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尤惠
摘要:在對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從內容整合、方法運用、活動組織、訓練創新等角度展開,引導學生開展互動性研學行動。可鼓勵學生進行實地觀察和參觀學習,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學習機會。學生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有更多閱讀期待,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開展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革命文化意識和思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學策略;體驗;意識;思想
中圖分類號:G621;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6-0088-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大單元視域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單元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編號:FJJKZX22-774)研究成果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這些課文具有革命性和文學性,是教書育人的好素材。教師利用多種輔助手段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觀察,能夠創造教學亮點,落實語文要素,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青少年學生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教師可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歷史背景等方面展開設計,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演繹、辯論、參觀、考察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革命文化意識和思想。
學生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有不同期待,教師要對學情有全面把握,整合教材內容,引入一些教輔材料,以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學生對革命英雄、革命故事、革命遺跡等比較感興趣,教師在進行材料整合時要有所傾斜[1]。
1.精選教材內容
語文教材以主題單元形式編排,每個學段都有革命文化題材單元,教師要對單元內容進行整合,為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提供支持。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帶有故事性,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教師在對相關內容進行整合的過程中,要對接學生認知基礎,還要把握學生興趣取向,以提升教學設計的適應性。
教師科學合理整合教材內容,對一些課文信息進行提煉處理,能夠為學生帶來有價值的閱讀素材,觸動學生心靈。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信息,組織學生觀察這些圖片,然后設計閱讀任務:閱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情節,看誰講述得更為準確全面。接受閱讀任務后,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學習主動性得到有效調動。在回饋環節,學生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為進行持續調動,教師可利用網絡搜集信息,并集中投放,以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
2.引入教輔材料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有自身特點,教師要有創新意識,不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處理,還要引入教輔材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引入教輔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閱讀這些材料,提煉有用信息,以輔助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
學生閱讀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有選擇性,教師需要對學情進行評估,一旦發現學生出現閱讀倦怠現象,就要對閱讀方式方法進行改進,以便對學生形成觸動,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窮人》一文時,教師可提出“列夫·托爾斯泰是怎樣一位作家”“課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參考教輔材料進行回答。學生接受任務后,勢必會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并查閱教輔材料,積極參與到對課文內容的梳理和對課文主旨的歸納中來。
教師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內容進行處理時,要合理利用網絡,廣泛吸納革命文化題材內容,創設多媒體情境,對學生感官形成沖擊,以順利啟動學生思維,讓學生展開探索性學習。
1.合理利用多媒體
學生對直觀性學習情境有更多需求,教師精選多媒體手段,推出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影視作品,能夠對學生感官進行觸動。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大多誕生于戰爭年代,其內容帶有時代性,革命英雄、戰斗故事最具代表性,學生對這些內容很感興趣,教師要做好情境設計,以激發學生學科思維,建立更多教學新起點[2]。
例如,《開國大典》是最為經典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學生對這一歷史場面不是很熟悉,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組織學生結合視頻展開閱讀討論,讓學生說說觀看感想,對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展開深入分析。為強化學生感知,教師可播放國慶活動視頻,特別是大型閱兵式,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學生有觀看經歷,進入閱讀環節,對課文內容和主旨分析會有更多感悟。教師科學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能給學生帶來觸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應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視頻內容進行篩選,提升視頻容量,而不能將語文課上成多媒體展示課。學生觀看多媒體展示后,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研讀,使之與多媒體展示內容相互對接,從而產生思想觸動。
2.科學借助插圖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中都有一些個性化插圖,這些插圖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和互動交流時,可合理利用這些插圖,設計一些觀察、分析、研討任務,讓學生在圖文觀察閱讀中建立學科認知。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屬于特定年代的產物,教師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進行閱讀設計,合理運用插圖推出學習方案,能激活學生感官,使學生感知體驗更為豐富。
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課文插圖,以便進行針對性設計,引導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展開深度閱讀。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這幅插圖展示出五壯士的豪情,給人以震撼。在學生觀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畫面設計、背景安排、色彩應用等角度對插圖人物特點進行分析。
學生對互動性、展示性、演繹性學習活動有特殊熱情,教師不妨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進行必要的創編,或推出一些辯論、演繹、競賽等教學活動,為學生順利進行互動學習創造條件[3]。
1.設計演繹互動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內容帶有故事性,特別適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演繹。學生對這些互動性、合作性、演繹性、展示性、開放性學習活動有特殊興趣,教師要對活動環境進行評估,設計適合的演繹方案,確保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到演繹活動環節,在創造性學習中發展學科認知能力。特別是自行改編、自主演繹的方案設計,學生接受度更高,訓練效果更為顯著。
例如,《小英雄雨來》情節比較集中,篇幅較長,學生閱讀有一定困難。為此,教師可先做梳理性提示,并用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段,然后設計演繹活動:選取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進行課本劇創編,自行設計角色和臺詞,建立演繹團隊,準備在課堂上演出。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內容,對選取的故事情節進行創編。對于這樣的活動,學生有主動參與的欲望,課堂氣氛活躍。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深入其中,對學生進行指導,確保演繹活動的順利展開。
2.組織實地參觀
教師要組織學生實地參觀,為學生創造學習機會。學生對實地參觀比較感興趣,教師要有整合設計意識,對學生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對當地革命文化遺跡和其他革命教育資源進行梳理,為學生實地參觀做好準備。教師也可設計一些親子活動,讓家長帶領孩子進行實地參觀,開展實踐性學習。
例如,在教學《燈光》一文時,教師可對革命英雄事跡進行梳理,講述英雄故事,內化學生閱讀認知。為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可深入當地,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學校周邊有多座抗日紀念碑、多個解放戰爭紀念館、多處革命領袖工作遺址、多處英雄故居,這些都可以成為輔助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讀寫結合是有效的訓練方式,在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創新讀寫訓練,以促進革命文化教學內化。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讀寫訓練,從課內到課外,從線下到線上,開闊學生閱讀視野,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1.豐富讀寫形式
教師設計讀寫訓練任務需要有創意設計,讀后感、閱讀反思、成長日記、課本劇創編、閱讀檔案、課外閱讀筆記等,都是可以選擇的形式。學生對這些讀寫結合訓練有新鮮感,參與意識強,訓練效果更為突出[4]。革命文化題材課文訓練設計有多種選擇,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對學生學習興趣取向進行客觀分析,以提升讀寫設計的針對性,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時,組織形式要呈現時代感,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考慮到學生大多看過這類表現戰斗英雄的影視作品,對相關畫面的印象比較深刻,教師可讓學生先閱讀課文,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段。在學生觀看后,教師可讓學生寫觀后感。學生大多寫過讀后感,對觀后感比較陌生,教師可選擇一些觀后感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學習和模仿,為學生寫作提供幫助。在寫作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觀后感的寫作方法,豐富自己的學習體驗。教師借助寫觀后感組織教學,能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收獲。
2.推出網絡交流
學生對網絡化閱讀和交流比較感興趣,在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訓練設計過程中,教師可設計一些網絡信息搜集、網絡閱讀、網絡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借助網絡展開學習和訓練,使學生的感知體驗更為直觀和豐富[5]。學生有運用網絡的渴望,教師抓住學生這一心理進行設計,學生回饋主動,訓練效果更為顯著。學生開始網絡互動后,教師需要跟進指導,以提升訓練效果。
例如,《橋》是一篇典型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其塑造了兩個典型人物,他們是一對黨員父子,為掩護群眾轉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設計具有典型性,教師可要求學生借助網絡搜集課外閱讀材料,如鑒賞性文本、課件等。學生對搜集網絡素材比較感興趣,都能夠積極參與。為展示搜集成果,調動學生搜集課外閱讀材料的積極性,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分享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借助網絡進行互動交流。在活動中,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更高,交流氣氛更熱烈。教師也可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其中,拓展互動交流空間。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需求設計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生活中有不少革命文化方面的內容,學生對這些內容有認同感。教師可設計一些生活化革命文化訓練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比如,可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訪問、采訪、調查,內化學生學習認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1.設計對接任務
教師對學生生活體驗、認知基礎要有清晰判斷,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設計更多延伸閱讀、生活觀察、實地調查、案例解析、對比閱讀等活動。要圍繞紅色教育主題進行訓練,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性學習中傳承紅色基因。教師要了解學校附近教育基地布設情況,對更多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參與能力,多方協調,創造更多生活化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參觀、考查、研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完成認知構建。革命英雄紀念碑、抗戰紀念館、革命戰爭遺跡、革命領袖故居和活動舊址等,都屬于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范疇,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展開設計和組織,讓學生進入實地進行觀察體驗,教育效果會更好。
學生對革命英雄最為崇拜,教師可結合革命文化教育主題展開設計,讓學生自然接受教學內容,增強其學習感知和體驗。例如,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閱讀文本,介紹李大釗事跡,并對文本創作背景進行梳理,展示一些圖文信息,促使學生順利進入到文本研學環節。為強化學生學習體驗,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周末,在家長陪同下,到當地革命紀念館進行參觀,并對參觀情況進行記錄,形成參觀日記,準備在班級內展示。學生有閱讀文本的經歷,對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跡進行搜集,能為后續實地參觀作鋪墊。經過一番操作,學生有了實踐經歷,參觀日記記錄了活動過程,獲得不少參觀體驗。在交流環節,學生日記展示評價活動進展順利,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具體介紹,對參觀學習進行總結,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先期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為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路徑,能為實地參觀、寫參觀日記作鋪墊。學生都渴望參與實踐性活動,教師如果不能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活動,可與家長協調,為學生創造實地參觀學習的條件。學生有實地參觀的體驗,有書面閱讀的感知,教師要求學生寫日記,并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研討,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知識內化的機會。革命文化教育無處不在,教師需要做好對接設計,讓學生自然進入到學習環節中。
2.組織生活活動
學生對生活化學習活動比較向往,教師可結合教學資源展開對應設計,組織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傳承紅色基因。生活觀察、信息搜集、素材整合、課外閱讀、紅色基地參觀、革命圣地訪問、先進人物采訪等,都帶有生活化氣息,與教學內容高度對接。教師可選擇合適的訓練方式,組織學生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展開多種形式的探索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文本基礎上,對革命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發掘,做好對接思考和討論,主動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禮。學生在生活中有多種渠道接受革命文化教育,教師要做好規劃,主動引導,科學設計,優化組織,結合紅色教育資源展開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革命文化認知的內化。
教師有意識地進行生活對接,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研學實踐的機會,滿足學生延伸訓練的需求。例如,在教學《為人民服務》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對毛主席的教導進行深度解析,深入理解其豐富的內涵。為促進學生學習認知的內化,教師可推出實踐活動任務: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為人民服務的典型人物,深入到生活之中,通過采訪、調查,找到這些模范人物,對其進行采訪,梳理其典型事跡,并撰寫采訪報告,準備參與集體研討活動。學生對采訪特別感興趣,但缺少經驗和膽量。為此,教師可傳授一些采訪方法,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教師也可要求學生對熟悉的人進行了解,找到合適的采訪對象。學生根據教師指導進行操作,學習實踐順利推進。學生對身邊人進行采訪,撰寫調查報告,這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歷練。毛主席針對為人民服務提出具體要求,學生先期進行閱讀和研究,能為后續生活化實踐活動的展開提供理論依據。生活化學習活動方式很多,教師精選任務,設定采訪角度,其適合性更高,訓練效果更為突出。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師對這些課文進行合理整合,創設相應的多媒體學習情境,推出更多互動性活動方案,延伸閱讀設計,布設讀寫任務,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和互動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中的英雄、故事、場景等有更多期待,教師從內容整合、活動組織、訓練創新、實踐延伸等角度展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促使學生進入到研學核心。
參考文獻:
[1]劉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選文的教學策略[J].黑龍江教育,2022(10):18-19.
[2]程國芹.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策略淺探[J].現代教學,2022(22):47-49.
[3]馬麗婭.語文課程中革命文化的基因式傳承:載體、契機與路徑[J].基礎教育課程,2022(24):4-9.
[4]徐梅枝.“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探析[J].新課程研究,2022(33):117-119.
[5]付步雄.立足價值本位落實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教學探索[J].湖北教育,2022(07):63-64.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me Texts in Chinese Textbooks
Pan Youhui
(Heping Primary School, Pucheng County,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Pucheng 353400, China)
Abstract: When designing the teaching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med texts i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tent integration, method application,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Students can be encouraged to conduct on-site observation and visit for learning, creating more practic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m. Students have more reading expectations for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med texts, and teachers should grasp this psychology of students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enhance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ultivate their revolutionary culture awarenes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revolutionaryculture;teachingstrategies;experience;consciousness;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