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敏 安秋亭
摘要:高校學生社團作為重要的學生群眾組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平臺。受各種因素制約,當前部分高校學生社團價值引領效果不佳、社團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團育人資源空間有限、社團運作專業指導匱乏。要提升學生社團育人功能,高校需要根據社團文化和青年特征,強化社團思想價值引領、健全社團運行管理機制、完善社團資源供給配置、打造社團特色文化品牌,從而實現社團育人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高校;社團;育人功能;立德樹人;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C961;G455.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6-0005-04
基金項目: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課題“習近平青年觀視閾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編號:YZZJ2023034);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校黨建與思政研究課題一般項目“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引導策略研究”(編號:2023DJSZ023)
高校學生社團伴隨著時代變化,不斷改革、進步、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為重要的第二課堂載體,高校學生社團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厘清和提升高校社團的育人功能,對于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積極的作用[1]。
1.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引領
首先,高校社團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領域,提供了新思路[2]。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類社團通過理論政策宣講、學習交流、主題演講、時政研討等形式,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關注把握輿論熱點、實踐焦點,學習、宣傳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和鞏固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等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次,高校成立了社團黨支部和團支部,并將其作為學生政治生活的核心組織,有效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政治站位。再次,高校社團將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活動實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可以說,高校學生社團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補充、朋輩教育、自我教育等功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陣地。
2.各項能力提升與素質培養
學生在參與社團組織管理和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各項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綜合素質也能得到培養。首先,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3]。大學中的所有社團均由在校大學生自發組成,社團的主人是社團成員。在社團規劃和活動開展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表達個人觀點和看法,豐富社團文化,促進社團發展。其次,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專業拓展類社團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目標,通過各項學習培訓活動、志愿公益活動等的開展,為學生提供將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的機會,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中不斷接觸前沿的知識和技術,進而提升專業水平,提高專業素養。例如,化學類社團可以通過趣味科學小實驗,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原理,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再如,計算機類社團可以組織專題講座、編程比賽、網絡安全攻防演練等,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計算機前沿科學,進而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再次,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一方面,社團要鼓勵成員不斷嘗試新方法、新理念,充分激發自我潛能,為團隊創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另一方面,社團要充分結合學科特色、專業特長開展“創青春”“挑戰杯”等科技創新競賽,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創業能力。
3.社會實踐能力與責任感提高
一方面,高校學生社團活動場所遍布校內和校外,為學生與社會的銜接提供了通道。另一方面,高校學生社團是學校與社會聯系的紐帶,承擔著服務社會的重任。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學生不僅能深入了解社會,而且能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例如,高校社團開展的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社會實踐等,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社團要搭建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拓寬學生社會交往的路徑。這樣,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走進社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社會,從而獲得社會閱歷,積累社會經驗。在社會活動中,高校學生社團要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如宣傳推廣、組織活動、協調團隊等。這些問題的解決,能使學生更加關注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實踐能力與責任感,自覺做到為民服務、奉獻社會。
4.精神激勵與文化傳承
精神激勵與文化傳承,能為社團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因子。首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學生可以與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經驗,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從而更有歸屬感,并建立深厚的友誼。其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角色及任務,通過不斷挑戰自我、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從而建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這有利于學生今后勇敢面對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挑戰,增強自身的心理韌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再次,有利于拓展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生可以在社團活動中結識不同背景、不同特長的伙伴,拓展自己的交際圈。通過拓展人際關系,學生可以接觸不同的人群,了解不同的觀點,增強自身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最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社團活動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等,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社團價值引領效果不佳
當前,部分學生社團的主流價值觀踐行成效明顯不足,意識形態建設有待加強。首先,部分思想政治類社團相較其他志愿公益類、學術科技類社團而言,數量較少且發展遲緩,未能有效起到思想引領作用。這是因為此類社團的活動形式往往缺乏創新,互動性不強、吸引力不足,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獲得感不強。其次,互聯網背景下,部分網絡媒體“泛娛樂化”傾向有時比較明顯,使得社團活動庸俗化、形式化現象有蔓延的趨勢。這樣,部分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受一些所謂流行文化和偶像文化的沖擊,在思辨能力上會有所弱化。再次,部分學生加入社團時存在很強的功利心,給社團帶來了不好的風氣。例如,個別社團有官僚氣息,部分社團成員言行失范,未能有效發揮朋輩引領功能。
2.社團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學完善的制度是社團運行的保障,影響著社團育人功能的發揮。近年來,雖然高校在社團注冊、社團管理、社團評價、資源分配等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意見,但還是有部分高校忽視社團建設和內部管理,認為社團思想政治大方向正確、活動流程規范即可,導致社團建設缺乏長效機制,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部分社團制度建設不科學。一些社團的章程制定缺乏專業指導,制定出的制度缺乏科學性、嚴謹性和可操作性,難以在實際運行時正常執行。其次,部分社團的考核機制不夠合理。一些社團的考核制度中,有些指標難以量化,導致考核結果不公正、不客觀。還有一些考核指標沒有與社團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相聯系,對社團活動的過程監督與質量評價不夠科學。再次,部分社團的考核結果反饋和運用效果不佳。一些社團的考核結果未及時反饋給成員,使得他們無法了解自己的表現和貢獻。還有一些社團的考核結果未與成員的獎懲和晉升相聯系,導致部分成員失去參與的熱情和動力。
3.社團育人資源空間有限
當前,部分高校對社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在資金、場地、指導力量、設施設備等資源的投入方面有限,最終導致社團無法實現其活動計劃或只能有限地開展活動,使社團發展一度陷入困境。以街舞社和吉他社為例,這兩類社團對于排練場地有特殊要求,在排練時聲音較大,頻頻遭遇投訴,面臨著解散的危機。部分社團因依靠社會贊助、收取會費等開展活動,影響了活動的質量和以后的發展。因此,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分配,需要社團管理部門慎重思考作出決定。
4.社團運作缺少專業指導
社團在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身心的全面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整體來看,一些社團在自我運作中缺少教師的專業指導,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高校一般由團委負責社團的管理和指導,但因為專任教師工作任務繁重,他們很難有時間對社團進行專業指導[4]。而且社團的指導教師多為兼職,人員流動性大,更換頻繁,這不利于社團的發展。另一方面,社團發展被定位為團委的職責范疇,致使專任教師參與社團指導的積極性不高。除此之外,高校對教師的績效考核評價不夠重視,社團指導在教師工作業績中體現不明顯,會導致社團運作無法獲得專業指導。
針對學生社團育人功能存在的問題,高校應多措并舉,努力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優化社團育人功能提升策略。
1.強化社團思想價值引領
做好學生思想價值引領,是高校社團的首要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青團要“堅持為黨育人,始終成為引領中國青年思想進步的政治學校”。因此,做好高校社團的思想引領工作是共青團的主責主業。首先,學校黨委和有關職能部門要提高重視程度,堅決把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位。要明確各部門職責,夯實主體責任。要從政治上著眼,從思想上入手,遵循社團文化,把握青年特征,把加強和改進學生社團建設作為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抓手。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提高對思想政治類社團的重視程度。要豐富社團活動形式和內容,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勞動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要讓學生在思想上接受洗禮,在實踐上得到鍛造,早立志,立大志。其次,社團黨支部、團支部要發揮組織育人功能,形成協同育人機制,端正社團成員加入動機,約束社團成員言行。再次,高校要打造在線思政教育云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助力社團思想引領工作。例如,通過建立社團專屬抖音、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傳播先進思想,宣傳社團文化,提升教育效果。
2.健全社團運行管理機制
完善和規范的管理機制,是社團組織育人效能發揮的基本保障。同時,社團的多元化發展,可以通過人性化的管理流程來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一方面,高校需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社團的準入制度、維權制度、活動審批制度、激勵制度等運行保障機制,明確社團成員的權利與義務,使社團在建設運行中有一定的制度遵循。在制定社團內部管理制度時,高校要結合學生的特點積極分析社團發展形勢,研究社團管理政策,服務學生所需,并由專業教師審核把關,經過多方論證后實施,以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學性。這就要求高校加強社團實際活動的過程監督與問題反饋,使社團有效執行規章制度,約束社團成員言行,并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社團評價激勵機制。一要完善社團評價機制。例如,分別對社團管理部門、掛靠單位、指導教師和學生社團進行評價,依據評價結果查缺補漏,提升問題整改的成效。二要完善社團激勵機制。高校要從社團的需求出發,提高激勵機制的針對性、引導性和有效性。高校要通過評優評先、政策支持等形式激勵社團發展,充分發揮社團組織的育人效能[5]。為提升社團指導教師的參與率,尤其是具備專業知識背景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高校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在職稱評審、工作量折算、年終績效考核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獎勵。
3.完善社團資源供給配置
社團資源供需失衡和分配不當,是社團發展的主要矛盾。對此,高校要科學部署、統籌安排,增加資源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在頂層設計方面,高校要提高對社團的重視程度,將社團發展與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相結合。在經費支持方面,高校要將社團經費管理列入財政預算,在活動中對社團的經費需求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在場地方面,高校要有效整合本校資源,加強學生活動中心和學生社區建設,為社團活動排練和正式表演解決場地之需。高校還要支持和鼓勵社團在校外建設實踐基地,使社團活動走出校園,與社會對接,獲得社會上的財力和物力支持,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在專業指導方面,高校要根據社團的特點,配備、配齊指導教師,以發揮指導教師的專業優勢和社會資源優勢,讓他們幫助社團進行科學謀劃,促進社團的長遠發展。這樣,能有效提升社團活動質量,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在人員培訓方面,高校要重視指導教師的社團工作業務技能培訓,并加強與指導教師的溝通交流,使其更好地對社團進行管理和指導。高校還要對社團骨干進行經常性的技能培訓,并形成常態化的培訓機制,切實提升社團骨干的組織策劃能力、管理服務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等,進而發揮社團骨干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社團的高質量發展。
4.打造社團特色文化品牌
社團品牌意識是推動社團活動開展的原動力和驅動力,可促進社團實現內涵式發展,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因此,社團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明確品牌定位,樹立品牌形象,推廣品牌文化,優化品牌管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在明確品牌定位方面,社團要確定目標人群,展現自身特色和競爭優勢,提高識別度和公眾認可度。其次,在樹立品牌形象方面,社團可以通過標志、視覺識別系統、宣傳語等方式來營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使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社團的特色和文化。再次,在推廣品牌文化方面,社團可以充分挖掘品牌故事,展現品牌特色,凸顯品牌優勢,通過開展各種展覽、表演、宣講、見習等形式的社團精品活動,傳播自身品牌文化。同時,社團還要借助各種傳媒手段,如互聯網、廣播、電視和社交媒體等,傳播品牌理念,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社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可度。最后,在優化品牌管理方面,社團要注重品牌的持續改進和維護。社團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改進和創新品牌管理策略,以保持品牌的長久發展。如掛靠在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的易思公益社團,將學科專業特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有效促進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凸顯了社團的個性和創新性,成為獨有的校園文化品牌[6]。社團通過挖掘品牌內涵,持續做好品牌宣傳,使品牌形象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并在引領校園文化風尚、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社團作為重要的學生群眾組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平臺。高校要加強頂層設計,遵循社團形成和發展規律,結合本校實際,從價值引領、機制保障、資源供給、品牌建設等多維度出發,創新工作路徑,進而發揮社團組織的育人效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韓煦.高校學生社團育人效能的現狀分析及其提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21,501(01):108-111.
[2]羅丙蕊.學生社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3]朱婷婷.新時代加強高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21.
[4]劉海沁.大學生社團育人功能的表現、缺失及改進[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21(04):325-327+331.
[5]陳飛,郭興華.高校學生社團組織育人功能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671(08):74-77.
[6]張欣.高校學生社團品牌化建設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4.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Hu Limin, An Qiuting
(Yangzhou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tudent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student club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nd also a platform fo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current value guidance effect of student clubs in some universities is po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lubs is not sound, the space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lubs is limited, and there is a lack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for club operation.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tudent clubs, universiti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value guidance of clubs,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lubs, improve the supply and allocation of club resources, and create distinctive cultural brands of clubs based on club culture and youth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ra value of club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societies; educationalfunction;foster charater and civicvirtue; value lead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