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
摘要: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崢嶸歲月,百年奮斗征程中凝練的豐富歷史經驗是黨和國家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砥礪人們繼續前行的動力源泉。文章分析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育人的價值意蘊,探討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育人的內在邏輯,研究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現路徑,指出高校要結合黨的理論創新史將思政課講深、結合黨的建設史將思政課講透、結合黨的不懈奮斗史將思政課講活,以切實提高思政課育人成效,努力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關鍵詞:高校;思政育人實踐;價值意蘊;內在邏輯;育人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6-0025-04
基金項目:2021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項目號:Z2021192)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教育,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承這一優良傳統,在大力發展教育的同時,尤其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1]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明確了教育使命,為高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實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努力提高思政課培根鑄魂的育人效能既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明確要求,又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途徑。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崢嶸歲月,百年奮斗征程中凝練的豐富歷史經驗是黨和國家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砥礪人們繼續前行的動力源泉。在思政課教學中有機融入百年黨史蘊含的優質紅色資源,向青年學生講好黨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切實發揮好思政課對青年學生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重要作用,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又是落實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責任的基本要求。本文對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育人實踐的價值與路徑進行探討。
1.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然之舉
百年黨史是黨的百年征程的真實寫照,蘊含著豐富且優質的育人資源,將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提高思政課育人的效能,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征程既是黨與不同勢力進行不斷斗爭的歷史,也是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中的理論創新,為高校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障和強大的理論支持。“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2]堅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德樹人開展思政教育的根本遵循,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同時,百年黨史自身具有資政育人的教育屬性,與高校思政育人追求的目標與價值高度呼應。為此,高校應加強百年黨史優質素材向思政育人資源的進一步轉化,在思政育人過程中講好黨史故事,用好黨史資源,這是新時代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
2.應對意識形態挑戰的應有之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前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個別西方勢力企圖利用其掌握的一些國際輿論話語權進行攻擊,試圖挑動地緣政治危機。受國際環境的影響,社會不穩定性因素增多,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有時比較尖銳。個別西方輿論宣傳相較于之前目標性更強,將受眾群體鎖定為廣大青年學生,依據其身心發展特點制定了一整套“話術”,并試圖借助移動互聯媒介在更大范圍內散布不良消息。倘若任由其散播,不及時辟謠以正視聽,極易使部分學生產生思想困惑,導致價值迷失。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3]。高校要通過思政育人與黨史教育有機融合協同發力,應對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嚴峻挑戰,引導并幫助處在“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掃清思想上的陰霾,勇于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矢志踐行歷史使命。
3.推動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思政課在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起著培根鑄魂、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尤為迫切和必要。思政課教師在此過程中責無旁貸,應沖鋒在前。思政課要高質量發展,就要立足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著眼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內生發展規律,不斷創新內容與形式,優化構成要素和邏輯框架,增強思政育人的感召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努力提升思政育人的現實效能。黨的百年奮斗征程,凝結了黨的重大歷史成就和歷史經驗,孕育了豐富且優質的思政育人素材,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將成為也必將成為滋養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優質資源,并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政治高度、歷史厚度和思想深度。此外,百年黨史有機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理性”與“政治性”之間、“史”與“論”之間的特定關系。一方面,要加強黨史的相關研究,以豐富扎實的史料基礎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要在立德樹人的整體視域下,依據思政課育人的根本需求和價值指引,重塑和提煉黨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增強其現實解釋力,切實提升思政課的育人成效。
1.百年黨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課育人內容的一致性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百年黨史與高校思政課在內容維度上高度契合。一方面,百年黨史凝練了黨的百年奮斗征程,是黨奮斗過程的客觀總結和陳述,是黨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歷程。黨的歷史可以分為不懈奮斗史、理論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這為高校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素材,增強了思政課的厚重感、感召力和思想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講授內容囊括了豐富的黨史資源,不同的思政課涉及不同的黨史內容。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主要講述1840年至今的這段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基本與其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具體奮斗過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講述的則是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史及其具體成果。“黨史學習是建立在歷史學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的內容呼應。”[4]黨史內容貫穿整個思政課課程體系,既能體現將馬克思主義與黨的歷史相結合是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優良傳統,又能落實教育部明確要求的“高校思政課必修課要進一步深化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充分發揮思政課在進行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5]。
2.百年黨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課價值目標的一致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是黨的優良傳統。黨注重從黨史中總結歷史經驗,汲取前進力量,以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進而傳承紅色基因。高校思政課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要解決的最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一方面,二者在培養目標上具有高度同一性。黨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課,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共同的目標任務。高校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提升其理論認知,進而增強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本領。黨史教育則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為目標導向,要求青年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二者在價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統一性。黨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課在遵循思政育人的規律的基礎上,追求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將百年黨史優質育人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能讓學生在了解掌握黨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實現知識與價值的統一。并且學生在追尋革命先輩足跡薪火相傳的過程中,能體味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偉力,實現實踐性與理論性的統一。
1.結合黨的理論創新史,將思政課講深
思政課要有足夠的深度,就必須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價值性與知識性的統一。高校要善于用學術講好政治,以價值為導向,用學理作支撐,化知識為載體,對青年學生進行正確的政治引導。教師要樹立“重科研強教學”理念,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以科研促教學,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百年黨史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奮斗過程,能疏理和條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重構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解釋圖式,構造和完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增強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現實闡釋力。
高校思政課本質上是系統地向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課程,中國共產黨歷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歷程,高校在思政課中融入黨史相關內容是其題中之義。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切奮斗努力,都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宏偉主題。因此,將黨史融入思政課也必須緊緊抓住這一主題。一方面,要通過黨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進行知識傳遞。另一方面,要用黨的理論創新史講清楚、講透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以此彰顯“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凸顯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和價值性。
2.結合黨的建設史,將思政課講透
思政課講透要有足夠的力度,必須堅持建設性與批評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凸顯針對性,增強斗爭性。高校青年學生思想單純、閱歷簡單,有時容易被一些錯誤思想影響和左右。高校思政課是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要直面各種錯誤觀點,旗幟鮮明地樹牢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黨的百年奮斗征程就是中國共產黨與不同勢力不斷抗爭的歷史。思政課要以問題為導向,緊密結合社會熱點,主動回應學生關切,活化百年黨史優質育人資源,用黨的自身建設史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偉力。高校要推動思政課內容創新,選取黨史中最能體現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典型事例,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斗爭意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百年黨史已經雄辯地證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思政課要講透,也必然要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堅守理論性是思政課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6]思政課要在加強科學理論對青年學生教育引導的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讓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雙向互動,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協同進步。黨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實踐中鑄就的精神力量,讓青年學生學習領會先輩精神,能使其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
3.結合黨的不懈奮斗史,將思政課講活
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奮斗史,充分體現了統一性與多樣性、主導性與主體性。“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7]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體的奮斗目標不同,但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階段性任務。思政課的開展也應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結合。高校思政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關鍵課程,必須堅持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管理、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統一,這是確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保障,也是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結果。高校思政課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和規定開展教學活動,以實現課程建設的規范化和科學化,保質保量完成這一課程設置的初衷。要在遵循統一性要求建設思政課課程體系的同時,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各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完成統一要求的基礎上自主開展基于本地紅色資源的校級思政課程建設,突出特色,打造亮點,選好用活本地紅色資源。
高校思政課要有足夠的溫度,凸顯親和力。要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學生群體的特點,不斷推進思政課的創新。要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選取黨的奮斗史中催人奮進的典型事跡和榜樣人物,創設情境、營造氛圍,進行體驗式教學,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要依托本地紅色資源,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實踐教學,利用情景式、互動式的思政課,讓學生深入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激發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激勵他們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思政課在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要立足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著眼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內生發展規律,通過對教學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增強教學的現實感染力和育人效能性,努力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2]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深刻領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N].人民日報,2018-05-17(07).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R/OL].(2022-10-16)[2023-06-25].http://www.news. 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4]虞志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江淮論壇,2020(06):17-21.
[5]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R/OL].(2021-04-16)[2023-04-20].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6]王易.打造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10-12.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 2021(14):4-14.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Centennial Party History into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Yao Zhen
(School of Marxism, Zaozhuang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Zaozhuang 277160, China)
Abstract: The CPC has gone through a century of eventful years. The rich historical experience condensed in the centennial struggle is the extremely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is the source of motivation for people to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century old Party hist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integrating century old Party hist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tudi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century old Party hist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istory of the Party to deep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he Party to thoroughly expl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bine the unremitting struggle history of the Party to liven u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achieve education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Key words: universities;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intrinsic logic;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