以生硬機械的學習方式對課堂知識進行硬性記憶。這種狀態下,學生無法深度理解地理內容,無法實現對課堂知識的創新應用,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學生對作業的興趣不高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著重調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然而在設計地理作業時,部分教師并沒有過多關注學生的興趣,缺乏對學生的興趣引導。當前,初中生普遍對完成地理作業的興趣不高,持有消極應對的心理,機械地尋找習題的答案。
被動的做作業狀態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對作業產生了畏難心理,缺乏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導致地理作業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學生無法在作業的完成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及完善自身的認知體系,無法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
二、初中地理探究性作業設計的積極意義
(一)聚焦初中生的綜合發展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摒棄應試化的教學思想,聚焦學生的綜合發展,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作為設計作業的主要目標。探究性作業是一種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的作業形式,學生需要通過自主及合作探究來完成相關的作業,扎實地掌握課堂內容。
教師需要明確作業設計的目的,將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作業設計的主要目標,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探究空間,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具體分析地理課堂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設計內容多樣化的地理作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使學生能夠在多樣化的作業內容中提升對地理的認知,構建適合自己的地理認知體系,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豐富創新作業的設計方式
隨著地理教學的改革,豐富及創新地理作業的形式是初中地理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話題。
在設計地理作業時,教師應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體驗,提升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解決能力;關注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完成作業的體驗,綜合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豐富及創新作業的開展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維度、以不同的方式對作業內容進行探究;具體結合地理課堂內容的特點,采用新型、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深度的思考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觸動學生的內心體驗,推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
在設計初中地理探究性作業時,教師需重視趣味性、實用性作業的設計,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興趣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具體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將學生的興趣所在遷移到作業設計中,賦予地理作業一定的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做作業的興趣,引導學生在完成地理作業的過程中拓展思考維度,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在完成探究性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地理作業的趣味性、實用性,還能從中獲取成就感,實現自我肯定,在有價值的地理作業中獲得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的提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地理核心素養的協調發展。
三、初中地理探究性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
(一)設計預習式作業,激活學生探究意識
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初中生逐漸養成了被動性的學習意識,對地理課堂的參與程度較低,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激活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課前預習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開端,學生在預習中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構建基本的地理知識體系,實現對課堂內容的自主探究學習。
在設計作業時,初中地理教師經常將關注點放在課堂學習與課后鞏固提升中,忽視了課前預習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預習式作業的設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課堂新知,激活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布置一些具有深度思考價值的問題,正確引導學生的探究方向,逐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預習的好習慣,增強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以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世界的地形》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預習式作業:“結合生活經驗,研究世界上的地形都有哪些分類?這些地形的判斷標準與特點分別是什么?”圍繞這項預習作業,學生需要主動對地理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探究,構建個性化的認知體系,主動獲取新的地理知識,以此完成相應的預習任務,增強自身的主動探究意識。
(二)設計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地理課堂上,學生的綜合發展建立在主動探究的基礎上,學生需要通過主動探究來挖掘地理課堂中的問題,自主探究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深刻體驗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并在主動探究中鍛煉思維能力,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建立自主學習的信心。教師應改變單一機械的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結合課堂內容,科學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和分析,解決地理課堂中的難題,收獲新的地理知識。在開放性課堂作業的探究中,學生可以打破局限性思維,激活現有的知識儲備,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多個領域探究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在主動探究中實現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以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展現不同地區的地域差異,并由此引出開放性作業:“為什么這些地區的氣候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這項開放性的課堂作業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在思維發散中探究出更全面的問題答案,推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度學習。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應用探究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探究能力。
生活化作業是建立地理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的重要紐帶。圍繞生活化作業,學生能夠對在地理課堂中所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和分析,運用地理思維對生活問題展開研究,運用地理知識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設計地理探究性作業時,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生活角度出發設計生活化的探究性作業,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應對地理知識進行整合,關聯學生的現實生活,從貼近學生生活的視角出發,科學設計生活化探究作業,強化與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以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為例,在研究“日本的工業發展”時,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作業,組織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日系工業產品,具體分析日本的工業發展特點及原因。在完成生活化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從貼近現實生活的視角出發,深入探究相關的地理知識,并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作業研究中構建完善的地理認知體系,加強對地理知識的應用,實現對地理知識的深度學習。
(四)設計項目式作業,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的教學形勢下初中地理教師應重點探究的改革方向。合作探究能集合學生的智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中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推進學生思想、能力及情感價值觀的綜合發展。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在設計探究性作業的過程中應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深入探究地理課堂的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項目式作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作業形式。在完成項目式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分工的形式探究課堂內容,以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自主探究中產生的問題,以合作探究來彌補自主探究中的不足,在與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中拓展及強化思維能力,總結出更多成功的學習經驗,提升地理學習效果。
以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的河流》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項目組,每個小組需要以導游的身份負責介紹一條中國的主要河流,如長江、黃河、塔里木河等。各項目組需要以分工的方式各自搜集關于河流的相關信息,然后以合作的形式篩選其中重要的信息,決定介紹河流的主要方式并展示項目的研究成果。這樣學生能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完成合作項目,提升地理項目式作業的探究效果。
(五)設計實踐型作業,引導學生創新探究
創新型人才是當前社會所稀缺的人才類型。初中地理教師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創新探究。實踐型作業給學生提供了創新所學知識的重要平臺。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打破課堂的局限性,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圍繞實踐問題,學生能整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對課堂加以創新,深度探究如何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創造,將其科學、創新地應用于實踐中,借助所學內容提升自身的創新素養。
在設計初中地理探究性作業時,教師應結合課堂知識布置實踐型作業,給學生提供親身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對已構建的地理知識體系進行創新,從而強化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
以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的水資源》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調查所在城市或農村的水資源狀況,并結合生產及生活現狀撰寫一份節約用水的建議報告。這樣的實踐型作業能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搜集數據來了解當地的水資源現狀,引導學生結合數據深度思考水資源現存的問題。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出創新型的節約用水的方法,從而整體提升自身的創新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初中地理教學的改革,教師應重視探究性作業的設計,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探究來解決地理課堂中的問題。在設計探究性作業時,教師應聚焦學生的綜合發展,以趣味性、開放性、生活化、實踐型、多元化的作業模式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究空間,指導學生的探究方向,拓寬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內化與創新應用,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