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文本,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且具有政治性和權威性。文章從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研究動態、必要性兩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理論研究,指出要充分發揮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作用,從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創新教學手段、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等方面探討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路和有效路徑。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路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8-003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3D42)階段性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廣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1]。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文本,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且具有政治性和權威性。學習宣傳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把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開展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應有之義,有利于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國外雖沒有“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政課”這一表述,但是國外的實踐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等與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有異曲同工之處。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注重實踐教育的作用。古斯塔夫森·路易絲等學者指出開展學習旅行和學生社團活動,通過校企合作、社區服務等活動進行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實踐教育的意義。第二,注重愛國主義教育。阿米諾維奇·薩法耶夫·胡森等學者認為愛國主義在不同國家的表現形式是千差萬別的,但其中蘊含的情感是相通的,都在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而努力。可見,國外的實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各種教育模式與我國高校思政課在育人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運用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與傳達,維護社會和政治穩定。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內關于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內容、路徑和融入思政教育等方面。1)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方法和內容研究。學者朱學歌、徐振偉認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是課程屬性的內在要求,也是思政課教學的根本保障,要扎實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3]。這些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孟憲生教授認為應借助數字化教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談到的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新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兩個結合”融入思政課教學[4]。學者董洪樂、畢于建認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要精準式講道理,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5]。2)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探討。學者范冬姣主張通過依據每門思政課的特性,深度挖掘融入路徑,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借助數字化教育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6]。孟憲生教授指出,要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融教學、進課程,讓大學生從中汲取力量,并自覺落實到實踐中。3)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內容、路徑的探討。學者李正軍認為應通過精準、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行走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奠定縱深育人的基石,形成全面育人的思政育人環境[7]。學者朱學歌、徐振偉認為在融入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融入什么內容及如何有效融入的問題,要在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打造理論和實踐、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思政課深度教學相融合,對增強高職學生的政治認同,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1.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與時代同頻共振
高職院校開設的每門思政理論課都有其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需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和國家重大方針,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現教學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高職思政課提供了價值遵循和教學素材,二十大報告中的諸多內容都是思政課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案例。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不僅能夠解決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的困惑,還能豐富大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思政素養,培養大學生的時代敏感性和時代把握力。
2.契合大學生精神需求,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思政教育內容文本,蘊含著豐富的教學素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個別“00后”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會受到一定沖擊,而馬克思主義是辦好新時代思政課的根基所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主導地位,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精神,構筑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認同。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問題意識強、信息檢索能力強、動手能力強,加強對這一學生群體的引領和指導,能夠提高其政治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其崇高理想理念和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使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始終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還能讓大學生在國家的宏大發展目標下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并通過自己的腳踏實地實現最終的長遠目標。
3.推動黨和國家永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鮮明主題[8]。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總結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的革命任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作出了宏偉部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人才的有力支撐。代表新生力量的青年大學生是推動黨和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高等教育是黨領導下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培養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要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進行人才培養,注重對青年大學生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讓學生從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營養,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用黨的歷史經驗激勵學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幫助學生堅定“五個認同”、明確“兩個大局”、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筆者對長沙市屬四所高職院校發放電子調查問卷,調研對象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學生,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思政教育工作者,總共600人。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92份,有效問卷586份。通過對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發現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有92.17%的大學生明確思政理論課的重要性,有95.2%的大學生明確黨的二十大精神是對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戰略、新要求的科學表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新形態,其中蘊含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有93.8%的大學生認為認真學好思政理論課對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激發愛國情、增強報國志、培養艱苦奮斗精神都有幫助。同時,學生普遍認為當前高校思政課絕大多數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方式比較多樣化。調查還表明,長沙市屬四所高職院校能夠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但在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實踐教學效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創新
“00后”青年學生群體是當前最活躍的社會群體之一,他們對網絡媒體使用率高,對新事物接受快,但他們中的個別人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導致思想行為產生偏差。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并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有利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樹立遠大志向,將個人志向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牢牢系在一起,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通過與部分思政課教師座談,本調研發現絕大多數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適當設計問題,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但打造高質量思政“金課”的能力還遠遠不夠,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創新和完善。
2.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質量和水平起關鍵作用。調查顯示,有56.2%的學生選擇對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很滿意”,有30.5%的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比較滿意”,但還有13.3%的學生選擇“比較不滿意”和“不滿意”。可見,在調研中,學生對絕大多數思政課教師是認可的,但在教師隊伍中仍存在部分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座談了本校30個不同專業的學生,這30名學生談了自己對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的個人看法。他們對校內專職思政課教師評價較高,認為其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分解講清楚,同時認為個別外聘教師還需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學中存在照本宣科、課堂管理不規范等情況。可見,學生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總體上是認可和滿意的,但仍存在個別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不高的情況。
3.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指導實踐的能力有待提高
學生除了要通過思政理論課學習掌握理論知識、提升思政素養外,還要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9]。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對當前教學內容“很認可”的大學生占比為35.6%,對教學內容“比較認可”的大學生占比為44.5%,對教學內容持“一般”態度的大學生占比為16.7%,還有3.2%的大學生選擇“比較不認可”和“不認可”。可見,有80.1%的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認可。同時,在座談過程中發現,有學生表示通過思政理論課學習,自己對愛國主義精神、辯證思維、法治意識、道德觀念等有明確的認知,但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社會上的不文明現象時,有時會選擇視而不見。可見,大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指導實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握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并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
1.思政課教師增加理論儲備,加強集中研討,創新集體備課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時,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積極參加學術研討和培訓活動,深入理解和吃透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重點和理論創新點,聚焦職業教育的發展和青年學生的關注點,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時,思政課教師應開展集體備課,加強集中研討,打造思政教學共同體,提升整體教學水平。教師開展集體備課,集中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相互交流自己參加的各種培訓、學術研討等的學習心得,有助于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將最準確、最前沿的觀點和論斷融入思政課專題教學,從而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打造思政“金課”。
2.以教材為基礎,使線上線下相結合,創新教學手段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在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后,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和需求,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找到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契合點,讓學生既能學習重難點知識,又能全面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內容。這樣,可以將最新的理論觀點和學生自身的職業發展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和職業素養。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啟發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一步激發課堂的活力。當前,青年學生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較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多種信息化技術,如充分利用3D技術、VR技術,借助學校公眾號、B站、短視頻平臺等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線下結合,開發教學案例,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二十大精神,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從而提高育人的實效性。
3.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教育教學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指示精神,高職院校在“大思政課”體系下要多元化地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教育教學。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厚植校園文化底蘊,在“大思政課”理念的指導下,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通過移動課堂、實地參觀、社會調研、兄弟院校學生代表交流、榜樣工匠進校園、志愿服務等形式,用生動鮮活的事例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的學習認知,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01).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2020-08-31)[2023-06-06].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 ent_5538760.htm.
[3]朱學歌,徐振偉.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三生”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4):4-5.
[4]孟憲生.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03):116-122.
[5]董洪樂,畢于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要講深、講透、講活道理[J].北京教育,2023(04):59-63.
[6]范冬姣.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共譜“大思政課”新格局———邁步新征程,開門辦思政:高校“大思政課”建設實踐創新學術論壇綜述[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3(02):153-160.
[7]李正軍,張博.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 2022,32(12):45-47+54.
[8]趙志業,趙延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三維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3(04):53-60.
[9]雷蕾.“大思政課”建設的三維導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9):34-37.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Zhu
(Changsha Commerce&Tourism College,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16,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provi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young students, and is a key cours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vid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exts fo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ontaining rich and colorful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political and authoritative qualities. The article conduc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wo aspects: research trends and necessit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and the ideas and effective paths for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teacher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xploring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course;path;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